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安丘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安丘图书馆」

时间:2023-02-02 14:13:04 来源:安丘发布

大家好,安丘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安丘图书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文化遗产,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安丘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身为安丘人,安丘有哪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吗?

一、公冶长传说

公冶长传说流传广远,特别是公冶长学鸟语、懂鸟语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具有永恒的价值和魅力。公冶长传承了儒家思想,一辈子教书育人,有教无类,为中国的平民教育做出了贡献,一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流传至今。

二、东路大鼓

东路大鼓又名“老东口”,它吸收了肘鼓子、茂腔等当地流行的曲艺、戏曲音乐,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鼓曲艺术形式。清末民国时期,东路大鼓已在安丘广为流传,后经历代鼓书艺人的改编创作,特别是安丘曲艺队的成立,使东路大鼓逐渐形成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东路大鼓的唱腔主要有慢板和快板两种板式,音乐为板腔结构体,词式为诗赞体,曲牌主要有“回龙”、“通天炮”、“哭迷子”等,内容多为历代流传的历史故事。

三、孙膑拳

孙膑拳是以战国军事家孙膑的名字命名的中华古拳。孙膑拳又称“大架拳”,又有“二节腿”、“长袖拳”之称,流传于山东各地,安丘市是孙膑拳的主要流传地。孙膑拳现存三个完整套拳路,共计360手:为32手(中架),64手(小架),96手(大架),另168手为散手。孙膑拳技术和理论体系完整,以孙膑智慧为文化内涵,融涉孙膑兵法思想,具有散手、武术精华之特点。

四、董家骨科正骨疗法

董家骨科起源于安丘市大汶河旅游开发区董家王封村董氏家族,董家骨科正骨疗法主要表现在手法整复、小夹板、皮牵引固定、中药、理筋和功能锻炼方面。在理论上强调整体辩证、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和功能锻炼。运用摸、接、端、提、推、拿、按、摩正骨八法和董家祖传的推按法,用双手准确的诊断、整复各种骨折和脱位,特别对难度较大的陈旧性肩、髋关节脱位的整复疗效最佳,董家骨科传人运用祖传秘方对骨伤患者施以外敷、内服中药的辅助治疗,疗效过程愈显奇效。在我国正骨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五、景芝酒传统酿造技艺

2007年,景芝酒传统酿造工艺成功入选首批省级“非遗”名录。其代表产品景芝白乾起源于宋代,盛名于明清时期。在长期的酿造实践中,景芝酒业提炼出“粮必精、水必甘、工必细、曲必陈、器必洁、储必久、管必严”的酿酒真传,是酿酒界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芝酒传统酿酒技艺凝聚着众多民间传统的精华,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历史、人文、经济和社会价值,从酿造工艺到外在品质的文化特征无不包涵着对传统精神的继承理念。

六、木杆秤制作技艺

安丘的木杆秤制作是工匠口耳相传的一门古老技艺。木杆秤作为最普及的衡量工具,它携带方便,见证了乡村商贸发展演变的过程,被普遍使用。木杆秤制作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从选材料到制作完成,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全凭经验和悟性,所用的工具也都是工匠自己制作,表现了农耕文化与商贸文化的丰富内涵。

七、地功拳

清朝咸丰年间,安丘西关人任继昆、任继峨兄弟二人在嵩山少林寺学艺八年,得少林武术真传。返乡后,他们任氏兄弟在安丘城开设“西关武馆”,收徒传艺,教授地功拳,成为安丘武术界的一代宗师。“地功拳”讲究“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八八六十四门,九九八十一变化”等,因其主要功法架势低矮,又多身体着地之技法,故又称“低功拳”。

八、查拳

查拳的风格特点是:姿势舒展挺拔,发力迅猛,动静有致,刚柔兼备,节奏鲜明,步活灵活多变,结构严谨,功架整齐。无论往返进退,上下起伏,力求协调配合,整个套路表现出一种潇洒剽悍矫捷的形态,是长拳类型中较为系统的拳种。查拳是以站桩开始、弹腿入门、套路求法、散打求真,循序渐进;以求艺度形的技艺特色引导习武者逐渐进入刻意求真的练功境地;以提倡“习艺尚德,学拳明理,艺德并举”,开拓思维,启发悟性的查拳思想和独特的风格,潇洒的姿态,深受习武者的青睐。

九、泥塑(安丘泥人)

安丘泥人是泥塑的主要种类,它以泥土为原料,分手工捏制或模制两种技法,即粗货、细货之分。以人物、动物为主,其种类繁多、题材广泛、造型优美。传统作品有泥孩子、弥勒佛、不倒翁、泥猴、泥老虎、泥公鸡等。也有古今人物、帝王将相、神仙鬼怪、敦煌飞天系列。安丘泥人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讲求形、声、色,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神形兼备。分为粗货、细货两大类。粗货又称耍货,主要以吉祥祈福为题材,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其造型夸张,线条简拙,整体丰硕稚胖,彩绘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主要供儿童玩耍。细货是以手捏为主塑造艺术形象。内容大多以戏剧题材为主,故称手捏戏文。也捏佛像和反映现时生活的作品。

十、李左车传说

雹泉村西端的神山子(1946年因在山上安葬烈士而改名英雄山)脚下,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庙内古木参天,清泉碧透,楼台亭阁,错落有致,极其雄伟壮丽,它就是闻名遐迩的雹泉庙,原名叫“膏润庙”。

关于雹泉庙的历史演变,很少文字记载,大多是老人们的零星记忆和民间传说。李左车在汉王朝任职期间,施政仁慈,清廉自重,80岁还乡,仍爱民如子,深受群众爱戴。有一时期,南方数省连年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直到第三年六月才下了一场好雨,但已过农时,唯有荞麦还可播种,可是老百姓没有种子,万分焦急。当此危难之际,一位白发老翁不辞劳苦来到江南,跑遍受旱各省,向农民赊下了大量荞麦种子。人们欣喜若狂,问他何方人士,如何报答。他说:“我叫李左车,山东安丘雹泉村人,等你们的日子过好了,再谢我不迟。”以后数年,江南数省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人们不远千里,纷纷赶到雹泉村答谢救命恩人,不想李左车已经谢世。于是江南百姓踊跃集资,联合江北安丘、诸城、昌乐等地民众,修建了膏润庙,将李左车供奉起来,称他为雹泉爷,或尊他为雹神。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