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记内蒙古画家彭义华
大家好,当代艺术品拍卖「艺术品的收藏与拍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名称陈逸飞 临水枕河
作者陈逸飞
作者生卒(1946-2005)
尺寸53×71cm
签名:Chen yifei 有印鉴(右下) 来源 美国重要私人收藏 说明 画背附美国纽约Kew Gallery画廊标签 作为中国当代写实主义的重要代表,陈逸飞将西方古典写实的油画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巧妙结合,在写实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浪漫主义的色彩,以鲜明独特的绘画语言与抒情方式表达着对美的追求。正如他本人所言:“画家并不是在创作美,而是发现美,是把美传达给观众……选择什么样的形式表达美,在我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告诉人们什么。”今次秋拍带来美国同一私人收藏之陈逸飞3件精彩力作,呈现陈逸飞在不同题材油画创作上的探索与艺术思考,均为首次亮相于二级市场之上,尤为难得。 上世纪70年代,陈逸飞以一系列主题性创作确立了其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八十年代赴美留学,精研欧洲写实油画精髓,以西方古典写实语言传递着东方的审美文化格调,这一时期的“水乡系列”、“音乐家系列”不仅为他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关注与认可,也为西方人重新认识中国以及中国文化架起了一座桥梁。九十年代回国后开始创作“海上旧梦系列”、“西藏系列”。此外,他在电影、出版、服装等多个领域的工作作为其艺术理念的延伸,着力打造一个大视觉、大美术的艺术世界。 “水乡系列”是陈逸飞油画中最具个人情感色彩的题材,一经展出便在西方艺术界引发了极大的轰动和高度认可。可以说“水乡系列”的诞生,标志着陈逸飞的创作由此前传统的现实主义逐步转向融入个人诗意情怀的浪漫写实主义。他用“诗化了的中国意象”描绘了中国古老的江南水乡,让西方人看到一个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却为他们所解读的古朴、神秘、宁静的东方世界。《苏州水路》是其“水乡系列”的经典代表作。画面中,晨曦微启下的朦胧水乡仿佛勾起画家氤氲的思绪,整幅画面色调单纯清冽,静谧中略带怀古的忧伤,好似老唱片里断续回放的岁月靡音,让人莫名感怀。艺术家运用繁复的厚彩磨砂技巧,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苏州水乡的黑瓦白墙、小桥流水。陈逸飞的“水乡系列”,不在于表现色彩的绚丽、构图的奇崛,而在于借用民居与运河的光影变化、实景与倒影的空间变幻来渲染欧洲古典主义绘画丰富微妙的明暗关系,以此营造宁静而恬淡的水乡诗境。 在作品《临水枕河》中,陈逸飞为我们呈现了枕河而居的江南水乡那种独特的人居环境。通过对远景山形的简化处理,和对近景小桥流水人家的具体刻画,可见他对胸中山水的主观处理。这一远一近的虚实对比,营造出的景物层次,观者被带入到一方可观、可居、可游的山水之境。而在一片淡蓝的整体氛围色的笼罩下,宁静致远的诗意景象跃然纸上。 《园田余闲》描绘了乡村家庭院落中的场景:院子的墙上一侧挂着晾晒的腊肉,一侧悬挂竹筐。一个红色的盆立在门口,屋前有两只鹅在嬉戏。整幅画散发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再现了中国乡村梦幻般的田园风光。陈逸飞画作中渗透的浪漫气息与其绘画笔触有莫大的关系。他把现代艺术中的“色彩面”注入古典写实绘画中,形成粗放、磨沙、浓烈、斑驳的笔触,画面效果俨如经过镜头输出的特殊处理,表现一种怀旧、浪漫的氛围。这一点与德国当代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在1970年代将摄影语言带进油画的创作遥呼相应。
名称陈逸飞 园田余闲
作者陈逸飞
作者生卒(1946-2005)
尺寸75×105cm
签名:Chen yifei(左下) 来源 美国重要私人收藏
名称陈逸飞 苏州水路
作者陈逸飞
作者生卒(1946-2005)
尺寸75×105cm
签名:Chen yifei (右下)
称陈逸飞 高原藏人
作者陈逸飞
作者生卒(b.1946)
尺寸164.5×205cm
签名:陈逸飞 ChenYifei(左下) 发表 《陈逸飞个展》,P22-23,Marlborough画廊(纽约),1999年出版 《陈逸飞》,Marlborough画廊(纽约),2003年出版 《陈逸飞》,图版41,Marlborough画廊(伦敦),2005年出版 《陈逸飞》,P110,天津杨柳青画社,2008年4月出版 《陈逸飞》,P296-297,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 展出 陈逸飞个展,Marlborough画廊,纽约,1999年 陈逸飞无疑是中国当代油画史上值得记载的重要人物。他用西方的绘画语言勾勒出浓郁的东方文化,以纯熟的技法、多元的题材、浪漫的风格独树一帜。其油画创作所选取的题材涵盖革命历史、水乡风景、音乐人物、古典仕女、西藏风情等多重视野,其中西藏题材是其绘画艺术生涯中最后一个高峰,亦是其近距离接触西方油画语言与技艺再回望东方艺术与文化后进行深度思索的探寻与表现。《高原藏人》是陈逸飞西藏题材的典型作品,多次收录入画家的个人作品集,亦曾展出于其于Marlborough画廊的个展中。 陈逸飞在20世纪六十年代就创作了《黄河颂》《占领总统府》等优秀的革命历史作品,“文革”后创作的《踱步》更是以在主题创作领域内大胆尝试,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共鸣。这种基于对中国本体精神的终极追问与表现在其艺术生涯晚期的西藏题材创作中得到延续。在《高原藏人》中可以见到这种超越性的人文关怀,画作依旧使用了陈逸飞手到擒来的西方油画写实手法,但色彩、笔触、构图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将对象表现得充满力量,与水乡风景和音乐古典仕女的优美形成巨大的反差,而在内在逻辑上与其早期创作一脉相承。 1988年开始,陈逸飞到藏北和甘南游历,为西藏神秘独特的风俗民情着迷,并在之后创作出一系列以西藏为主题的油画作品,《高原藏人》便是陈逸飞西藏题材的重要作品之一。作品中流露出陈逸飞对西藏的强烈感受和体验,也是他赴美留学充分吸收西方绘画的语言技巧后立足于本土文化与视野的艺术探索。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手法,摒弃对人物的美化,凸显出藏民的粗犷、原始、淳朴。在粗糙和不加修饰的人物形象中直抵生活的真实,浑厚而沉着的艺术语言呈现出历尽千帆的美和力量。 《高原藏人》中,陈逸飞以略带俯视的视角描绘出三位中年藏民,充满情感的笔触呈现着藏民因强烈的紫外线和干燥的空气造成的枣红肤色、粗糙肤质和皱纹,他们淳朴的眼神和姿态,他们略显笨拙的站姿和似乎欲言又止的表情。所有的意象都不指向唯美和优雅,反而带有强烈的现场感和瞬间感,带着未经修饰的粗粝真实感,好像画家/观者正面对这三位藏民,正在沟通交流着什么,藏民自己的故事也在这流动的笔触中悄悄展开。只用土红和蓝紫简化概括的背景,是藏区的烈日给眼睛带来的抽象印象,远处一位路过的藏民隐隐绰绰被虚化的身影融化在带有流动感的笔触中,暗示出背景的纵深空间。藏民的衣饰也简化统一在棕黑的色调下,凸显出他们脸部的微妙表情和抓人的少数民族面部特征。 《高原藏人》是陈逸飞有别于以往的力作,也是其西藏系列的重要作品,表现出其多年游历藏区对藏族民俗民情产生的强烈共鸣,以洒脱粗放的笔触对当地人的故事娓娓道来,烘托出生命、自然的力量与伟大。结合东西方文化艺术语言,以庄严和宁静的笔触描绘藏地人民,开拓出新的审美高度;立足于人性本身,展开对人的力量与生存与发展的深刻思索。
名称袁运生 无字碑
作者袁运生
作者生卒(b.1937)
尺寸180×288cm
签名:运生写1991(下方)2015改完(下方) 发表 《走向文明的自觉—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袁运生》,P127,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年11月 袁运生是中国8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在“文革”遗风尚存的情境下,袁运生便因首都机场创作的大型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同过去时代的强烈对撞在当代艺术史上引发了海啸般的讨论。八十年代赴美留学,接受中西方艺术的更深冲击与交流;14年后归来不失赤子之心,坚定了探索中国艺术自塑之路的艺术理想。在人生的不同历史时期,他的艺术都表现了其对于生存世界的急剧变化的思考与态度。袁运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述了一个艺术家对于传统文化和艺术史的自觉,从而确立个人在美术史上的坐标。 袁运生的艺术生涯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1982年赴美国之前可以被视为传统艺术、学院艺术和现代艺术启蒙的并置时期;1982年至1996年在美国接受抽象表现主义、行动绘画的影响,开始创作大量大尺幅的与中国传统绘画有内在关联的综合材料作品,是融合时期;1996年归国后,尝试在中国传统雕塑、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非书画系统”的视觉空间中寻求灵感和新启发的独造时期。并置、融合和独造三者相互依存,层层推进。 1979年袁运生为首都机场绘制的巨幅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其瑰丽典雅的风格,不仅轰动了中国画坛,而且由此所引发的巨大争议和多舛命运,也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独特的篇章。机场壁画当年引发了国际上的众多关注。1982年,袁运生应邀访美,接触了包括德•库宁在内的许多美国优秀艺术家,极大地拓宽了袁运生的创作思路,使得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坚定了他向中国文化的转向和回望。体现在创作方面,这一时期袁运生创作了大量水墨媒介的作品,这些作品多以三联或四联的六尺整张组合而成,画中具有激烈的墨与色的冲撞,形与线的交织,充满艺术探索的灵思与逸趣。《无字碑》正是此阶段结出的硕果,袁运生走出了他的机场壁画风格模式,绘画风格走向了强有力的表现主义形态,也预示着其之后近30年创作的思路。 《无字碑》创作于1991-2015年,尺幅巨大,是袁运生重要艺术节点上的代表作,其中不仅有14年美国生活中对西方艺术的接纳和学习,也呈现出了有别于西方文化体系的鲜明东方主体性。对生命的讨论和对终极追求的探寻,反映了贯穿其艺术生涯的创作思考。该作曾展出于袁运生回国后两次重要的大展:201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走向文明的自觉—袁运生艺术展》和2019年在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举办的《袁运生—生命的赞歌》展览,由此可见其在艺术家创作历程中的关键节点式意义。今次现身拍场,千载难逢。 在《无字碑》中,画面里的类人形状近乎消隐,中央的抽象圆环首位相连,围绕在无字碑柱的四周,成为一个散发微光的循环。在这个类似无限的标志下,拱环被艺术家用墨迹罩染出淡淡的光感,围绕在碑体周边,同时,画面背景里游移的墨迹也逐渐脱离控制,不再被画面的外在结构所禁锢。整个碑柱上大面积的留白显得格外干净而刺眼,远远看去,很像一柱被点燃的巨大蜡烛。“碑”作为带有强烈纪念属性的意象,其上“无字”的留白又包含了种种不可言说,似乎艺术家有意通过“命题—意象”之间的暗示来表达自己对于“以史为鉴”的文化思考。 从绘画语言层面看,《无字碑》既带有壁画创作的布局与仪式感,流畅的笔墨又为画面带来了写意与情绪化的特征。画面虽然充满着抽象的现代意味,但却明显地积淀、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基因,无论是线的运用,还是浓淡变化的用色,以及富有力度和节奏的运笔,都显示出一种“气”的流动和生命的张力,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民族的气韵美与东方诗情。 画面中心处立有石碑,左侧画面又充斥着拉扯之感。无字之碑,历史中由来已久,于此作中所体现和蕴含的是艺术家最终超脱的心境。画面周遭是符号化的人群和亦飞翔亦降落之抽象人体,世间之熙熙攘攘,个人之无言静默,孰因孰果,孰是孰非,撇去辩争和论断之纷扰,亦省略自白,留此无字碑足以。
名称艾轩 雪山上的孩子
作者艾轩
作者生卒(b.1947)
尺寸99.5×80.5cm
签名:艾軒 Ai Xuan(左下) 说明 经艺术家确认为真迹 在中国当代油画界,艾轩占有一席独特的位置,而成就其地位的便是其在中国当代写实主义绘画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藏族题材。作品表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脆弱和生命的短促,画面上一望无际的雪山、天空和变幻的云彩前,藏族女孩儿忧郁又清澈的眼神叫人过目难忘。《雪山上的孩子》是艾轩藏族题材中的经典作品,画中标志性的女孩儿形象,深深地抓住了观众的心。90年代初是艾轩佳作迭出的时期,该作也是市场中少见的其90年代初精品。 1988年艾轩从美国作访问学者回国,第一站就选择了与自己渊源颇深的四川阿坝藏区,1974年艾轩随军来到四川西北的阿坝藏区后,雪域高原和人物成为其重要的画题。80年代末期再度扎入藏区,艾轩的心理和画作都产生了质变:“开始,藏区吸引我的是外在的东西,天空是湛蓝的,人的皮肤是黝黑的,配饰又是那么鲜艳,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我第一感觉像是到了异域,完全不同的天地。后来,才真正感觉到,在那里能寻找到很符合我追求的一种精神……我更多感受到的不是壮丽和辽阔,而是作为人的孤独和渺小。人在自然面前显得太单薄、脆弱和无奈,地平线特别辽阔,人是那么渺小,被远方严峻的地平线回收和释放。”1990年的作品《雪山上的孩子》不仅清晰地呈现了艾轩这种心理变化,也是他独具韵味的藏族题材图式成熟的开端。 《雪山上的孩子》构图和内容极为简单,直面观众的女孩儿,身着粗厚重的藏袍,有些蓬乱的头发遮掩不住那双大眼睛,眼神寂静又纯净一如背后那永恒的雪山。通过粗粝的肌理和降低对比度的色彩,凸显了那双如谜一般的眼睛,微妙含蓄的手法将藏区的神秘感和孤寂的诗意结合,浓厚的情感引发强烈的共鸣。《雪山上的孩子》中的气质与安德鲁•怀斯作品之间有着深刻而密切的联系,艾轩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曾会见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安德鲁•怀斯,怀斯画中深深的孤独美和忧伤感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与追问,对艾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艾轩曾说:“怀斯作品表达的感情和我当时的生活中的感情是一致的,当时自己受到的苦难、家庭的悲剧和内心深处的痛苦,对于命运判断不可知的恐惧、社会的思考,那种伤感、无可奈何和怀斯是一样的。” 《雪山上的孩子》与其说是西藏风情画,毋宁说是艾轩内心的独白。沉默、清冽、忧郁和静思的气质,无名的孤独感从女孩儿澄澈又深沉的眸子里弥散到一望无际的雪山和微寒的空气里,融化在悠远神秘的大自然里,雪山上的风,也透过艾轩诗一般的笔触和意象,吹进了每一个观众的心里。
名称周春芽 风
作者周春芽
作者生卒(b.1955)
尺寸66×52cm
签名:1986.9 周春芽(右下) 发表 《当代中青年美术家—周春芽》,正文P14,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年4月
名称毛焰 记忆或者舞蹈的黑色玫瑰
作者毛焰
作者生卒(b.1968)
尺寸230×150cm
签名:Mao Yan 1996(左下) 发表 《艺术家》杂志,P236,第301期 《96•97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P61,岭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P93,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二十世纪中国油画III-2》,P484,北京出版社,2001年出版 《毛焰》,P67,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毛焰》,P45,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目标•藏家之选—中国当代艺术展》,P68,目标TARGET杂志,2015年出版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