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徐雪村和他的《溪山访友图》长卷
大家好,纸为材料的艺术作品「纸上艺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一种材料,纸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它之于人们是亲切而熟悉的,人们对于纸的探索和想象也从未停止:它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多维的;它是纯白的,也可以是色彩斑斓的;它是柔软的,也可以是锋利坚硬的;它是静止的,也可以是流淌运动的……也许正是基于纸的这种亲和力和可塑性,使得纸艺术语言的表达与创作成为可能。
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功能随着时代一直在演变。如今,纸张的使用不断受到冲击和颠覆,那么纸究竟还能做些什么?日前,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山东美术馆等地陆续巡展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致敬传统——当代纸艺术作品巡展”上,近60位艺术家的120余件与纸相关的艺术作品所带来的视觉奇观,让人们眼界大开,原来平日里司空见惯、素颜少色的“纸”竟然在艺术家的妙手之下,变幻出如此多的花样。
用传统工艺滋养当代观念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占地160平方米、由18种颜色的彩纸铺就的缤纷花海,这些“盛开的花朵”合在一起的形状竟是手枪、步枪(AK47)和子弹的组合。这一巧妙的组合背后所承载的问题令人深思。“我希望用作品传达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于危机的审视与认知。”事实上,这件由吉林师范大学中国纸艺术研究所负责人李洪波创作的《花海》在2012年第18届悉尼双年展上,就展现了中国纸艺术的魅力,该作品是以中国传统“纸拉花”的工艺理念为灵感创作而成,不仅向世界传播了中国传统的纸艺术文化形式,也是对传统媒介的创新和探索。
李洪波 《花海》
“向大家讲述我对于纸媒材属性的理解,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工艺滋养当代艺术观念之后,几者共同生发所缔造的新知,这种新知依托于视觉的表象,给观者以惊叹,也拓展着思考的外延。”在李洪波看来,致敬传统是为了更好地思考当下和放眼未来。改变的是创新的形制和不同时代变革下的思考,不变的是文脉和文化基因的传承。纸作为一种媒介和载体流传千年,也成为各个时代的见证者,当它与艺术家相遇,便被注入了新的表现形态、文化内涵与生命活力,而这正是赓续的力量。
挖掘材料属性 赋予精神内涵
展厅中像这样以纸为媒介的创新和试验之作随处可见,艺术家自由与多样化的表达每每令人叹服。陈琦的《观象》灵感来源于古树被虫蛀之后形成的孔洞,被“虫蛀”的乳白色纸张层层叠加,形成了一种奇妙的空间感,不规则的孔洞则起到了视觉上的装饰作用;付小桐10年来一直运用传统的针刺技术与加厚的宣纸结合进行创作,她通过数以万计朝着不同方向的针孔,在宣纸表面堆积出若隐若现的图像;邱志杰用拓印的技术制作立体模型,之后将纸浆灌入,用纸展现城市的模型和废墟,形成具有半浮雕式立体感的作品;邬建安的《心性的能量》通过将纸本激光镂刻剪纸元素,再用手工拼贴的形式呈现出来;而 朱 金石的《一立方体宣纸》 虽然显得简单直接,但却具有别样的哲学意味, 艺术家把宣纸自古以来的传统职能从笔墨的框架中解放出来,将其置于另一个空间,因与现场环境的交流而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王雷把一年的旧报纸切成条、搓成线,再用其织成毛毯状的作品,以最朴实、最原始的手工劳作的方式,以“织”的方式“植”入思想与观念,不仅改变了报纸的物理状态,将其从原有的文化职能中解脱出来,而且赋予它新的属性和意义。
陈琦 《观象No.2》
显然,艺术家对纸这一材料的深度挖掘,从呈现材料本身的特性上来讲,是其他传统艺术所没有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端廷观展后表示,呈现材料自身特性的作品在此次展览中较为多见,而体现材料变性的作品更让人印象深刻。比如,雷蕾的《疒瓦》系列作品的主体是由糯米纸制作的瓷瓶,由于糯米纸很难承重,导致瓷瓶不断塌陷,艺术家用透明屏把塌陷的过程拍成视频,通过“有”与“无”“形象”与“非形象”的转换探索视觉的感受。
“让材料呈现非材料性,或者在运用多种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时,将其各种特性进行对比。从这个角度来讲,纸艺术的维度还有更多可能性。”同时,王端廷也强调,材料的特性固然值得发掘,但是更打动人心的还是赋予材料更多的精神内涵。
不要神话材料、夸大技巧
邬建安 《心性的能量》
对于纸艺术,中央美院教授殷双喜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考量:一是把纸作为载体,仍然是以绘画的方式去对待它。也就是说,虽然纸加工了,但是它最终呈现出来的仍是绘画,是一种特殊的绘画。二是研究纸的特性。比如,纸可以折叠、拉伸、浸泡、打成纸浆,凡此种种,足见纸的多样性处理方式仍然可以不断发掘。三是纸所带来的一种认知的可能性。在这个层面上说,纸同木材、金属、玻璃一样,只是艺术家用来表达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这也恰是当代艺术家需要不断去认识深化的。“当代艺术确实需要对材料给予高度的尊重,但不要神话材料、膜拜材料,不要把自己的艺术变成材料和技巧的卖弄。”殷双喜指出,展厅中的不少纸艺术作品让人惊叹,惊叹的是对纸处理的耐心、投入和技术,但如果将此理解为纸艺术,显然是不够的。
陈琦 《时间简谱·最初的书》
艺术家通过剪、雕、刻、镂、贴、塑等方式,呈现出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进一步挖掘了纸艺术的综合属性。中央美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指出,一些作品放大了某些传统的对于纸所谓的雕、刻、揉、染等技法,“这些方法被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已很常见,而作为当代艺术最根本的是能不能表达出一种情感、一种思考。”
从造纸术,到中国传统书画,又及印刷术,纸在中国历史上拥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和承载力。无疑,纸张作为一种载体是需要被书写的,那么,当代语境下该如何用新的技艺与思考来书写文化与历史呢?游走于当代纸艺术作品的展厅,我们不禁思考:对于固有模式的突破、解构与重塑,续写了创新和发展的不竭动能。只有在传统基因上追求新的可能性,才会迎来发展的转机——从熟悉中见陌生,用已知创建未知,这或许是本次展览给予人们最大的启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文化报,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文化产业信息平台联系邮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