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艺术在于创造「高尔泰画作」

时间:2023-01-27 11:57:04 来源:墨客岛小墨

大家好,艺术在于创造「高尔泰画作」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知识的丰富不等于心灵的丰富。正如地位的崇高不等于人格的崇高。以数据为出发点的智力的外在形式,不等于精神生活的完满与充实。三十年代为纳粹德国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们,并不全部是受骗上当的角色。他们在科技领域获得的成就不能掩盖他们思想感情的贫乏与空虚。什么叫充实与丰满?什么叫贫乏与空虚?所谓充实与丰满就是个体与整体相统一。个人的生活,个人的事业,只有作为族类整体生活和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时才是有意义的。个体存在是整体存在的环节,个人总是要死的,暂时的,如果他只为自己活着,生活就会显得空虚、没有意义,不可理解。所以不论是否意识到,几乎所有的个人都总是在本能地寻找着与别人同情的道路。所谓同情,就是我的思想感情与你的思想感情相同。当社会结构和与之相应的理性结构使人与人互相隔离和疏远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孤独和生活没有意义,这种感觉愈是强烈,人们就愈是本能地追求同情。把思想和感情表现出来,诉诸别人的心灵的活动,也就是追求同情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是一种满足个体与整体相联系这一人类的基本需要的行为。科学发明和技术创造并不是这样的行为,只有哲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才是这样的行为。所以人类除了科学、技术等等以外,还需要哲学、艺术等等。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人类行为。它是人类思想感情的表现。思想感情及其表现都是行为,是寻求同情的行为。理解这一点,是我们理解艺术的关键。我们必须强调指出,表现不仅是表现,它同时也是一种行动。更彻底地说,思想也不仅是思想,思想也是行动。思想这个词不是名词,不是指某种精神的实体,而是动词,是指一种既有知觉又有愿望能力的活动。正因为如此,它在运行中由于阻力和阻力的克服又可以表现为情感。艺术作为思想情感的表现,也是人类行为的一种特殊方式。人类行为的特征是自由而有意识的创造,艺术是这种创造活动的特殊方式。所以它力求变化、差异和多样性。它力求在单调和平庸中创造出新鲜和神奇。它是作为单调和平庸——即固有现实的一种超越,而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的。这种行为不仅满足超越的需要,也满足联系即同情的需要。超越(追求变化、差异和多样性)和同情(追求联系与统一),是艺术心脏得以搏动的动、静两脉。这一点规定了艺术的人道主义本质。

正如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以其民族特点为世界文化作出贡献的,个人的艺术创作,也是以其独特的感受及其表现性形式,为丰富和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作出贡献的。因为有差异,所以才需要统一。因为有多样性,所以才需要同情。所以艺术创作,就其使命来说,也就是要在变化、差异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即自由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的统一。而这一项任务,也就是人道主义的任务。

和自由相对立的是异化。和变化、差异和多样性相对立的是单调、死板和平庸。而这些同时也是艺术的死敌。单调、死板和平庸也是一种力,一种使人孤立的使人隔离的力,这种力植根于人类的动物性之中。这种动物性表现为保守性。每一代人都安然于养育他们的环境。因为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本身都是这个既成环境的产物。“存在决定意识”,被决定的意识是很难突破存在的,它把那些它们由之而产生的,显而易见和习以为常的东西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东西,看作是自己生活的保证,而不知道那就是束缚自己的罗网。这样一来因循守旧就成了人们的另一种特性,而和他们追求创造,即追求变化、差异和多样性的特性相对立。我们可以把这两种特性的对立,看作是动物性私人性的对立,盲目性和自觉性的对立,异化与自由的对立——所谓异化, 不也就是人所创造的事物反过来束缚人的创造力吗?

人是一种自我创造的类。所以,人的类的特性,是自由而有意识的创造。异化是这个特性的自我否定。艺术作为这种特性肯定是同异化相对立的,所以它本质上是人道主义的。如果我们把艺术看作行动,而不仅仅是行动的结果,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了。

艺术作为行动,根源于人类通过忧患意识表现出来的感性动力;根源于超越既成现实这一人的类的需要。它作为寻求同情的行动同时也是一种超越行动。从古以来,人们一直通过艺术,向残酷的命运挑战;攻击或者逃避敌对的现实;回顾已往和展望未来;进行各种各样的假设;经历各种不曾经历过的生活;呼求同情和寻找联系……这一切都是行动,艺术是行动的过程,而不是媒介物。是做事情的方法,而不是事情的结果。所以在艺术中,有一股运行着的生命力,当它同欣赏者的生命力合而为一的时候,欣赏者就进入了欣赏境界。所以欣赏,也是欣赏者的行动,欣赏者的生命力的运行。所以不仅创作,而且欣赏活动即审美活动,也是人类行动的一种方式。

西方有些美学家,把艺术解释为白日梦。由于这种观点从创作中排除了有意识的活动,我并不完全同意。但艺术里毕竟有梦的成分。如果除掉了梦,恐怕也就既不会有艺术,也不会有宗教、信仰、理想、愿望等等了。童话、寓言、象征的森林……,这些梦的幻影,都是人类伸向未来世界的触须。原始人不能分清梦境与现实,所以他们的历史就是神话与诗。神话与诗是古代生活忧患与苦难的记录:充满着战争和掠夺,后来还加上压迫和剥削。人们饥寒交迫,生活没有保障,尊严得不到承认。精神生活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便转入到梦幻世界。几乎所有的古代民族:中因人和印度人,希猪人和罗马人,犹太人和埃及人,波斯人和巴比仑人,都有自己的诗歌和神话。这些诗歌和神话,无不充满着浓烈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执着的追求精神;表现出一种美好的理想和严峻的现实之间悲剧性的冲突;表现出一种对神、鬼、妖、魔的憎恨、反叛和对人的同情与热爱;表现出一种在奴役屈辱与苦难之中对于自由、正义、人的尊严和生活乐趣的向往。它们不仅是梦幻,也是现实的行为。如果没有这些和人类其他创造行为密切关联的行为,则其他创造也不会实现。因为,正如马克思所曾指出的,人在建设实际的房屋以前,早在观念里把它造好了,这是人的活动不同于任何其他动物的活动的特点。

这些诗歌和神话,是最早的艺术,也是最早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首先是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它一开始就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不是偶然的。因为人道主义,这是艺术的灵魂。历史上所有传世不朽的伟大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人道主义的作品,都是以其人道主义的力量、即同情的力量来震撼人心的。这方面的具体例证和具体分析,已经有很多人作过了。所有这些分析,都是从“内容”上来分析的。例如说鲁本斯的画就象薄迦丘的小说,是对清教徒式的禁欲主义的挑战,是对神圣的彼岸世界的否定和对世俗的此岸世界的肯定……,如此等等。这些都是很明白的道理,今天我们就不讲了。

今天主要从形式方面来谈。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因为它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我们甚至可以说,艺术的形式就是它的内容,正象康德所曾经指出的那样。康德关于“内容的形式存在于形式的内容之中”所说的一切,乍听起来似乎有些奇怪,但却包含着非常深刻的真理。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内容的作品,可以由于其独特的形式而具有某种人道主义的内容,并由此而获得它的独特的艺术性。江青、姚文元之流强调无标题音乐和山水花鸟画之类没有社会内容的艺术作品的“反动性”,固然有其不可告人的卑鄙政治目的。但从理论上来说,这一点他们是对的。他们所说的“反动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进步性。语义不同,所指则一。山水花鸟画和无标题音乐,要么不美,即不是艺术,要么都有一种美的力量,能唤醒人们的主体意识,即他的内在活力,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人的价值和非人的处境,并起来与之斗争,突破异化的束缚而实现个体与整体的统一,而在统一中和整体一同前进。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进步性和林彪、江青一伙所说的反动性。大家记得,文化大GM中他们在《人民日报》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为什么审美的鼻子伸向了德彪西?》猛烈批判无标题音乐,为什么那些毫无内容的形式,会使他们如此紧张、如此愤怒呢?这难道不是发人深思的问题吗?

美这个东西,我们很难说它是内容还是形式。马克思指出,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所以现代美学是通过美来研究人的。研究美,实际上也就是研究人。所以我常说美学是人学。在社会中,美与丑的对立就是自由与异化的对立。美作为人的本质的肯定,同时也就是异化的否定。异化作为人的本质的否定也就是美的否定。美与异化的对立,也就规定了艺术的人道主义本质。因为,美是艺术的第一个规定性。任何事物,它首先必须是美的,然后才有可能是艺术,艺术创作活动作为创造美的活动,实际上也是肯定人的本质的活动,即追求自由的活动。追求自由也就是追求变化、差异和多样性,也就是从已有的、已知的和被认可的世界向着未有的、未知的、不被认可的和被拒绝的世界突进。这种突进过程,表现为力和阻力的斗争。力和阻力的斗争,形成一种动态结构,形成一种贯注着生气的有机整体,它呈现出变化、差异和多样性,又呈现出统一。它是多样性的统一,即在变化和差异中有统一。这种多样统一的形式,是美的形式,也是艺术的形式。是美的内容,又是艺术的内容。所以美与艺术,作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是一种在感性的基础上,因而也是在形式的基础上实现人的类的统一。

在艺术中,内容必然要与形式相统一,理性必然要与感性相统一。否则艺术就会异化为宗教,或者宗教哲学;换言之,理性如果不和感性相统一,就会转化为非理性(宗教),转化为束缚人类思想的教条(宗教哲学)。所以,艺术为了保持其自身是艺术,就必须首先保持感性的人的动力,保持那种创造的自由,保持对于变化、差异和多样性的追求,并且通过这种追求,谋求实现人的个体和整体、存在和本质的统一。谋求在自由的基础上而不是在必然性和强制性的基础上实现人的类的统一。这种统一也就是运动,也就是进取,也就是发展,因为人作为人,唯有如此才能进步和发展。

所以艺术形式不是盛装内容的容器,不是一种可以把任何外在的理性结构容纳进来的语法逻辑,也不是可以传导任何信息的导体。《人生》这个电影,结婚的场面很热烈,有一种狂欢的气氛,但由于新娘不是嫁给她所爱的人,欢乐中又隐藏着深刻的悲哀,这不是用欢乐的形式来表现悲哀的内容,而是悲哀的一种强有力的表现形式。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就是它所表现的事物本身。它和它的表现不可以相互疏远或分离(例如分为欢乐的形式和悲哀的内容)。在艺术中,所谓“表现”,同时也就是人的自我构成。所以艺术,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它必须是自由的、自为目的的。那种把外在的、凝固的理性结构当作内容的“艺术”不是艺术,那种把自身的形式当作外来信息传导物的“艺术”不是艺术,那种不是由于内在的需要(表现的需要)而是由于外在的需要(实用的需要)而“创作”的艺术不是艺术。历史上那些为执行政教宣传任务而制作的“艺术”(如《烈女传》、《二十四考图》、佛教经典中的变文和壁画中的经变故事等等),以及为迎合别人的趣味而制作的作品(如《三笑姻缘》、《七侠五义》和大部分月份牌上的古装和时装的美人画之类)都不是艺术。总之举凡一切不是以主体的内在感性动力,而是以客体(受其指令或迎合其趣味的他人)的规定性为依据的“艺术”都不是艺术。

艺术是自由的创造。换言之艺术创造是自由的肯定。这是艺术的一个本质规定性。它和人道主义是一致的。所谓创造,就是人以自己的生命活动,提供世界上不曾有过的新的东西。这个东西的价值,首先就在于它的新。模仿和重复(不论是模仿自然还是不追求变化、差异和多样性的艺术主张),对艺术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