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时装 艺术 影像 什么才是属于当代女性的表达方式 「电影时装女装是什么风格」

时间:2023-02-04 13:33:20 来源:卷宗Wallpaper

大家好,时装 艺术 影像 什么才是属于当代女性的表达方式 「电影时装女装是什么风格」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近期,Valentino「再·诠释」展览的第二站来到北京。延续了 Valentino 创意总监 Pierpaolo Piccioli 的策展思路,展览在光线、阴影和黑暗交错的展厅中,借助光线与不同材质和表面的相互作用,将多元的艺术作品与高定系列、铆钉系列、VLogo Signature 标志品牌等品牌经典元素交替呈现。

Valentino「再·诠释」展览现场

展览选择以 “城市” 为作品与服饰之间的交叉线索,将城市中或革新或传统的符号与这些符号诞生背后的创意并联。Pierpaolo Piccioli 外延丰富的创作过程,交替于各位艺术家的作品中。Piccioli 的创作方式与艺术家各不相同的艺术语言相得益彰,产生全新的张力。

Valentino「再·诠释」展览现场

事实上,如同时装一样,影像作品以视觉化的语言也记录下了时代的印记,并与参与者一同产生凝练的记忆。在这其中,一如时装对女性形象的传达,影像作品也以旁观的视角记录下不同时代、情景、环境中的女性。借由本次「再·诠释」展览,我们以「影像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议题,邀请同有创作影像作品经验的女性艺术家与策展人,包括参展艺术家曹斐、艺术家陈可、以及今日美术馆馆长张然,共同探讨在影像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变化、女性身份的定义、以及其中随着时代递进呈现出的「再 ·诠释」。

论坛嘉宾曹斐、陈可、张然合影

卷宗Wallpaper*简称 W*

曹斐

陈可

张然

W*:首先,想请曹斐老师介绍一下本次「再•诠释」中的参展作品,它是否也呼应了您比较擅长的在全球化背景下女性所面对的现实问题?

曹斐:其实这个展览选了《霾》这个作品,我觉得也蛮惊讶的,因为在上海站的时候我没有选这个作品。此刻你们听到的喊声是来自影片中一个女性的嚎啕大哭。这个作品创作于 2013 年,当时确实中国也产生了气候上的变化,所以让我有了灵感去创作一个以此为名的作品,但是更多的可能是探讨都市人迷茫的状态。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包括怀孕的女性和女性清洁工,不同身份的人群在城市中生活,它其实呈现的是一个社会的肌理或者社会中存在的一个处境。其实这个作品像是展厅外的主角,是一个城市的主角,或者当时整个时代背景的主角,它跟现场之间产生了一个对话。我在这次展览中看到程然的作品,它虽然不都是描述女性,但也包括了女性,这给展览带来的也是一种全球化状态下,不同国家年轻人在今天城市当中的一种处境,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他们真实生活中的现实。今天我们看到了时装,它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关系,又通过艺术家去呈现这种身份状况、并且展示出来,其实这是一个内跟外的关系。

曹斐作品《霾》(展览版),2013,单频高清影像,16:9,彩色,有声51分46秒,鸣谢: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 及 Sprüth Magers

W*:感谢曹斐老师的分享。同时,我们也想听张然老师分享展览“寻找隐匿的天才:Vivian Maier”中这位传奇女性摄影师的故事及您的策展经历。

张然:“寻找隐匿的天才:Vivian Maier” 是我们今年在今日美术馆 3 月到 6 月举办的一个展览,也是经过多年的策划。Vivian Maier 其实去世于 2009 年,去世之前没有人知道她的存在,她一辈子就担任着保姆,也没有成立家庭、没有子女、没有朋友。当她的纪录片、包括她的一些摄影作品出现在拍卖市集和旧货的拍卖会上时,人们才惊艳于她的作品有这么好。我们在展览里采用了一个倒叙的方式,从发现她的作品—— 还原了一个当时的拍卖会场景和橱窗开始,同时也邀请了当代艺术家杜蒙,根据她的故事来创作一系列贯穿在展览里面的作品,包括旧的铁皮箱和玻璃作品,也还原了一些她当时寄居的雇主家中、用卫生间当做暗房、抽取照片的场景等等。我们展现了她当时创作的人生故事、自拍系列作品和或黑白或彩色的摄影作品,希望给大家展现她的传奇生活。

Vivian Maier作品《Self-Portrait,1954》

Vivian Maier作品《Self-Portrait;October 18,1953,New York》

W*:Vivian Maier 的故事对后辈摄影师来说很有借鉴的意义。下面我们请陈可老师分享她如何以绘画回溯影像中的知名女性形象。

陈可:好的。我今年 6 月在上海的贝浩登画廊的个展名叫 “包豪斯女孩/房间”,其实它的来源也是跟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有关系。它来源于一本摄影集,也是我无意中在一个书店买到的,它讲述了在包豪斯这所著名大学里曾经就读过的女学生的照片。

我当时看到那本书的时候非常惊讶,因为在我印象中包豪斯是一个以男性为主的学院,不管是它的老师,还是后来走出来的伟大艺术家,但是其实在当时就读的有一半都是女性,但是这些女性可能就被历史淹没了。其实其中的很多女性也成为了非常优秀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但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

在这本摄影集里,我非常惊讶地看到在一战和二战之间,这些女性的前卫、勇敢和大胆,以及她们从内而发的自信,完全超越了时间和周围的环境。带着这些疑问我又去翻阅那段历史 。作为画家,我想用我的绘画去表达我对这些影像的理解,同时我自己也是女性,所以对她们的这种诠释也代表了我对于自己女性身份的一种表达,对于包括今天很多女性处境的一种个人视角。当然,这其实也是一种再诠释,是一种翻译,在这个过程里我又希望它最后呈现的还是一种绘画的状态,这并不是一个摄影的拷贝,因为最后我想呈现的还是一种绘画结构,它的韵律、它的绘画作品本身、材料和它语言带来的美感,所以创造了这样一批作品。

“包豪斯女孩/房间”于贝浩登(上海)展览现场,摄影:包梦琪

W*:其实除了近期的 “包豪斯女孩” 系列,之前您也以弗里达和梦露为人物创作了绘画作品,您是如何挑选这些对象进行创作或者说是二次呈现的呢?

陈可:其实都是非常偶然的,比如说弗里达那个系列,算是一个转型开始,但当时完全是没有去预设这样一个转型。我当时怀孕了,正挺着大肚子的在逛街,然后突然看到一个小书摊上,就有一本弗里达的影集,也是从一本摄影集开始的。当时那本影集里边有弗里达,从小时候一直到她去世之前的很多照片,包括她当时墨西哥的生活环境,还有她的父母、丈夫。那本影集浓缩了她的一生,非常地打动我,所以第一次产生了一种要把照片画成画的冲动。

后来的梦露系列也是来源于一本摄影书。不同于弗里达同为艺术家的经历,梦露可能跟我是两个世界的人。我也是非常偶然地看到一本很小摄影集,有她刚出道时候、当平面模特时的照片。我就非常惊讶的发现在梦露她刚出道的时候,她其实是展现一个非常内向羞涩,甚至有一点忧郁的神态,和后来我们印象中的性感尤物形象是不一样的。我就觉得很好奇,为什么一个人在前后呈现出两种很不一样的状态,所以又去看了她的传记,我突然发现其实她是后来在扮演梦露这个角色,她把自己觉得大家不会喜欢的、比较阴暗的或者不好的那一面隐藏起来了,去扮演梦露这样一个角色。我觉得这也非常带有普遍性,我们很多人也是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人的性格都像钻石一样是很多面的。

上图:陈可作品《Dream Dew》 下图:陈可作品《Frida·A Woman》

W*:谢谢陈可老师的分享。其实您刚才从怀孕时的创作经历讲到不同女性人物的生活状态,因为我们也想问问各位老师生活轨迹的变迁或者说生活状态的改变,是不是对影像创作或是影像作品中的形象带来改变?

曹斐:因为我的说儿子特别喜欢看《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当时为了他去做了一个作品,找了一个运工程废弃物品的蓝色大卡车,叫做东风汽车,将托马斯的形象大头改造成东风汽车的车头,让这个车开在四环路上 。

刚才提到《霾》这件作品里有一个怀孕的女性,我觉得也是因为经历过作为母亲怀孕的经历,包括人生的变化,从一个个体、变成有婚姻生活,然后承担了很多作为一个女性的身份跟角色以后,你其实也会对女性的生存有一个新的认知。

作为艺术家,无论是影像或者绘画, 包括 Vivian Maier 对镜子自拍,这种凝视社会也好,凝视他者也好,其实免除不了艺术家的自我在里面。她们有时候是梦露,有时候是怀孕的女生,有时候是恐惧的女性,她们也通过不同的身份在讲自我跟社会的这种关系,这个关系里面又包括了情感、家庭等等。那么普通人不是艺术家,她可能通过发一个自拍,或者发一个美食,或者说女性喜欢时装,她穿上时装这来表达自我。

上图:曹斐作品《霾》(展览版), 2013, 单频高清影像, 16:9, 彩色, 有声51分46秒, 鸣谢: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 及 Sprüth Magers 下图:曹斐作品《谁的乌托邦》, 2006, 单频录像, 5:4, 彩色, 有声 20分20秒, 鸣谢: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 及 Sprüth Magers

张然:我挺认同刚刚曹斐老师说到女性凝视自己的部分。像 Vivian Maier 她在自拍的时候,也是有别于今天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做的自拍、塑造自己的形象,她的自拍永远是面无表情、看向一个方向的,或者说她没有刻意去把自己的形象建造在某种身份上,或者是一个更美化的角度上,而是通过把个人形象放到照片构图里来记录和表达她的观点。

从艺术史的角度,女性经常会作为缪斯的角色,人们从身体、容貌对她们进行凝视,即 female gaze,可能都是过去一种常见的形式。但是今天的话,包括曹斐老师作品里的女性形象,或许更加体现出多元化的一些社会肌理,或者对于社会性问题的观察和记录。

Vivian Maier作品《Self-Portrait, Undated》

W*:不管是电影、纪录片、还是画册,曾经有没有哪些影像让几位老师印象很深刻的,或者说定义了某个时代特征的固有形象?

陈可:我可以聊一下大学时对我影响特别大的一个女艺术家—— Cindy Sherman。我那个时候特别迷摄影,所以她以及 Nan Goldin 的作品对我影响特别大。在 Cindy Sherman 的作品中, 也是很多女性形象,可以看到在她其实大部分是在模仿电影里的角色,我觉得她在剖析历史和现实社会中我们如何看待女性。她自己作为一个女性,可能和男性艺术家看女性的角度不一样,具有典型性。在她的作品中能看到很多不同的女性形象 。

Cindy Sherman作品《Untitled Film Still #18》

Cindy Sherman "Untitled Film Stills" 系列作品

张然:像我刚刚提到的,可能最早的女性形象在艺术作品中很多是比较被动化的呈现,多是家庭化或者某个固定角色。那么现在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元化、从个体出发的身份表达,包括我们做 Vivian 的展览,其实也没有从一个女性艺术家或者女性身份来做太多考量,而是从她的个体还有她的传奇人生故事出发。她虽然是一个女性,又是一个非常不一般的女性,她在作品里面有很多时候很中性,或者说没有一个性别标签。包括她的衣着也是经常穿一些男性的外套,其中有一件大衣我印象特别深,完全是无性别的一种着装,这在当时还是非常罕见的。

刘诗园作品于展览现场

曹斐:我来说说自己的故事吧。小时候,我是排行老三,在计划生育刚刚抓得紧的末班车,我母亲生下了我。我猜测母亲特别想要一个男孩。小时候,我母亲会给我剪很短的头发,一直到我读高中才有机会管理自己的头发,就可以留长一些,甚至扎辫子。那么之前的头发就特别短,经常会给人误会我是男生。特别是在我小学的时候,穿的衣服都是拉链夹克,颜色也是棕色的,裤子那个时候也已经有了牛仔裤。

小时候看同学有粉红色的蕾丝袜子,或者粉红色的皮鞋,我都是没有机会的。也许因为我妈妈是一个艺术老师,是新时代的知识女性,她要破旧。他们那一代艺术家,80 年代初受到了西方美学的冲击,所以非常推崇像罗丹这类的现代派作品。面对到来的冲击,他们一下就被冲到了,所以对我跟随大众的想法一直没有满足过。

当时,我也想有一双粉红色、旁边还有个蝴蝶结的皮鞋,我去商店也会很想。然后看到类似芭比娃娃的玩具, 我母亲说要三十几块钱,但她一个月工资才六十几块钱,她不可能买。多次得不到满足之后,那种非常女性的审美就没了,形成了我比较中性化的状态。家庭对我的影响蛮重要的,所以我在呈现作品的时候,我变得对自己的身份没有什么概念。

上图:徐震作品于展览现场

下图:程然作品于展览现场

W*:谢谢各位老师的分享。在论坛初始,曹斐老师提到了时装与影像作品的关系。在论坛尾声,基于本次 Valentino 的「再•诠释」展览,我们也想听听另外两位老师的观点。

陈可:我之前可能对时尚了解不是特别多,今天看到这些服装,包括它们的呈现方式,以及两个时装秀的影像,还是觉得挺震撼的。我感觉 Pierpaolo Piccioli 对于艺术应该是非常了解的,贯通当代艺术与古代传统。因为意大利本身的古代艺术也非常伟大,所以其实在它的服装里我能看到这些东西的影子。艺术和时尚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摩擦出火花。其实很多东西是有通感的,我们可能之前会生硬的去划分一个区域。但其实对我来说,如果能产生一种震动的东西都是有魅力的。当看到这些服装的时候,我也能产生在一些作品中感受到的那种力度。

Valentino「再·诠释」展览现场

张然:我觉得时尚和艺术其实都涉及设计,都是一种观点的表达。每天你的衣着或者是你对时尚的表达,其实也是在诠释你的一个观点,或者说对自己形象的一种塑造。这次的展览我也非常喜欢,从空间、时装和作品的互动与关联都是契合和完整的。我也非常喜欢展览的主题,它展现了一个当代女的非常多元的不同面向。它可能是比较华丽的、也有一些戎装、或者是受到希腊等历史中古典艺术的影响,带来不同的感受和表现力。

撰文:张华

编辑:盛文嘉

编排:Alareiks

摄影:张博原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