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大家好,古老的敦煌文化到底源自于哪里的文化「敦煌地方文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这个名字,折射了这座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经的繁盛景象。如果要用色彩和形象来表现中国数千年的浩瀚历史,敦煌无疑是最美丽、最动人的一页。历经千年的古老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从何而来,莫高窟的霞光召唤着我们去寻找。
关于敦煌艺术的来源问题,国内已经有人讨论了。有人说敦煌艺术是从印度来的,好像同中国没有什么关系。他们这样说的理由是,认为敦煌艺术的主要材料都是印度佛学的东西。我个人认为,这话有一部分是正确的,如释迦的塑像,当然是抄印度的,佛经里面的故事也是从印度传来的。这是事实。但是,有个问题应当说明,如释迦的塑像是原封不动地从印度抄来的呢,还是抄它的大概呢?假如是原封不动地抄来的,我们就应该承认敦煌艺术是从印度来的;假如不是,而是只抄它一部分,那就另作别论了。据我所知,有些材料(素材)是从印度来的,而艺术本身(塑成一个像,画成一幅画)却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譬如释迦涅槃像是哪个地方都有的。释迦睡着了,静静地睡着了,他的右手托住右腮,左手长长地放在左腿上,身后边还站了一大群人。可是,在中国所造的塑像中,释迦牟尼的面孔大多数不是黑的,不是印度人的面孔,而是中国人的面孔,这是一点。第二点,释迦睡的方法及其手的姿势虽然跟印度的一样,但是,绕释迦睡像旁边的人就不同了。在印度,大体是一些印度小国的人,面孔是黑的;但是,在中国,这些人的面孔却不是黑的。这里有很多是中国人的像,是中亚细亚一带人的像,而最多的是新疆吐鲁番人,因而,不能说完全是从印度抄来的。第三点,在一些画像里,不管是维摩问病也好,释迦出家也好,这些画尽管基本相同(如释迦出家做和尚,印度画他从城里翻出来,中国也是这么个画法),但是,中国画始终是线条画,印度画始终用的是晕染法,不是线条。这个差别说明,故事尽管是印度的,画法却是中国的。因此,我们说,敦煌艺术虽有印度的故事,印度的风格,但是,整个说来,还是中国化了的。
敦煌艺术的来源,我认为初期所有造像和图画,是从中国南方来的,到唐代以后,才掺上西方来的。这话怎么讲呢?汉明帝以后,中国同西方的交通,并不是从敦煌和玉门关这一带出去的,主要的还是从福建泉州、广西北海这一带出去的,印度僧人到中国来也是从这地方来的。那些印度僧人到了南方,大量造像和画画,这在历史上是史不绝书的。因而,敦煌初期的艺术品大抵是抄袭南方的,抄袭广东的、泉州的、建康的、杭州的。中唐以后,中国同西方的交通,就是所谓的丝绸之路才打通了。这个打通,细细研究,可能在玄奘去印度取经之后。从玄奘到印度的故事看来,他所走过的路是非常艰苦的,丝绸之路的情况跟这不同,比这好得多。玄奘从长安到敦煌到玉门关,再出去,简直不得了,要经过吐鲁番一带,火焰山在吐鲁番,并不是真有火焰山,就是吐鲁番那里气温很高,那些到西方去的人走到这里都支持不了,所以称它为火焰山。我认为:是从南方到东方到洛阳,再到敦煌,这样的路线去的。唐代中叶以后,这种艺术又是从印度进入新疆境内的,先到高昌(吐鲁番),再到玉门到敦煌。我有一篇文章,大体说敦煌佛教艺术是从南方去的,绝无可疑。为什么呢?张僧繇画的佛画,佛传图是中国画释迦牟尼生平事迹最早的东西之一,虽然早已亡佚了,但是,从历史上我们是可以考证出来的。张僧繇是南朝梁人,这个东西成了中国绘画的四大典型之一,是极有名的。第二个是曹仲达,是北齐时期的,他曾有好些画在南方。以后北方也有画家了,如董伯仁画的白雀寺,就是在北方的,北齐有位画家叫刘杀鬼,杀鬼就是把鬼都杀掉的意思,因为他善于画鬼,鬼都怕他,这是传说。他在大顶寺画过画。这时南方所有高僧都是从印度来的,从广东来的最多,从广东引进许多佛像,再到建康,再发展到杭州,再发展到洛阳,画家多得不得了。释迦的画像乃至于塑像都有了。这一带的大庙都是从南方向印度请进来的稿本。敦煌初期的东西,还比较粗野,没有表现出线条的艺术,还是用涂染的方法做的,这说明北魏时期敦煌的艺术品是受南方影响的。南方的影响又是从印度来的,鸠摩罗什从后凉进来,他本是龟兹人,他带进释迦像和印度画,大同和洛阳的造像越来越同敦煌接近。这时敦煌所有的造像、壁画都同洛阳、麦积山、大同很接近。因而,渐渐变,变到唐代中叶,大量的佛教东西进来后,敦煌艺术变了。
这里有个转折点,即在唐代,印度东西大量进入中国以后,反而中国化了。由于西域(新疆一带)艺术品同中原艺术品早已结合,所以,在敦煌艺术品中也显现出是一种中国化的东西。极盛时期的敦煌艺术品是同犍陀罗有关系的,但是,它的基本方法仍然是线条画,反而使犍陀罗式的画少了。唐代同西方的贸易很繁荣,西方的商人、传教士、读书人,便把印度东西带进来。印度有个大庙,叫阿旃达,它里面的东西也传到了中国。阿旃达这个庙子很奇怪,开始兴建比敦煌早五百年,但是,进度很慢,它的建成却比敦煌晚二百年。所以,阿旃达的艺术品到中国来也是迟的。前面讲的从南方从东方传来的并不是阿旃达的,大体是印度小国家的东西。阿旃达艺术到中国来是在唐以后,来了以后便中国化了。至于中国的东西是不是也影响到阿旃达呢,这个问题还没有人搞,要待研究印度艺术的人给我们解决。我们希望将来研究敦煌的同志有人去阿旃达,在那个大庙里,研究三五年乃至十几年,把那里的艺术品搬过来,也把我们的艺术告诉印度同行:你们的阿旃达可能也有我们中国的东西。
还有一个问题可能不是艺术家所需要的,而研究历史的人却是需要的,就是敦煌艺术品里,在唐以后,每个供养人像上面都有一个题衔,如曹元忠是敦煌王,后来封为归义军节度使,在曹元忠之前的张议潮也是敦煌节度使,他们都是也以婚姻关系同西域诸国联系起来的。因此,不要把这件事看轻了,只是通婚而已,而要看到它的政治作用是很大的。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件事是非常有效的,那就是通婚。通婚之事,春秋战国就有了,那时,周家子孙都要外人家姑娘,而那些非周家同姓的诸侯却娶周家的姑娘为后妃,他们是拿婚姻关系作为政治辅助的。汉代也这样,王昭君出塞是很有名的,唐代的公主一个个嫁出去也是很有名的,都是拿婚姻做联系,它在我们历史上是一个策略。这个策略对于中国边疆的巩固,有很大作用。唐代不用说了,后来清代对西藏也是用婚姻联系的。清高宗为什么要找个香妃?婚姻关系啊!清代为什么把姑娘嫁给西藏大和尚?婚姻关系啊!张曹两家的婚姻关系,详细说是琐碎的,可参见《曹氏世谱总表》。曹议金是曹家的始祖,有妻子三个:一个是索氏,一个是王氏,还有一个李氏。这些事情都同敦煌周围的少数民族有关系,例如李氏是回鹘公主,曹元深是她大儿子,其妻封谯郡夫人。曹元忠妻子翟氏也是西北少数民族。曹家也有许多女子嫁给少数民族。曹元端的长女就嫁给圣天可汗,他的次女是于阗皇后。很有趣的是,嫁给于阗的这个女儿的女儿,又是曹元忠侄儿的妻子。亲戚关系密切得不得了。
从文化史讲,敦煌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中国传统艺术经过殷墟发现的东西,一个人俑,一个石刻,青铜器的花纹,等等,都说明中国艺术的源流是很早的。殷周艺术并不是在殷周一下子冒出来的,而是经过若干年的演变,才到达这个阶段的。可惜前面的演变找不到根据了,没有材料了,只好等待考古的新发现了。殷周以前的艺术品民间的多一些,如陶器上的花纹,铜器上的花纹,都表明民间的爱好和风俗习惯。中国民间艺术,只有考古发现的东西,我们才能看见。战国以后壁画开始有了,塑像也开始有了,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艺术水平很高。壁画在屈原的《天问》上已经讲到了,到了汉代,从文、景、武以及昭、宣、元、成等皇帝的时期里,都有画像,画麒麟阁,画周公负成王的像,画二十八功臣像,可惜都已亡佚。但是,考古发现的东西很多,如杨子山的砖画,山东也有,四川也有,这些东西都是敦煌艺术的根源。所有敦煌艺术没有一样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关系的。若是上边这些话都不管,那么,敦煌艺术的来源只好请印度帮忙了。即使这些东西都没有了,但是,我们历史文献上是有的。敦煌全部艺术是同中国艺术一脉相承的。中国绘画是以线条为基础的,这个线条的根源就是中国文字,所以,有书画同源的说法。敦煌画也是以线条为基础的,不过敦煌画虽然以中国方法为主,但是,题材是从印度来的,这是不可否认的。敦煌早期的雕塑还有印度痕迹在,大概是从中国南方去的,因为唐代以前的雕塑是从广东、泉州同印度发生关系的。唐以后有阿旃达的因素,不过基本上还是中国的东西。这就是敦煌艺术的来龙去脉。
本文编选自《敦煌学概论》,姜亮夫 著。
《敦煌学概论》 姜亮夫 著 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