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麗和和花耀高级珠宝系列:大地之耀
大家好,双减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双减影响艺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 | 王均栋
过去几个月,在“双减”政策下,老生常谈的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的压力问题,再次摆在人们面前。笔者以为,以学校为主导的教育阵地,应首先认真梳理和提出相对应的、切实有效的“减量增质”措施:一方面减负,减的是那些过分机械重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量;同时,还要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层面,探索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质。减量的最终目的是增质,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提高教育质量。
随着美育进中考步步推进,作为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中考也进入倒计时。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艺术界的诸位代表委员们也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但许多代表们的焦点都集中在“增加”这一关键词,如:增加美育的重视程度,增加美育课程课时和美育活动,加强美育师资的培训,推进美育副校长进校园,提高美育课程的外延,全民美育等。在我国长期的中考发展进程中,不论一些地区在义务教育阶段采取的是“五四学制”,还是“六三学制”,不可否认,当下人们对中考的重视程度已不比高考的关注度低,像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的建议:“要缓解中国家庭的‘教育焦虑’,关键在教育体制改革。建议尽快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缩短学制、取消中考、普及高中,实行小学到高中的十年制基础义务教育。”
其实,近些年“高中普及”的呼声也一直有。而这牵涉学生文化课学习精力的分配,也与未来增加的美育教育紧密有关。如果在“双减”方针下考试方式仍以文化课占主导,增加美育课程课时或活动势必牵扯学生的学习精力。另一方面,美育课程的设计和安排,应放在常规课堂上同时进行,还是在常规课堂之外(如课后延时)?如果是正常上课时间,那么任课教师就应该在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等各方面基础上,再研究美育的切入点,增加学生美育层面的引导和渗透。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既保证课堂内容完成,以应付考试,又真正通过常规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艺术精神层面的美育呢?
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考试的要求是:基于现阶段学生所用的音乐教材,教材有的内容,即为教师所要讲授之内容,也为未来学生所考之内容。我们暂且不讨论教材所涉及的内容里有多少适合当下学生,是否有美育所需的音乐修养;也不讨论教材是否与当下学情脱节。回归课堂,现阶段全国多数地方的中学音乐教材设计,基本上是每个单元必唱必会的歌曲演唱、器乐演奏和不同体裁的音乐欣赏,以技能 音乐综合知识为主。
以往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但凡考试,必有应试;但凡应试,必然催生功利心。每个班级、校与校之间、各地区之间会不会有排名?当然会。因为在这之前的体育中考便是如此。以考试的形式督促学生和家长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引导全民体育意识增强,在体育层面是成功的。但是否这种成功也同样适合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呢?
笔者持保留态度。首先,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而与主观评价成分较高的音乐、美术学科相比,体育竞技要容易评判得多。其次,音乐考试如果分为理论性音乐知识(考卷)和技能考试两大类(实际的演唱/演奏),理论考试便容易出现死记硬背的局面,即便学生答卷满分,依然很难达到美育的实质成效;技能考试也会出现体育式的大强度重复,如在学生的课余时间里增加大量的听力和演唱、演奏的填充,成为一种洗脑式重复。但从心理学角度讲,个人音乐才能的差异是存在的,如果硬性以考分判定学生等级,甚至以分数的形式核算在中考总成绩中,本身就是一种对学生极其不负责的体现。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将其加进常规课堂,打着美育的旗帜增加美育课时,长远的危害反而与美育的最初设想背道而驰。
综上,基于“双减”与“美育”双重背景,对所有与音乐中考相关的学生及家长、一线教师、学校以及各级主管部门而言,需要思考哪些问题?笔者的观点如下:
一、要依托音乐课程本体,以兴趣为地基,在原本有能力拓展教材知识、以音乐为切入点进行美育实施的课程中,留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空间。与乐同行,乐在其中。
二、注重过程性评价,适当结合形成性评价,始终注重发展性评价。多种评价方式协同,不可照搬文化课或体育等评价方式于音乐、美术。
三、尊重学科特点,培养专业师资,提升音乐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因地制宜,根据学情的变化,探讨教、学、考、育全面发展的实施手段。
四、提升美育学科教师的专业认同,在评聘、晋升等方面,制定更合理的评价标准,提升美育学科教师的幸福指数。
五、美育课程的实施,注重个体差异性,加大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如对个别抑郁症或心理障碍、身体残疾等学生的关爱。
六、探索以“考”促学,以“学”促“育”的良性发展思路,防止教学功利化、表面化。
七、加大对教育管理者,尤其是美育学科一线教师的美育观念指导,提升教师的美育意识,树立教师的大教育观、美育观。
八、以学生为美育的主体对象,依托教材、提升教材、深研教材,提升教材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素养,推及到家庭,再到社会,实现全民美育。
九、不同地域应根据当地的教育资源实际,结合学生学情、师资配备等条件,制定相对应的评价方式,不可“一刀切”式盲目照搬。
十、以保护学生对音乐、对艺术的热爱为底线,不能以分数或技能展示否定学生对音乐的需求。
今天,我们每个人所做的一点一滴将影响到未来孩子们的眼界和胸怀、他们对美的品味和对民族精神的理解,以及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争鸣】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栏目欢迎读者投稿参与讨论: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