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科幻文学如何体现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电影艺术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时间:2023-02-06 13:25:05 来源:科技袁人袁岚峰

大家好,科幻文学如何体现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电影艺术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我意外地看了一场电影。7月27日,我到北京参加科技部组织的网络科普工作座谈会,同时参会的还有我的朋友、著名科普实验家、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博士。

开完会的当天晚上,陈征突然来问我:要不要明天去看电影?我不由得错愕,上一次在出差的时候被拽去看电影还是几年前的事了,被共青团中央拉去看一个即将上映、征求意见的片子《中国推销员》,这次又是要搞啥?陈征告诉我,是他参与审核的一部科幻片《独行月球》,在正式上映前向科技界人士做一个点映。其实第二天我本来应该回合肥的,但座谈会前刚接到一个通知,30日要在北京参加另一个会议。这下不得不多住三天,于是乎“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而且就当看看中国科幻电影自《流浪地球》以来有什么进展,于是就答应了,十分感谢陈征兄的邀请。

第二天下午,陈征开车接我去电影院。路上他告诉我,他还请了好几位科技界的朋友,结果发现票不够了。于是他只好自己不去看了,把票优先给他请来的人。我不由得发晕,不过他说他已经看过两遍了,所以没关系。他的工作相当于审核,在看的这两次中他提出了不少意见。例如开头有段月球飙车的镜头,他指出既然月球没有空气,月球车就不可能用内燃机,肯定是电动车,那么飙车就不要放发动机轰鸣的声音了,可以考虑电流嘶鸣的声音。

除了这些细节之外,他说在大体上情节还是不错的。制作者十分诚惶诚恐,生怕在科学上通不过,反而是他们这些审核表示理解。有些情节是为了让故事能继续下去只能这么编,例如说月球基地虽然遭到许多陨石袭击但生存条件居然毫发无损,这就不用较真了,观众也都能理解。如果所有情节都严格遵循科学,那就不叫科幻片了,而叫科教片。

到了现场,果然有许多科技界的朋友都在排队入场,包括许多素未谋面、一见如故的“老”朋友。陈征把我们送进去,自己在电影院找个地方坐着写稿子去了——他这稿子就是我30日要参加的那个会议所需的稿子,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啊!

点映的开场十分热闹,制作组的代表和科技界的代表轮番发言,头一次见到电影界和科技界这么和谐的。对了,陈征请我观影的这个活动就叫做“中国科普作协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专场观影”,这恐怕是这个专委会到目前为止最成功的工作了。

电影开始以后,气氛十分热烈,不时发出笑声,影片结束后还有自发的鼓掌。我在这里就不剧透了,不过可以说,影片的内容确实当得起大家的掌声。至少,它是一部成功的科幻喜剧电影。

有个笑话说,《流浪地球》让大家以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春天来了,但《上海堡垒》又告诉大家这是倒春寒。近年来我也看过几部挂着科幻之名的电影,但其中科幻元素非常弱,毋宁说是儿童电影或者社会电影,而且在社会意义上也不是多么的发人深思,所以实在很难说是成功之作。这次的《独行月球》应该可以打破沉闷局面,让大家再次对科幻电影充满期待。

片尾我看到一长串的顾问名单,包括科幻顾问、科学顾问、科学支持机构和鸣谢。陈征出现在鸣谢中,总共有五个人,其中四位我都很熟悉:张金海、曹则贤、陈征、吴宝俊。出来之后我问陈征,最前面的那位是谁?他告诉我是贾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简而言之就是造火星车的。这让我很欣慰,审核都找了这么多专业人士,这部片子的诚意和质量可见一斑。科学与影视融合,大有可为!

最后来谈谈,这部电影能引导我们对科技产生什么思考。

整个故事的出发点是小行星撞地球,这是一个真实的威胁。例如恐龙灭绝现在就很确定是来自6500万年的一次小行星撞击事件,虽然许多民科还不信。我在节目中多次介绍过小行星防御,例如吴伟仁院士的综述文章(https://www.ixigua.com/7098658153742795294)。

但另外一面,许多人相信所谓天基武器“上帝之杖”,这就纯属智障了。因为太空坠物能造成多大的危害,关键在于质量,或者等效地说在于直径。千米级的小行星能造成全球性灾难,如导致恐龙灭绝的K-T事件。140米级的小行星可引发洲际性灾难,如2019年OK小行星事件。但米级的小行星就不会造成多大后果了,它们大多产生空爆并出现火流星现象,如2021年河南省驻马店市火流星事件。这个级别的事件频繁发生,不值一提。如果你相信“上帝之杖”即一根棒子掉下来就能毁灭一个城市,那么请问,这根棒子的质量会比得上一个140米直径的金属球吗?你打算搬一根多重的棒子上去?

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过程与危害示意图

又如影片中的一个关键情节是在月球上逆行,追逐太阳,那么这里的基础是月球被地球潮汐锁定了,它永远都只有一面对着地球,一个月昼和一个月夜都有14天。潮汐锁定是怎么回事?可以参见我不久前解读美国科幻电影《月球陨落》的节目(https://www.ixigua.com/7098610693666308621)。关于月夜,请大家想想,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夜如何生存?为什么它已经度过了40多次月夜月昼交替?回答是核电池加上温度控制系统。这又可以参见我2019年解读印度“月船二号”落月失败的节目(https://www.ixigua.com/6738316596399309319),印度这台探测器即使成功登陆月球,寿命也只有14天即一个月昼。因为它压根没考虑温度控制的事,能苟住14天、刷到存在感就算胜利——只可惜连这个都没成功。

“月船2号”组合体(图/ISRO)

又如影片最后是用核武器摧毁小行星,这是最容易想到的小行星防御的办法。这里有些基本问题:核武器在太空能不能爆炸?回答是可以,因为核聚变和核裂变并不需要空气。常规炸药在太空能不能爆炸?回答是不能,因为它们的化学反应需要空气。核爆是不是对抗小行星的唯一办法,或者说最高效的办法?回答是不是。例如我的朋友、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周炳红、李明涛等人提出了“以石击石”、“末级击石”等加强型动能撞击防御方案(https://mp.weixin.qq.com/s/q12Ono3JcjhKsxfiOxf9DQ),用航天器撞击一颗小行星,再操纵这颗小行星撞击另一颗小行星,由此达到的偏转小行星轨道的能力比传统的一次撞击可望提高一个量级。这相当于太空尺度的弹指神通,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兴趣。

假如能把这些巧妙的设想用到电影中,就可以创造更高的格局了!当然,我们期待中国科幻电影的下一步,期待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下一步。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