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詹庚西及其花鸟画艺术
大家好,东营的风俗「三字民俗有哪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黄河口落子
黄河口落子,又称“落子舞”,属于民间传统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打落子使用的主要道具为落子棍一个、竹板一副、落子演出服一套。其主要特点是打旋风脚、打双脚、踢花棍。主要动作有:第一套动作《莲花落》;第二套动作《旋风脚》;第三套动作《打双脚》;第四套动作《戳杆、踢腿、抓杆,前后打双脚》;第五套动作《晃杆加十字步》;第六套动作《对打转花》。
黄河口落子表演规模为数人舞,数十人舞男女各半,女穿彩衣,扎红绸,手持竹板,每四步击板一下。男舞竹棍,女击竹板,队形变化多端,有行进式、跳跃式、表演式等形式,或穿花衣,或八字形,有时伴有歌词,如“一根花棍一条心,我送郎哥去参军”等。“打落子”的时候需要拿个道具,这个道具就是“落子”。制作“落子”是有讲究的,首先要准备一根长一米左右的竹竿(具体长度可根据表演者的身高来定),在竹竿上截出两个标记,把竹竿三等分;然后将竹竿两端的两小段三等分,再作出两个标记;在这六个标记处分别钻孔,将竹竿穿透,用铁丝将铜钱或者铃铛固定到竹筒中;最后将竹竿两头缠上红绸,中间绑上花布。这样,一个“落子”就做成了。随着舞步的节奏,“落子”会发出多种清脆的声音。
黄河口落子流传于垦利区黄河沿岸部分地区,垦利区垦利街道二十一户村是垦利区著名的文化乡。黄河口落子始于清末民初,大约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据调查,落子盛行于陕北一代,土改时期,民间大秧歌由此大发展,落子也由此传到当地民间秧歌队,迅速走红,成了秧歌队的一朵奇葩。垦利区的“打落子”兴起于原来的宁海乡宋家庄,现在的“打落子”也由当初单独的一两个人变成了现在的集体舞台节目了。
在重大的节日庆典活动中,打落子表演成为不可缺少的艺术活动,在本地黄河口落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当地人最喜欢的民间舞蹈,也是民间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珍宝,是垦利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龙翻身
九龙翻身为东营非物质文化遗产。九龙翻身即锣鼓经,是流传于我市的一种民间打击乐,每到过年过节,婚庆嫁娶,开业庆典,喜迎欢送,都离不开它。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世代相袭完整地保留到现在。
垦利区流传的九龙翻身打击乐谱颇多,从广义上讲,有大锣鼓、小锣鼓两种。从狭义上讲以基本节奏型为主产生了许多种敲打法。九龙翻身全乐章共有九个节奏型,从一个节奏型转到另一个节奏型上称“翻”,故为九九翻身,又被叫作九龙翻身。九龙翻身以其复杂多变的九种节奏型,循环穿插演奏,急缓交错,变化无穷。欢快激进时,紧锣密鼓,舒展悠扬时,慢捶缓钹;铿锵有力时,感天动地,婉转抒情时,细腻幽深。垦利区的九龙翻身与周围地区打击乐的相互促进,给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
据传承人赵中华老人介绍,垦利街道办事处的九龙翻身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浓厚的乡土风味,纯正朴实,落落大方。其鼓点粗犷豪放、刚劲挺拔、铿锵有力,呈气吞山河之势。激烈的鼓声隆咚,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粗狂奔放的气势,令人突生振奋与热情。九龙翻身在本地深受群众和各种庆典活动的青睐,在敲法上充分发挥了本地区浓厚的乡土气息。随着居民对文化生活的不断追求与完善,赵中华老人对九龙翻身进行深度挖掘整理,经过不断的研究创新,其气势更加令人热情澎湃、心驰神往,成为了垦利区群众文化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垦利东路吼
垦利东路吼也叫东路梆子或梆子腔,又名山东吼,是山东较为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来源于山陕梆子,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明末清初,山西蒲州梆子和山陕梆子艺人随商路沿黄河到山东谋生,四处演唱山陕梆子。于是把这种梆子传至山东黄河两岸的历城、章丘、济阳、惠民等地。山陕梆子也就在此兴盛起来。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是东路梆子的兴旺时期。东路吼在山东的大部地区和冀南部分地区已很盛行。先后出现了很多科班及著名演员,以周兴、周卖子、贾兴、廉拐子为代表的戏班驰名南北。当时民间流传着“情愿砸了面缸,也要看看周康”,“周康演关公,我三天不上工”等说法。抗日战争爆发后,班社解散,艺人流散,剧种濒于绝灭。1954年,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东路吼获得扶持抢救。随着时间的推移,山陕梆子在当地方言、风俗、戏曲、民间音乐等影响下,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东路吼。
东路吼的传统剧目很多,内容也很丰富。主要有反映帝王将相的《高平关》、《国公图》、《下南唐》、《下河东》、《临潼关》、《斩黄袍》、《打銮驾》等;反映爱国和民族英雄的有《破洪州》、《马三保征西》、《雷振海征北》、《两狼山》、《劈三关》等;反映民间生活的有《杨三孝打鞭》、《马二送祟》、《邓太太吃席》等;反映农民起义的有《串龙珠》、《打渔杀家》、《杀惜》等;反映神话故事的有《火焰洞》、《槐荫记》、《锁云囊》等;反映爱情故事的有《刘金定》、《打彩》、《二度梅》、《牡丹亭》等几百出。
东路吼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主要有大一板(大慢板)、二板(也叫慢二板)、三板、四板、尖板(导板)、小导板、一句一打、三泣板、哭腔等。演唱曲牌主要有乱弹、昆腔、柳腔、娃娃腔、滑溜腔、磨古噜油子、倒拉车、叫板等30多种。
东路吼深深植根于黄河三角洲的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如今,在垦利及周边地区不少农村都有东路吼业余剧团或演出队。他们在逢年过节或在春冬两闲,都要唱唱东路梆子戏。一到这个时期,真是乡乡都有梆子响,村村听到东路腔。
(记者 闫雯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