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画鉴定专家
大家好,格调与风格「飞扬的风专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寄语
在文化艺术创作与相应成果或理论中,风格不可或缺,具有很高美学价值。其精质名品属性与地位一向不可撼动。
本专栏根系华夏文明沃土,致力中外文明互鉴,文化艺术交流。美学视角,文化艺术视野,风格维度为其主要运作方式。其交流与推介对象,既包括此领域名人名家,也包括普通作者及爱好者。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开辟本专栏,是为在风格方面增进与您进一步交流。
本专栏分期不定期,主要包括以下栏目:
1,风格理论与实践
2,风格访谈
3,风格天地
4,风格历程
5,风格与流派
6,作品风格赏析
本专栏根据每期所发不同内容,将会出版相应丛书、音像专辑;或会在各层级或海外,尤其是一带一路关联区域国家相关媒体(包括纸质、网站及广播电台或电视台)相关栏目、节目中发表、播出。
热忱欢迎国内外文化人与艺术家及有志于斯者参与,或针对本专栏所设栏目,就自己作品风格或对风格的认知发表见解,本专栏或还会酌情为您安排文字或音像专访。
♬ 风格理论与实践
试论文学的艺术风格及流派培育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走向世界,就需要更深更广地了解世界,世界同样需要多次多方的了解中国。这一相互了解不能只靠经济,同时也要靠文化,当然包括其中的艺术与艺术中的文学。而文学在整个艺术领域,不仅处于基础地位,更是起着支撑作用。它一边连着人类的基本语言,一边牵拉着人类的所有艺术,可谓集基础与支撑于一身。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文学的艺术风格与流派建树,从古至今,一直大多各自为阵,发展被动,一直落后于讲究师徒承传的书法、绘画、音乐、歌、舞、戏剧等其它艺术门类,同时也落后于西方同类。西方文学在诗歌,小说等方面,从古至今,因为长于风格流派建树,大大提升了文学在文化艺术与社会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各类艺术领域堪称统领风骚,无愧于基础与支撑的天职天分。
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求同存异,寻求命运与共的最大公约数。这既是当代中国文化人与艺术家、文学家的使命,又是每个地球人的应有担当。
纵观中外文学艺术发展史,风格流派的建树,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都举足轻重。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早就无可争议的论断雄辩说明,没有风格流派建树的文学艺术,不仅应有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大打折扣,而且大多从初生就注定了行将咽气,没有生命力。因而,既谈不上民族的,也就无所谓什么世界的。
一部中国文学艺术史表明,一种文学艺术之所以有生命力,其中风格流派的作用功不可没。例如姬周时期开创比兴赋先河的诗经、唐诗与宋词,蜚声文坛的唐宋八大家等等。这些艺术风格流派既相对独立,又都与相应的时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汉语的风格一词,在晋人的著作里就已出现(见葛洪《抱朴子》等),其初指人的风度品格。所以就有后来“文如其人”近似西方“风格既人格”一说。在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格一词移指文章的风范格局。尤其是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可谓一部艺术概论,其中,雄浑、冲淡、高古、典雅、绮丽、豪放、疏野、清奇、飘逸,显示出了极强的,对艺术风格起到大块面的概括划分作用。
唐代的绘画史论著作中,风格就被用作绘画艺术的品评用语。西方风格一词,在罗马作家特伦斯和西塞罗的著作中,该词被演化为书体、文体之意,表示以文字表达思想的某种特定方式。英语、法语的 style和德语的stil皆由此而来。
做为艺术风格的概念,在西方,更多人认为起源于法国作家布封的《风格论》。近现代以来,无论中西还是东西方,人们在美学、文化学、文学、艺术、文艺评论等领域,广泛使用艺术风格这一称谓。
艺术风格往往与艺术特色在外延与内涵方面均具紧密关联,又有区别。与模糊数学关联紧密的模糊逻辑学将美划为模糊概念。那么身处美学中的艺术特色与风格,二者间在逻辑关联上则更为模糊。
但是再模糊的概念也可见出不同之处。通过具有艺术特色的作品,表现出相对稳定、更为内在和深刻、从而本质地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个人的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及外部印记。而只是进了一步,风格的形成是时代、民族或艺术家在艺术上超越幼稚,摆脱现成模式束缚,进而在创作与作品上进入非同一般或非同凡响状态的标志。
索绪尔语言学对共时性之定义:“是指审美意识能够在撇开一切内容意义的前提下把历史上一切时代的具有形式上的审美价值的作品聚集在自身之内使它们超出历史时代、文化变迁的限制在一种共时形态中全部成为审美意识的观照对象。”
可以说索绪尔的这段话,无意中揭示了风格的底层逻辑。
此外,培根在《习惯论》中的一段话更有助于理解文艺风格的逻辑体系与基本结构。“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格,品格决定命运”。
可以引申培根的这段话说:艺术风格决定艺术家与其作品的生命力,因其包含艺术思想、艺术行为,艺术特色。
索绪尔与培根的上述两段话或许是对理解此间所言风格的较好参照,亦或为又一种较好诠释。
文学艺术特色属于或重在作品表现手法。文学艺术风格包含文学艺术特色,还包含作品情调和思想倾向与格调等。而文学艺术流派的指向,更多在具有相同文学艺术风格特色作品的作者群体。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掀起文学热,应运而生的是风起云涌的文学社。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进步,许多县级作家协会,书协画协也应运而生,而且往往才俊云集,英杰层出不穷。一批文学艺术名人,在文学艺术语境下赢得了世界应有的尊重。但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崛起中,这些还远远不能适应发展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制约文学艺术发展的瓶颈在不断打破,短板在不断补足。在国人上下的诸多努力中,相关文学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学的艺术风格流派培育,一如改革开放初期文学热中的文学社,正在热切地呼唤着不断奋进中的中国文坛。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不等于只专注于民族的,更要立足民族,着眼世界。要找准中华文学艺术与世界文学艺术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共通点,寻求二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在文学艺术领域,这个最大的共同共通点与最大公约数,莫过于艺术风格与流派的培育。
优化配置个人和社会的艺术资源,减少低效或无效性劳作;拓展个人和流派群体应有影响力,有利于文学艺术在个人和社会,作品内在价值和相关产业诸方面的健康发展。
结构主义在学术领域颇具影响力,且在当今世界文坛,其潜在影响尚处方兴未艾中。之所以说其潜在,因为在当今世界文学艺术中,这一风格更多只是停留在文学艺术批评,对于并没刻意于此的作品进行挖掘性的解析中,还没有真正形成相应的风格与流派。然而,若要把准世界文学艺术风格流派的共通点,以世界区域间文化交流互鉴为重点,形成与结构主义相关或交集相近,在潜意识和意识,意识和情绪的结构系统互动中,以共时的方式突显创作风格:从情绪到意识,从意识到情绪的创作循经方式,无疑是中国文学借助风格流派走向世界,扩大应有影响力的不二选项。
具体而论,文学的风格流派培育,着力点无非于二大方面:
一,内涵挖潜。A,明确艺术纲领,具有相应宣言,不至于让创作遇到岐途,苦于迷茫总哭、总是走错。 B, 致力于文学艺术风格流派的形成和成果二大阶段。在形成阶段主要着力培育与成长,在成果阶段着力于拓展、巩固与壮大。C, 强基固本,苦练相关有助风格流派成长的内功,创办相关刊物或在文学报刊、报纸副刊开辟相关专栏 ,举办相关培训班,培训作者与评论者,为风格流派的形成打牢基础。改评论家事后总结风格流派,前移为由作品创作者与评论家一道主动培育风格流派。
二,外延扩张。横向联合,合并艺术风格同类项,与中外书画乐舞影视等界在合流交集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形成阶段和成果阶段的风格流派推展宣介提供良好条件。
♬ 作品风格展析
按语:长篇小说《比水弯弯》2014年5月获国家版权局版权保护证书,同年7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教勋。 本期“风格赏析与作品展示”栏目展示该作内容提要。在本专栏以后各期中将对该作品进行连载。
本栏名曰“作品风格赏析”。只因本期本栏所载系本人作品,故而改“赏”为“展”。
《比水弯弯》作品风格提示
比水,古河名。今称淠河。比水源自大别山区,向北至寿县正阳镇汇入淮河,再携淮河东流入海。
长篇小说《比水弯弯》时间定格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作者以朴实淳真的笔触,勾画了比水中下游流域人生产与创造,生活与梦想,展现了在这一过程中蕴涵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作品没有用概念说话,而是用浓郁的泥土芬芳,人物身上的血汗泪中的盐味,散发与折射华夏民族天行健,地势坤的自强不息宝贵而又崇高的文化传统的可歌可泣的形成过程,反映出沉淀其中的向往真善美,痛恨假丑恶,憧憬和平的文明因子和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曲折。
《比水弯弯》以鹰及其家人为情节主线,围绕这条主线,孔孔雀开屏似地渐次展开人物故事。鹰天资聪慧出类拔萃,然而他事事处处显得平凡又普通,作者并没有把他塑造成英雄。鹰在作品中至始至终,无论是他与夏和秋的恋情,还是他和大月姊妹们的婚姻,还是他在创造象形文字、种殖养殖等生产生活方面,处处都极其符合情感与生产生活的内在逻辑,而处处又不失灵动典型美。鹰虽生长在史前,其人物真实性却能给人以穿越时空之感。这一点在其他人物身上,也包括对争战等方面的描写,如狼谷之战中同样得以体现。作品中山与雷、树、草、狼等人物众生象的整个性格、命运尽皆既雕塑般地典型,又都具有穿越时空、鲜明灵动而又符合逻辑的生活真实性。由此可见,作者是牢牢地把握了文学是人学这一文学创作的本质。
《比水弯弯》构思宏大,描绘细腻,故事性强,情节跌荡起伏,扣人心弦;人物众多而又个个栩栩如生。作品立意深刻高远。透过人物及情节传递出的真善美的正面价值,以及其反面所展现的负能量给人的感悟,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比水弯弯》在作品风格上具有诸多特色,概括论之主要有三:
以纯写实的手法反映与描绘史前题材,在中外同体裁作品中为数不多。这是该作风格的一大特色。
其次,寻找古人与今人心灵与言行的最大契合点,使古人与今人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浑然天成,毫不做作。
再次,史诗的结构与写实手法完美结合,使作品产生平中见奇,奇而不怪,奇中见益的纯真与俊美艺术效果,从而,让古典美与现代美的理想结合成为可能。
王教勋简介
王教勋,笔名乐土、黄勋、沙舟、沙洲,北京工作、居住,安徽省寿县人,博士研究生,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
先后在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就学,攻读经济法学、哲学与社会学、金融学;曾任中国市场济报三农编辑部副主任,在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理论部,亚太经济研究中心,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从事县域经济、区域经济、项目投资等方面研究工作。
早年在家乡与文友创办甘泉文学社,加入中国文学函授大学,学习文学创作与评论。
《彩排》、《爱的絮语》、《雁》等诗作,《美在万州》、《隐贤镇漫步》等散文,《算盘敲弹农家乐》等报告文学,《试论外资国民待遇》、《河北省畜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京郊型经济》(课题合著)等论文,长篇小说《比水弯弯》、《乐土》(上部)与(中部)分别由《皖西日报》、《安徽青年报》、《市县领导月刊》、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等家出版社、报刊、网络平台出版与发表。
《乐土》以丝路为题材,共90万字,分上、中、下3部,2019年初获国家版权局版权保护证书。已出《乐土》为上部,已发《乐土》为中部,《乐土》下部尚待面世。
2020年12月获“2020年度中国网络作家奖”
(本专栏2021年1月13日发于美篇,其中图文均系作者原创)
https://www.meipian.cn/platform/person-column?author_id=290173124&container=1&share_to=copy_link&user_id=290173124&uuid=766906e030a2c6409f722c6a60d7c294&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90173124&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bba39d368cf664eb84f569d4ef9fbd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