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食古纳新 瘦硬通神
大家好,杭州非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来源:新蓝网
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1月11日讯(浙江卫视记者马思远 唐路凯)在你印象里,历史是什么?
是三国的波澜壮阔还是唐朝的盛世繁华?
你又听过谁讲述历史?
是具有风范的王立群还是将历史都能变“段子”的郭德纲?
不过,这次,听的都不是他们的历史。
从2018年开始,杭州拱墅区启动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作,力求全面、真实、系统的将传承人的技艺传承下去。
今天,我们来听一听这些非遗传承人讲述他们的历史。
方建国:自创钱塘剪纸的南方人
64岁的方建国是非遗项目钱塘剪纸的传承人,从事剪纸已经三十多年了。 方建国作品《G20杭州欢迎您》就挂在工作室最显眼的位置,这也是他最为得意的作品,在G20期间曾被多次展出和报道。
剪纸,又叫刻纸,是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发明于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手艺人方健国30多年的剪纸生涯,自创了钱塘剪纸,自从2011年被邀请正式入驻杭州工艺美术馆之后,方建国就一直在那里展示推广自己的剪纸艺术。他称呼自己为“民间剪纸艺人”。
方建国是一个和艺术结缘的人,除了剪纸,还痴迷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如国画、书法、文学、摄影等。
“我从小喜欢画画,朋友结婚,找我画画,我就画‘喜’字,然后再用剪刀剪出各种花样来。大家都说我剪得特好看,于是就开始自学剪纸,每天都剪,直到今天,没有断过。”方建国说,在剪纸之前,爱好文学,初中开始还学书法,玩摄影。
这些兴趣爱好对方建国后来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他说,学过文学,能从画面体现出来,能理解画的内涵。学摄影,可以采风,捕捉美好的画面,然后再根据画面进行创作。而且,他作品上的字都是自己写的。
方建国经常在杭州工艺美术馆二楼自己的工作室,教大家一些简单的剪纸技术,剪纸、刻纸、撕纸,这些都是孩子们喜欢的课程。
“剪纸是简单的艺术,不用花什么大架势,有纸,有剪刀就可以了,”方建国笑了笑说,“没有剪刀也不要紧,有手就行了。”
除了在杭州工艺美术馆教学,方建国还会不时回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剪纸讲座,还为多所高校和小学的学生上剪纸课。
在杭职院,方建国的剪纸课很受欢迎。“只要有学生愿意学习并喜爱剪纸这类中国‘老底子’技艺,我就不怕后继无人。”方建国说,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更好地发扬,还需要大学生去传承。
方建国是第一个受邀参与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作的。他说:“我们的非遗文化是能够传承下去的,希望非遗文化千万不要在我们手上断了。”
王连道:天竺筷 用竹子也用心做
今年70岁的王连道,作为天竺筷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同样受邀参与了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作。
王连道是地道的杭州人,他说自己会用筷子的时候就用起天竺筷。上世纪90年代初,王连道下海经商,在工作中,他发现作为杭州传统的天竺筷,越来越边缘化,于是他下定决心自己来制作天竺筷。
看似简单的一双筷子,但却有二十多道生产工序,从砍竹、裁切、选料、蒸煮、暴晒、烙花、磨头、装头、抛光到最后成品,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和考量。王连道把传承与新理念在小小的竹节上慢慢展开,再融入到几千年来古老的筷子智慧中。天竺筷不简单!
不过王连道告诉记者,现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可能就他一个人还在做天竺筷,他希望把天竺筷制作工艺完整地传承下去,“在信息时代很多事物都是智能的了,再让现在的年轻人来搞手工的东西,难度很大。”
据了解,除了方建国和王连道,本次的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作首批选择了12位平均年龄在75.5岁的高龄非遗传承人,代表了半山立夏、武林活拳、龟壳脸谱等非遗项目。杭州拱宸书院院长口述史记录工作负责人陈向文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而且也是动态的。这样的东西只存在传承人的记忆中,我们希望通过有形的载体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
拱墅区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作,预计通过两个月时间的记录,最终将不少于12万字的相关记录内容及资料整理成册出版,并对口述视频进行剪辑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