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儿歌的特点有哪些「儿歌童谣具有什么特点」

时间:2023-02-07 15:01:18 来源:陈振桂

大家好,儿歌的特点有哪些「儿歌童谣具有什么特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陈振桂教授出版《起名八十八法》《中传统文化概览》《当代儿童文学》等98本著作,其中大学教材10本。

“耳口相授传万代,它是长生不老歌”(张继楼语),儿歌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成为深受小朋友们喜爱的文学样式,缘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特殊的作用。儿歌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感情健康,主题单一

由于儿歌主要以年幼的儿童为对象,而幼儿生活经验少,知识有限,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弱,模仿性强,因而它比一般艺术形式更须具有明显的教育方向性,为此要求内容正确,观点鲜明,感情健康,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体现教育的方向性。并且,要在短小的篇幅中清楚地说明问题,使幼儿受到深刻的教育,这就要求儿歌的主题要单一;一首儿歌集中说明一个意思,不要在一首儿歌中表达多重意思,写得很散,使幼小的儿童抓不住中心。例如传统的儿歌《摇摇船》:

摇摇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吃了糕饼上学校。

这首儿歌因为集中表现了外婆疼爱外孙,外孙依恋外婆的主题,历来为幼儿所喜爱。歌末四句常因地因时因人而易,但前三句从未有过变化,这主要是因为这三句,充分突出了作品集中而单一的主题。

有些儿歌说不出什么意思含义,只是对幼儿进行知识启蒙教育,或只是为了锻炼他们的口语能力,但整首歌只包含一个目的,即只有单一的主题,如有一首绕口令,题名为《一个瓜》:

金瓜瓜,银瓜瓜,瓜瓜落下来,打着小娃娃。

娃娃叫妈妈,妈妈抱娃娃;娃娃怪瓜瓜,瓜瓜笑娃娃。

这首绕口令,能集中矫正幼儿有关“a”韵母的发音部位,使之能辨清“瓜”、“妈”、“娃”等字的读音,其创作目的是十分明显的。我国民间流传的大部分绕口令都属于这一类。

二、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儿歌是琅琅上口的,这是因为它具有和谐的音韵、明朗的节奏。儿歌的音韵和谐,主要是指通过句子的押韵、词句的回环复沓以及模拟声响等手段所形成的音乐感。

押韵是造成儿歌音韵和谐最重要的手段。所谓押韵是指儿歌中相关句子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使儿歌读起来产生音韵上的和谐美。因是最后的一个字,所以又叫韵脚。怎样判断几个不同韵母是不是相近的呢?主要是看韵腹和韵尾是否相同。一个完整的韵母可以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首先看发音最响的韵腹是否相同,然后看有没有韵尾,有韵尾的,韵尾也要相同,韵头不管。儿歌押韵的方式主要有:连韵(句句押韵,一韵到底),隔行押韵(一般是首行及偶数行押韵)、几行一转韵(转韵要自然和谐)。例如:

星星,月亮,(iang) 抬头望望,(uang)

摘来点灯, 宝石光光,(uang)

借来梳头, 照我模样。(iang)

这首儿歌有四个韵母,“iang”和“uang”不是同一韵母,但它们的韵腹和韵尾相同,韵腹是“a”,韵尾是“ng”,属同一韵。隔行押“ong”韵,听感响亮,再加上叠音词“望望、光光”的使用,产生了悦耳动听的乐感,读来十分上口,便于幼儿口头传诵。

词语、词句的回环复沓以及直接模拟声响也是形成儿歌音韵和谐不可忽视的手段。例如金波的《雨铃铛》,不仅选择了发音开口大、响亮的“ong”韵母作为韵脚来取得音韵效果,还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使作品飘荡出优美的韵律:如,运用了“沙沙响、沙沙响”的词语反复,采用了“房檐上”接“房檐上”的重复,使用了叠音词“串串”“快快”,还反复运用了音响质感十分突出的象声词“丁零当啷”。由于多种手段的共同作用,使这首儿歌产生了奇妙的音乐效果,唤起幼儿听觉的直感,仿佛淅淅沥沥的春雨声、丁零当啷的铃铛声就在耳边。

音韵和谐是儿歌的生命。可以不夸张地讲,音韵不和谐的、没有韵律的“儿歌”是不能称之为儿歌的。儿歌语言的音乐性,主要是由节奏和押韵造成的。

节奏鲜明是儿歌的灵魂。节奏——又叫节拍,它是由音节的组合、诗句的停顿决定的。节奏要鲜明,句式要大体整齐,过于参差不齐的句子常会导致节奏不鲜明,甚至紊乱,拗口难唱。儿歌的句式一般以整齐的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为多,还有三、三、七言或三、四、五、七言交错的。行数以成双为多。大致节奏是三字句为二拍,五字句为三拍,七字句为四拍。例如郑春华的《排好》:

排好,排好, ×× ××

小狗,小猫, ×× ××

小白兔别跳! × ×× ××

小黑马别跑! × ×× ××

我们排好队, ×× ×× ×

一起做早操。 ×× × ××

花鹿姐姐喊口令, ×× ×× × ××

脖子伸得高又高。 ×× ×× × ××

《小白兔乖乖》

小白兔乖乖, ▲▲▲/▲▲

把门开开, ▲▲/▲▲

快点开开, ▲▲/▲▲

我要进来, ▲▲/▲▲

不开不开就不开, ▲▲/▲▲/▲▲▲

妈妈没回来, ▲▲/▲▲▲

谁叫也不开。 ▲▲/▲▲▲

小白兔乖乖, ▲▲▲/▲▲

把门开开, ▲▲/▲▲

妈妈回来, ▲▲/▲▲

我要进来, ▲▲/▲▲

快开快开快快开, ▲▲/▲▲/▲▲▲

妈妈回来了, ▲▲/▲▲▲

我来把门开。 ▲▲/▲▲▲

三、通俗易懂,篇幅短小

儿歌的主要接受对象是幼儿。幼儿的思维、语言等尚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深奥抽象、冗长复杂的内容是不利于幼儿理解接受的。因此,为了适应幼儿的思维特点和学习语言的需要,儿歌总是在有限的字数之间,在短小的篇幅之内,用浅显明白的语言对人、事、物作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描写,使幼儿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便于他们记忆传诵。一般来说,一首儿歌大多在四行至十余行之间,二十行以上的儿歌就算是篇幅长的了。例如传统儿歌《丫头丫》:

丫头丫,打蚂蚱,蚂蚱叫,丫头笑,

蚂蚱飞,丫头追,蚂蚱跳,吓得丫头一大跳。

儿歌句短行少,不到三十个字,内容就是娃娃在绿草地上追打蚂蚱的生活场景,动感十足;语言通俗易懂,全是生活中口语化的词语,其中简单的名词“丫头”“蚂蚱”还各重复了四次。整首儿歌自然真切,好念、好学、好记。大概正因为如此它才流传至今吧。

不但传统儿歌如此,现代作家创作的儿歌也是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的。例如常瑞的《两只小象》:

两只小象河边走,翘起鼻子钩一钩,

好像好朋友,见面握握手。

儿歌只有二十四个字,通过两只小象在河边钩鼻子嬉戏的情景,很自然地运用好像好朋友握手的比喻,直观、生动地表达了小象之间的友情。幼儿不必思考就能感受到儿歌的温馨。但凡背离了通俗易懂、篇幅短小原则的儿歌,必然是得不到幼儿喜爱的。

四、形象具体,想象丰富

集中地形象地描写一件或几件具体事物,达到单纯、具体、形象的要求,这不仅因为形象是文学的基本特征,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儿歌也不能例外。而且,因为儿童(特别是幼儿)的思维是直观的、具体的,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形象开始,通过客观事物的形状、色彩、声音来思考,来理解周围的世界的,因此要求儿歌写得形象、具体。只有通过具体的事物或鲜明的形象,有声有色的把事物最突出最具体的特征表现出来,说明一个单纯突出的主题,才容易被儿童接受,并且感到兴趣。例如张继楼的《下雪了》:

下雪了,下雪了,半天云里飞鹅毛。

块块水田镶银边,座座青山戴白帽,

青松长起白头发,翠竹反穿羊皮袄。

小狗跟我上学去,朵朵梅花撒满道。

这首儿歌描绘的人事景物都很具体,开头两句不仅具体地写出雪花的形色,也能形象地感触到孩子见到雪花的那种喜悦的心情。中间四句雪景的描绘,都是儿童的眼光里的具体形象,最后两句描写人和小狗的活动,虽比较概念,却以雪地上留下的足迹,补足了这个不足。作者以他那丰富的想象,勾画了--个个非常具体的形象。

丰富的想象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作为诗歌一个门类的儿歌,当然也不可缺少这一因素。因为想象可以使形象达到高度集中,境界更加开阔,并使感情随之飞驰。当然,儿歌的想象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例如,刘饶民的《海水》就是一首想象丰富的儿歌。请看第一节:

海水海水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蓝?

海水笑着来回答,海的怀里抱着天。

作者把海水之所以呈现蔚蓝的颜色,说成是因为它怀里抱着天。这是多么有趣的想象。再看第二节:

海水海水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咸?

海水笑着来回答,因为渔人流了汗。

作者把海水的咸味归之于渔人流了汗,这想象既平凡又出奇。读来诗意盎然,洋溢着健康的儿童情趣。

五、生动有趣,娱乐性强

最早的儿歌产生并流传于“母与儿戏,歌以侑之”或“儿童自戏自歌”的游戏环境之中:母亲给婴儿念摇篮曲,追求的只是愉悦婴儿,使之恬然入睡,不带其它目的;孩子边做游戏边诵读游戏歌,更是为了寻求玩的乐趣;即使是高声吟诵那些绕口令、颠倒歌、连锁调、字头歌等形式的儿歌,也首先是为了享受音韵节奏上的乐趣、满足听觉上的快感,继而才在不经意间得到思维、语言的训练。所以周作人在他的《儿歌之研究》中有这样的论述:“盖儿歌重在音节,多随韵接合,义不相贯……儿童闻之,但就一二名物,涉想成趣,自感愉悦,不求会通。”可见,儿歌是最具娱乐性质的,而娱乐性质总是与趣味性紧紧连在一起的。例如传统儿歌《菊花开》:

板凳,板凳,歪歪,菊花,菊花,开开!

开几朵? 开三朵。爹一朵, 妈一朵,妹妹头上戴一朵。

儿歌并非专门的游戏歌,但在富于变化的节奏中,在和谐流利的韵律中,在自问自答的设想中,在童心可掬的表演动作中,充满着游戏的快乐。失去了趣味性与娱乐性的品格,儿歌本真的特性就消失了,儿歌就会变成成人手中的政治工具、教化工具。

总之,儿歌同玩具、游戏一样,是幼儿天然的朋友,这个天然的朋友对儿童来说是有趣的、好玩的,他们才乐于听、喜欢念。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