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语文课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新课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

时间:2023-01-31 14:21:14 来源:迷恋语文

大家好,语文课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新课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课程性质的基础;

核心素养,是课程理念的抓手;

核心素养,更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石。

什么是核心素养呢?

新课标指出: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简言之,核心素养有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组成。这是对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延续与升级。

而对于语文课程而言,核心素养难以运用精准化的量表进行刻画和描述。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定位“语文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构建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

如何解读这句话?不妨从三个动词入手。

壹:“积累”

语文核心素养需要“积累”。

由此表明:

素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积累”。

任何指望通过一篇课文、一节课、一个活动,就试图实现素养拔节,最终都成为一种奢望。

唯有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素养才能在点滴“积累”中形成的。


贰:“建构”

“构建”一词,现在很流行。

但究竟什么是“构建”?

很多理解都止步于表面化。

建构一词,原本是一个建筑学概念,指建筑、支架起一种构造。广泛运用于文化社科领域,可以衍生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地建立联系。

语文核心素养,以“构建”的方式形成,传递了两层意思:

其一,素养是一个复杂体系。

语文核心素养,不是单线条、单维度的目标。

不同的解构维度,可以形成不同的方面。

比如:

必备的语文知识、关键的语文能力;

丰富的语文策略、良好的语文习惯等。

新课标则将“语文核心素养”划分为四大维度: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这些维度,绝不是各自割裂的平形线,而应该彼此交缠,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与你。

因此,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需要全方位、立体化、深层次地从不同维度,形成发展聚合力,源源不断地为素养发展助力。

其二,素养形成需要主动吸收内化。

“建构”一词的主动性,藏得深,容易忽略,但其裹挟的自主性气质,是无论如何都掩藏不了的。

将“建构”与“灌输”或者“告知”进行对比,蕴藏其中的自主性,就显得尤为明显。

这即意味着,发展核心素养,不能生硬告知、不能机械训练,更不能粗暴灌输,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和主观能动性,找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将旧知的触角伸向新知,并最终将新知贮存在思维深处,更重要的是与旧知融通起来,成为交融化、体系化的一份子。

我想,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建构”。

用“建构”的视角,审视语文核心素养的不同维度,这种主动性则更加展露无遗。

1

文化自信——


需要经历认同坚信、热爱渴望、继承弘扬、关注参与和了解借鉴的历程。这些都不是依靠训练、告知和灌输,所能达成的。只有激发学生主动性思维,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文化、继承文化,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2

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本体性任务。

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学生对语言的运用,不能依赖于教师“手把手”地教学。对于一个不会使用筷子吃饭的孩子来说,父母讲再多的知识、方法、要领,根本无济于事。即便孩子将所有的操作方法烂熟于心,也无法学会用筷子吃饭。

只有让孩子主动试,在实践中蓄积经验,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最终转化成为能力。

作为素养而言,“建构”就需要主动悦纳他人的表达智慧,与自己的经验形成整体;需要面对全新情境,主动、及时、精准调配自己积累的方法,并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反刍能力提升,进而升级为素养。

3

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思维,源自于生命个体内在意识地运作,具有典型的主动性特征。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思维包含了五大特性,都需要学生主动性的加持:

主动出击,历练思维的“敏捷性”;

左右逢源,历练思维的“灵活性”;

挖地三尺,历练思维的“深刻性”;

无中生有,历练思维的“独创性”;

思辨判断,历练思维的“批判性”。

所以,思维的运作和发展,不是靠他力带动,而需要源自学生内心的本真需要。只有从内在发力,思维才能带动其它维度的协同并进。

4

审美创造——

首先要“审”,然后才能“创造”。

当美来临时,主动敞开胸怀,拥抱它

——借助语言文字“感受美”;

能从被人忽略或不易觉察的现象中,看到不同寻常的美

——最终“发现美”;

用文字的方式来描述美

——甚至是想象、再现式地“创造美”。

从感受美,到发现美,直至表现美、创造美,只有在构建中才能得以实现。


叁:“表现”

表现,是一种实践和展示的状态。

“建构”核心素养,需要经历感知、内化和外显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表现”的状态,可以是基于理解的感知,可以是基于积累的内化,当然也可以是基于运用的外显。

解读这个动词,需要关联实实在在的语文活动,需要关联可感鲜活的真实情境。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有“表现”的平台;也只有在真实情境中,学生才能完全释放“表现”的动力。

由此梳理,在活动中“积累”,在探究中“构建”,在情境中“表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之道,须是如此。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