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中的桑蚕元素有哪些「桑蚕业的始祖」

时间:2023-02-02 14:22:39 来源:优质农产品杂志

大家好,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中的桑蚕元素有哪些「桑蚕业的始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1年11月,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其中包括20个新增项目和1个扩展项目。


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认定工作启动于2020年年底。经过一年多的挖掘认定,包括山西阳城蚕桑文化系统、浙江吴江蚕桑文化系统、浙江桐乡蚕桑文化系统等在内的20多个项目成功入选名单。


笔者注意到,在入选名单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与桑蚕有关的项目数量众多,这充分体现了桑蚕文化在我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下面,就来盘点一下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中的那些桑蚕元素。



1.阳城蚕桑文化系统



山西阳城是中国蚕桑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全国著名的蚕桑之乡和丝绸之府,阳城蚕茧名冠古今、享誉国内外。早在2013年12月,阳城蚕桑习俗成功入选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而今,阳城蚕桑文化系统又成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录。


阳城栽桑养蚕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商周时代。《竹书年记》记载:“商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雨于桑林。雨。”《穆天子传》记载:“天子四日休于获泽,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桑林即在今阳城县的蟒河镇,曾经是一个乡的所在地,也是商周时蚕桑的集中产地。周穆王之所以休于获泽,其目的就是为了观赏当地人民采桑养蚕的盛况,并在桑林之地召集各国诸侯,大摆饮宴以示庆贺。



据同治《阳城县志》记载:“缫户虽多,邑中不织绸缎,皆鬻外。”宣统《阳城乡土志》记载:“挽手、黄丝皆系外商驻买,黄丝约二万余斤,挽手六七千有奇。”当时阳城县里的商号东晋福曾为外地的蚕丝商人办理汇兑业务,可见蚕丝贸易相当可观。


民国初年,阳城外销商品中蚕丝价值为首位。“山近无村水近楼,小桥烟火数家秋。客来笑迎烹鸡黍,一话桑麻夜未休。”明万历年间吏部天官王国光刻在石碑上的诗文,生动描述了当时阳城蚕桑业的盛况。


栽桑养蚕,丝织加工,已有数千年历史,蚕桑习俗也随之始终如一的传承,它与其他文化相融发展,形成大量与桑、蚕、丝相关的诗歌、风俗、礼仪、服饰等文化符号,构成了蚕桑习俗的丰富内涵。由蚕而起,因蚕而庆,为蚕而祭的蚕谣、蚕谚、蚕事、蚕忌和蚕戏等传统习俗,已深深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在阳城,有2个乡和5个行政村以桑命名,以桑命名的山川沟壑更是数不胜数。原为秦濩泽县故址的泽城村、府底村曾有蚕姑祠庙,祠内修有戏楼,每年三月初三蚕神生日,当地人都要在此给蚕神唱3天大戏。孤堆底村关帝庙、南海洞及汤帝庙内曾供奉有蚕神嫘祖娘娘像,这些都反映了蚕桑在当地蚕农心中的地位和劳动人民期盼丰收的愿望。祭拜蚕神祈丰收,养蚕禁忌盼好运,蚕事民俗醇乡风,这些由蚕事延伸而来的娱乐活动,一边丰富着乡民们的精神生活,一边使栽桑养蚕在更广泛的空间里得以传承,使得阳城蚕桑习俗随着五千年文明史延续至今。


2.浙江吴江蚕桑文化系统


吴江种桑养蚕历史已久,栽桑、养蚕、剥棉、缫丝,丝绸是当地人民传承至今的文化符号与象征。吴江积淀了深厚的蚕桑文化,铸就了独具特色的蚕桑地域名片。


吴江人对家蚕怀有浓厚的感情,今天很多人将家蚕称之为“蚕宝宝”,这个亲切的称呼最早起源于吴江。


在吴江人眼中,蚕儿通身是宝,丝、绸、绢、棉绸(土绸)、丝棉、丝线,蚕蛹等皆来之于蚕,给民众带来取之不尽的财富。吴江乡间,蚕牧并举,羊屎肥桑,由来已久,成为良性生态循环,故有“桑地上羊肥,桑树胀破皮”之谚。



早在唐宋时期,吴江就发展为丝绸贸易的市场。直至明清鼎盛时期,生丝出口达到全国总产量的六分之一,优质的生丝畅销海内外。2010 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等单位命名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为“中国蚕丝被家纺名镇”。2016年10月,震泽作为“苏州丝绸小镇”成为中国首批127个特色小镇之一。


吴江的桑蚕文化,还衍生出了一种当地独特的民间艺术——小满戏。


所谓小满戏,并不是一个剧种,特指一种民俗,这个民俗流传至今已经数百年,是吴江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


小满戏是桑蚕文化的一个延续。古时,小满时节恰是吴江新丝上市的时间节点,各大“丝行”老板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便会请戏剧演员表演与蚕桑文化有关的戏曲,以表达自己对“蚕神”的尊敬之情。小满戏演的都是祥瑞戏,凡剧情中有私生子或死人情节的戏目绝对禁演,因“死”“私”与“丝”谐音,吴江古人害怕如此情节会惹恼蚕神,影响桑、丝的丰收。久而久之,这种特有的文艺表演形式便成为了一种民间的风俗流传下来,人称“小满戏”。



在吴江当地,每逢“小满戏”上演,便是当地人的狂欢之日。 1936年,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中,就记载了吴江当地人观看小满戏表演的盛况。2007年,盛泽小满戏由吴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小满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吴江蚕桑文化系统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吴江当地的桑蚕文化正在被更多人所知晓、看重。


3.桐乡蚕桑文化系统


桐乡地处杭嘉湖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养蚕胜地,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蚕桑文化习俗。“桑拓绿阴肥,千树翳夕霏。机声交轧轧,灯火竞辉辉。”这首诗中描述的场景,是桐乡千年桑蚕历史的真实写照。


桐乡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传承区和保护地。发达的蚕桑业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的蚕桑文化,源远流长的蚕桑文化在桐乡大地依旧保留至今,寄托着人们美丽的乡愁。含山轧蚕花、高杆船技、双庙渚蚕花水会、蚕歌等一大批由蚕而起、因蚕而庆的传统习俗,便是对蚕桑文化的生动演绎。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桑蚕产业是桐乡人赖以生存的支柱型产业,当地有谚语道:“上半年靠蚕,下半年靠田”,“三月清明做团子,四月养蚕采茧子……”可见,桐乡农家是多么重视养蚕。


古时,桐乡一带的蚕农为祈祷桑蚕丰收,每年清明时节,便自发组织民间盛会,祭祀蚕花娘娘。蚕花盛会一般在水面较为宽阔的漾口举办,所以也称为“蚕花水会”。每逢蚕花水会召开时,大河上便彩船云集,旌旗蔽日,两岸观众如潮。大刀船、缫丝船、马灯船、摇快船、打拳船、拜香船等轮番上阵,大家尽情欢庆,祈祷“蚕好才(全)好”。



蚕花水会上最重要的节目是摇快船,类似于龙舟比赛,这个节目的起源来自于桑蚕产业的生产活动。原来,桐乡虽是养蚕胜地,却不供应蚕种,当地的蚕农需到余杭县购买蚕种。每年春季,人们为了赶快购买蚕种、赶紧投入桑蚕生产,便会架着小船你追我赶的从桐乡赶往余杭,久而久之,这种生产活动变成了当地人“摇快船”的习俗。



每逢蚕花水会,当地人都要举行摇快船比赛,哪个船队拿到冠军,就可以到当地庙里摘取蚕花,预示着他们在蚕花娘娘的庇佑下,养蚕会丰产、丰收。因此,当地人非常重视这个比赛,每年都会派出身强力壮的划船高手到江山竞技。


在漫长的历史上,桐乡人更是逐渐产生了虔诚的“蚕神信仰”,成为了当地的一种特色文化,涉及了桐乡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婚丧嫁娶无一例外。例如:当地人在办喜事的时候,一定会用到蚕花竹、红棉兜;死者入殓时,会盖丝绵……这也反映出了桑蚕文化对当地人的生活有着全方位的深刻影响。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李伟娜

END


优质农产品杂志:《优质农产品》杂志官方账号,聚焦品牌农业建设和优质农产品开发

欢迎关注

转载请注明来源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