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国书画历史 传承中华艺术瑰宝的独特魅力
大家好,书法中的性情「书法艺术的特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的书法艺术,在世界艺术宝库里独树一帜,博大精深,自然不必多说。但是不能不说的是,书法艺术也和其他绘画艺术一样,是“形”与“情”一对相互相成、密不可分的组合体,“形”为“情”之使,“情”乃“形”之魂,忽略任何一个方面,艺术将与你无缘。所以,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应该从书法的“形”与“情”开始。
一、书法不是“练”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
有人曾经这样问我:怎样才能把书法练成?我这样告诉他:书法不是“练”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何而谓之?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书法是一门艺术,应当把“书法艺术”和“文字工作”区分开来。书法艺术是作者表达自己情感世界的一门手段,将“情”通过“形”(独特的字体结构)向人们传递各种各样的情感信息,供人们欣赏,陶冶情操,能在人的某种情感上引起共鸣,失去了这一点,书法将不成为艺术,所谓“艺术感染力”,源于此说。而“文字工作”则是一种任务,重在“记载”和“说明”事物,完成好这项工作就可以了,这种成果不是拿来给人们欣赏的,不需要注入多余的情感成分,甚至有时候还要“违心而为之”,或者要高度保密,所以,这样的文字很难成为“艺术作品”,最多可以称之谓“很有艺术性”。
既然我们知道了书法艺术的概念和内涵,我们就要在作品的“情”上下功夫,也就是说作品要有“内力”,一般人们称之为“功夫”。实践证明,这种内力是一种人的情感情操、艺术审美的修养,是一种潜在灵感的激活,是一种处在冥冥之中的天籁之音,是一种未见笔墨而升华在心中的、对生活的热爱之火。这些就是“情”的波动和形成的过程,一旦出手,那就是“情”的溢出,自然顺畅,浑然天成,一副好作品赫然纸上,令人倾慕欣喜,激情澎湃,流连忘返。那么,如何写出“情”呢?这就是我说得到的“悟”了。
悟者,理解、明白、觉醒、醒悟、领悟、感悟、大彻大悟之意。我认为,首先要理解作品的含义(主题思想、人物性格、时代背景等),对作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如果不去把握作品的内涵,出手的作品一定是“呆若木鸡”,远离“艺术”而去。一般说来,创作前的一段时间(哪怕只有几秒钟),都要有一个必要的“沉思”阶段,以确立自己的创作目的,捕捉灵感,我称之为“打底稿”。也就是说你想要你的作品对你的读者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染效果。当你一旦拿起笔来,就没有时间多想了,非得一气呵成不可。比如,书写一副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就看作者的理解力了,如果你理解为沙场将士们抵御入侵者的战斗厮杀场面,更深一步讲,你能比较好的理解辛弃疾将军叱咤风云的爱国情怀,可以运用重墨飞白、快速狂草、疏密自成、大小搭配来运笔;如果你理解为疆场战士的悲壮,就可以运用重墨起笔、速度适中、飞白偶现、凝重肃穆的笔法。如果你书写《桃花源记》和《朱子家训》这样的记叙性文章,作品的重点是让人学习书法的内容,那就要有选择性地运用楷书、魏碑这样的公正字体(当然也可以用其他字体),一字不差,清晰娟秀,让人不用费劲就可以认得出,看得懂,而且赏心悦目。事实上,无论你如何讲究,每个人的书法表现力肯定都不是完美的,而且手法都不会一样。有人偏重于“狂野”,有人偏重于“温雅”,有人则喜欢清秀娟丽,有人喜欢单字大字,有人爱好长篇大作,有人爱好多种字体掺杂互补,也有人只写某种书体,立志于书法的某个侧面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等等。这些都是由于每个人的艺术观念、性格特征、个人爱好和内在习性决定的,完全是个人好恶,各有千秋,无可厚非。但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你下了多少功夫,你的“悟”力究竟有多深?一般人打眼就可以看得出来。
二、书法需要天赋,舍之艰难百倍
书法艺术的高深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心会不可口传,神通不可语达”的内心表达艺术。也许是出于门派的内规,也许是出于商业的目的,还可能出于同行的讳僻,或者是个别大师不善于表达,很多人在谈起书法艺术好坏时讳莫如深,模棱两可。至于书法如何“练”得成功,说法不一,多数人还是认为下苦功夫去“练”字。我不反对这样的说法,因为做任何事情没有恒心是不行的,这是一条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天赋”,就是说人的先天所具有的某种能力(特殊的智慧和才能)。我这里主要讲的是“天赋”,而不是“天才”。“天才”主要是靠后天的社会实践和主观努力而达到目标,然而“天才”的成功对目标和成果很容易转化或者丢失(失去兴趣),比如美国尤金·威特拉是一位很有艺术天才的青年画家,他的初期作品有批判现实的进步倾向,然而在“为金钱而艺术”的思想腐蚀下,他日趋堕落,不仅抛弃了健康的艺术,而且养成了好色恶癖,最后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而“天赋”与遗传学有关,是一种人类信息遗传过程中比较可靠的自然获得,是潜意识的,是在没有任何外在能量的影响和启示下的自觉行为。比如我们知道一些名人大家(包括艺术家和自然科学家)为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致死伏案工作,呕心沥血,不需要任何报酬,好像是接受了“上帝的使命”,自己天生就是做这项工作的,他们在艺术事业的海洋里翻江倒海、几经沉浮、在所不惧,终成大器而不自傲,就像老子所说的“生而不恃”,永远追求。这种力量是谁给的?是“天赋”。有位名家大师这样说过:搞艺术没有天赋你将一事无成,后天的奋斗只是成功的百分之一。我虽然不能完全苟同这种“明目张胆”的说法,但我相信和支持这种说法,我们的行政学、人才学都承认了“天赋”的重要性,就像“天生的领导天赋”学说一样,“天赋”被人们逐渐接受和重视起来。通过实践,我们会进一步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会“一夜成名”(人为的炒作因素排外),有的人练了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字了,终究写出来的还是“很像个字”而不是书法艺术。所以,“天赋”将决定你的艺术选择并由此把你推向成功。书法需要天赋,舍之艰难百倍,具有一定“天赋”的人加上适当的后天努力,当然就是一定能够成功的人!
三、多阅少临,寻找和抓住创作灵感
书法作品和写杂文、诗词、小说一样需要灵感。灵感有时候不一定是被动的,完全可以主动寻找。怎么寻找呢?我的体会是三条,一是阅读,二是冥想,三游览,就这么简单。具体地说,要多阅读名人名家的书法大作而不是天天临摹(当然,有时候临摹是必要的),多阅少临,能激发你创作的激情,这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学习渴望,阅读过程能点燃你内心世界主观能动的火炬。我给很多朋友建议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上乘的散文诗歌,最好自己动手写诗歌,开发你的优雅内涵,放飞你夸张浪漫的心情,在这个过程中,你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可以使自己进入夸张幽怡、虚无飘渺的艺术境界,从情感世界里焕然出艺术禀赋,从而激活创作热情。冥想则是合起书来,把刚才看到的“过电影”,回味和体会大家的字迹力度,想象着有这么一位飘逸潇洒的“老神仙”在为你示范指导,你可以在冥想中下意识地跟着“动手描绘”,多来几遍,体验其中乐趣。游览就是要到身边的外在世界去走走看看,在那些活灵活现的、生动变化的自然风光中感受自己的存在,和大自然进行交流,大自然会感染你的内在情感、启发你的形象思维、带着你的艺术思绪飞升到艺术创作境界,在某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你的创作冲动会油然而生。所有这些,都是抓住灵感的大好时机。有时候,书法艺术灵感是在一瞬间形成的,平时,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当你正在休息、吃饭,或者和朋友闲聊,或者看书阅读,或者唱歌吟诗,或者途中跋涉、或者梦中番醒,会猛然间想到、说到和听到某些名言警句等,在许多种情况下,你可能会觉得心急火燎,胸中好象燃烧着一团火焰,坐立不安,非常想把它写下来,或者“临摹”下来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就是想动手了,有了创作欲望。这种创作欲望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创作灵感。这个时候,一旦进入创作,你的作品一定非常生动,成功率特别高,这就是你抓住了灵感。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了这个书法创作前期特定阶段、特定环境中的“灵感喷发”细节,因为它是一个好的作品出世前绝妙的铺垫和基础,抓住了它就等于抓住了成功。
四、进入作品之中,感受作品意境
书法艺术,首先是一种视觉艺术和审美艺术。我们说,书法和画画、拍照一样,具有一定的意境,也就是说要有比较好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视觉感染力,给人以某种内心深处的遐想。但是,书法又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白纸黑字,黑白分明,清晰明了,那怎么谈得上意境呢?我们所说的意境主要是书法作品本身(字和板面)的视觉效果。我的体会是,要把自己放在作品之中,才能感受到作品意境。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方式,也许就能更好理解这句话。就拿“镜像”的道理来说,我们照镜子,人的形象就在镜子里面,镜子里面的人或者人的局部就是一副“艺术”作品,他就是你的镜像瞬间,你是什么样子,镜框中的人就是什么样子。正所谓“字如其人”。我们抓住这个方法不放,再回到刚才的关于“书法意境”的话题中来,自己对自己正在创造的作品理解为给自己画像,不过这个像不是真正自己的原型,而是一个看不到的自己。那是怎么,那就是人的“心境”,当这种“心境”在你的手下变成了墨流,再现在纸上的,就是你的另外一种存在方式,经过艺术心理还原,这种还原的结果就是你的镜像了。所以可以说“书法意境”就是作品的灵魂,也是作者的灵魂写照。社会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玄学“大家、大师”们能看到你写字就能猜测到你的过去和将来,有的还能“诊断”一些疾病,弄得神乎其神的,也是这个道理。既然作品的意境这么重要,就要研究探索一个“制造意境”和“感受意境”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我说过的,把自己融于作品之中去感受作品,不但作者如此,读者也如此。我们评价书法作品的表现力,无非就是站在作品之中对作品意境的评判和感悟。
要使书法作品具有一定的书法意境,必须有一定的意境感知力,所谓“意境感知力”,就是理解、想象、夸张、拓展、联想等,就是把一个字、一篇文章、一幅作品变成一个鲜活的人物,在特定时空中把它看成是具有生命的物体去观察、去体验、去琢磨和研究,把自己当做当事人,让时光倒流到原点,而这个原点形象上很相似原点,实际上已经是前进了数百年、数十个世纪了,权且把这个原点比作一台绘声绘色的话剧也未尝不可。在这个“话剧舞台”(宣纸)上,充分利用书写技巧,比如飞白、滴露、缠丝、顿挫、虎头鹅尾等表现手法,表现出书法作品的挺拔俊秀、巍峨险峻、龙腾虎跃、翻江倒海、快乐向上、悲壮天歌、愁思恨缕、热血沸腾、天崩地裂、寒光杀气、浪上漫游、妩媚柔情、俊雅秀丽、高山流水、天籁之音、沧桑交替等等内在的、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事物气质,让人欲言不能、欲触不存、欲入无路、欲遁无门,流连于往返之间,给人以别具一格的视觉冲击和内心世界难以言表的独立享受,还能产生一些奇妙遐想和某种震撼性回忆。我权且把这种感受称之为对书法作品内涵中看不见的“景”,对这个“景”所产生的认识和作者原有的社会目的的内心理解相联系,就是作品的“意境”了。
五、书法艺术的性命双修、强身健体作用
书法练习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示,它的健身作用越来越大地彰显出来。我从部队回来地方工作,当一切安排妥当、“重操旧业”一段时间后,发现体重已经超过了“标准”许多的我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迹象,当我进行书法练习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无意中惊奇地发现,发福的肚子明显瘪塌下去了,精确测量之后,足足少了三、四公斤。兴奋之余,略略回想,都是的书法练习“惹的祸”啊!总结起来,原因大致是:1、书法练习时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忘记饥饿、不知疲倦、暂时失去了时间感。2、学习翻阅、查找字词、背诵文献、纠正姿势,付出了大量的脑力劳动,脑力劳动也是一种运动,加班加点,可以消耗热量。这仅仅是我“一厢情愿”的自我感受,也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它强身健体的机理与作用更加深刻,奥妙甚多,笔者学浅才疏,不得探个究竟,但是有一点是真的,那就是书画创作也有“气功效应”。我们不妨用气功锻炼的方法何理论进行描述一下,也许能得到更多的启发。
从中医理论角度来说,心为性、肾为命,心肾是人体生命的重要器官,通过气功练习来强化心肾的健康,提高生命质量,我们把这种结果称之为“性命双修”。那么,气功的本质是怎么呢?我在《我来谈谈气功》文章中是这样描述的:气功(静功)就是通过排除杂念、放松身心、入静无我的训练,达到中医学上所讲的“经络”归零状态,也就是佛教上说的“空”门,道教上说的“无极”。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动意识,用“自我暗示”和“被动暗示”的手法来实现和达到“无物”状态,使全身已经紊乱的经络重新“归零”,使人的机体现状从“万物”通过“太极”回归到“无极”这个层次上来,不断得到 “修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纵观所有的功法原理,不外乎就是“放松入静、气沉丹田、以意领气、意到气到”。
在我看来,静功的一般形式用坐禅(入静自悟)和周天(大小周天)就可以代表了,意思就是要完全“忘我”而练和以意领气而练,只要你有恒心,再加上悟性,都可以达到相应的境界!然而,还有一种介于静功和动功之间气功,如果说书画艺术可以演化为气功形式的话,就权且叫它“书画气功”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通过书画艺术的创作过程确实也能达到气功所描述的健身作用,而且原理相当接近,都是通过“排除杂念、无欲无物”的行为方式而达到强身健体结果。从这点出发,稍微拓宽一点,将书画艺术创作用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上来,并称之为“书画气功”,确实也不为过。因为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健康。同样,书法创作中的“形”与“情”在这里还能找到更具有说服力的道理,那就是“形于外”,即创作的整个过程。“情于内”,即构建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二者具为一体,相辅相成,“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我们说,有了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就能创作出更多的高品质作品,再通过创作的“功法”锻炼过程又能强健身体,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以达到“性命双修”的健身效果,岂不美哉?!
综合上述,决定书法好坏成败的因素很多,但是,我认为,主要的还是人的思想动态在起作用。练习书法和练习气功、武术一样,首要是要有武德、功德。为什么人们看到一幅好的作品,就很快地和作品的作者联系起来呢?因为你的作品运作力度、着墨、笔顺、速度以及你喜欢的、经常书写的内容等方面都储存了大量的人生信息,这也是一门科学,决不像某些算命者一样故弄玄虚、夸夸其谈。书法作品是自己心境的流露,而心境是身体状况的重要支配因素。行为端庄的、阳光的、健康向上的、积极的、大度宽容的、坚毅的、随和的、有文化内涵的等,写出来的作品就会显得光明磊落、字迹清晰明了,既是不能进入名家典册的平头百姓们也能看出和感受出他的真挚朴实。如此种种,不在话下。总之,书法艺术中的“形”与“情”构成了作品的整体价值,让我们携起手来,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去伪存真,去为中华艺术宝库中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增添光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