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新时期关于电影艺术特性的讨论「电影艺术的综合性」

时间:2023-01-31 14:05:08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家好,新时期关于电影艺术特性的讨论「电影艺术的综合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当下中国电影正面临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历史阶段。在此历史机遇中有关中国特色电影艺术观念的知识建构的议题,无形中被推至电影理论研究的前沿。为有效厘清中国特色电影艺术观念知识构成的内涵和外延,确立中国特色电影艺术观念知识构成的成果、形式和学术价值,并在跨文化的视域中,保持与国外电影知识体系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于近日举办了第41期影视大讲堂。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院长、电影研究所所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从“电影知识以及中国特色电影知识体系的建构”的角度出发,阐明知识就是对可相信事物的理性认知。他表示,形成可相信认知的基本条件有3点:认知对象物质属性的可感性;认知对象的实用性;认知具有普遍意义的实践性。可感性是认知形成的物质基础,电影传入中国时在茶馆放映,与杂耍在同样一个空间,带来新奇的、活动的视觉体验。这种对电影影像物质属性的基本感受,是电影知识的历史基因。随着物质可感性的变化,知识也不断地在变化,对于电影而言,最显著的是其技术性的知识。黑白、彩色、3D、VR等都是在可感性变化后,产生了知识资源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实用性是认知形成的功能,比如电影的社会功能,电影不仅能带给观众生理的身体反应,还能给予精神上的抚慰与升华,围绕着心理认同和精神引导的知识便慢慢形成。这些知识资源及其形成的知识结构来自于电影的社会实用性,并且是为观众所相信的实用功能。以此观照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可以看到“文化热”带来的新的知识资源,如何使观众形成不同于“十七年”电影时期的新期待与电影认知。进入新世纪之后,知识的实用性变得异常复杂,此时既有与政治性功能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不同的社会阶层对电影实用性功能的想象。认知的实践性应该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比如中国电影的“影戏”观念所蕴含的共情意识,这些认知形成的知识对电影而言具有普遍性实践意义。

吴冠平表示,电影知识分为社会功能认知和艺术审美认知两大类。中国特色电影知识体系建构的立足点,一是主体性,二是时代性。对于技术而言,新的技术就是服务于民族化风格;对于人民群众艺术观念的变化而言,就是满足文化需求和增强精神力量。从中国特色的语境来讲,主体性实际上就是解决道路自信的问题,而时代性实际上是解决艺术创新的问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喜清从整体思维与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知识体系的角度,阐明整体思维是从整体的、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中国传统思想和智慧具有明显的整体思维特征,从阴阳五行到周易八卦,从传统的大一统政治理想到中医的整体调理,从“心与天地连通”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的自然美体验,都体现出一种整体的、联系性的思维特征。整体思维强调的是综合和联系,是各部分的相互作用、相互表征和有机联系、融会贯通。这样一种思维特征也直接影响中国电影的艺术知识体系的形成与确立。秦喜清说:“影视作品是文化、艺术、商品的综合体,正是体现出这种整体思维的特征。如果更综合地看待电影的文化功能,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电影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还可以再补充一个文化属性。”中国电影从20世纪20年代的中西风格之争,1926年以后强调观赏性的武侠神怪片的盛行, 20世纪30年代联华影业公司推动的“文化复兴”,到1933年强调思想性的左翼电影登上历史舞台,电影的娱乐、艺术、文化和思想属性渐次展开,而围绕这些属性的讨论构成了中国电影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整体思维在不同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下实现综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协调与克服各部分之间的矛盾。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中国电影“软硬”之争,1956年钟惦棐敲响的“电影的锣鼓”都是围绕着思想性和观赏性之间的矛盾展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电影界关于电影商业性的讨论以及当下关于电影产业的研究,都突出电影知识体系的商业性维度;关于电影语言现代化的讨论以及21世纪第一个十年有关文艺片困境的议论,强调的则是艺术性维度。整体思维可以引导我们建构一个综合的电影艺术知识体系,但另一方面,各个部分、各个属性的专门的、精细化、深入的研究是推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综合所必需的,这需要研究者付出更多的努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编审类成云介绍,香港电影学者林年同和刘成汉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理论。林年同认为中国电影在形式上和美学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传统。他提出了两个观点:“单镜头—蒙太奇美学”和“镜游”理论。他认为中国电影的影像世界是一个让观者鉴照省察的镜像世界,带有教化功能和性质,中国电影的美学就是“游”的美学,分为“游目”和“游心”两层含义,虚与实、离与合、气韵动韵等都是“游”的美学的内容。刘成汉认为可以把诗的美学作为理论基础来探讨如何运用电影的元素来进行艺术创作,达到赋比兴所营造的意境的效果。这些理论在内地电影理论研究中各有发展,但仍有待深入。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从政治、经济、文化语境和中国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方向的影响的角度点评回应了各专家的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孙承健表示,从早期中国电影到当下数字技术时代的中国电影,无论创作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可以在历史维度上用5个关键词概括:社会、政治、本体、消费、媒介。一方面我们要在艺术观念层面关注电影历史理论与知识谱系建构的本土化发展,另外一方面也需要立足于国际视域和历史视点进行考察和分析,丰富有关中国特色电影艺术观念的知识建构和议题。

作者:中国艺术报记者张成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