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今天,西北书画艺术网小易分享一篇来自陶商资讯的《“佛山”佛山砖50%躺平产能,还可能激活吗?关注“年中停产潮”》,感兴趣请往下看。
01、30-40亿㎡是底部?
这几天,有位朋友跟华夏君说,实际上今年上半年佛山陶瓷的开窑率不到50%。
中国建材流通协会7月15日发布的全国建材家居景气指数BHI 6月份为116.64,环比下跌18.55点。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6月销售额为1251.77亿元,环比下跌9.96%。
下半年,建材家居市场持续下滑态势依然明显,这一点在BHI分指数中也有所展现,6月“就业率指数”为214.91,环比下跌1.41点,同比下跌30.75点。
并且,6月“经理人信心指数”这一先行指数值为130.91,环比下降31.93点,同比下降5.49点。
有朋友问,全国陶瓷总产能高峰期是120亿㎡以上,按照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的调研分析,到去年为止有近25亿㎡产能因装备老化无法正常运行,因此,全国实际的有效产能约100亿平方米。
还是按照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发布的数据,2022年,行业的实际产量约73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0.5%,产能利用率(也可以理解为开窑率)约为73%。
从历年协会调研得出的产量变化图看,中国陶瓷砖产量在2016年达峰后震荡下滑,2022年较峰值下滑幅度近30%。
而且,按照今年上半年呈现出的中国经济、中国楼市未来三五年的走势,有人甚至预测中国陶瓷砖产能的底部应该是30-40亿。这意味着,全国的平均开窑率还要下降一半。
对此,你同意吗?
果真如此,则当前很多陶企的救市举措,均可以说是治标不治本,仅是沿长几年寿命而已。
02、年中停窑潮窘境
接下来,陶瓷行业的衰退,真的会这么残吗?悲观者永远正确,而乐观最后成功。
比如,佛山陶瓷今开窑率虽然下降到50%左右,但其防线依然是脆弱的。
据色釉料网7月13日报道,尽管当前气价稍微便宜了一些,不少陶瓷厂家才刚刚开窑一两个月现在又面临再次停窑的窘境。
原因就是,可以预料中的六七八月陶瓷市场淡季,会导致库存再次超警戒线。
具体而言,色釉料网认为,首先是夏季气温升高,特别是南方地区,高温天气对陶瓷生产过程中的窑炉运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陶瓷生产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而高温天气可能导致窑炉难以维持稳定的温度和压力,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当前,生产成本是企业经营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高温天气增加了窑炉运行成本,包括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的增加。
此外,一些陶瓷企业还会考虑工人的休假安排和设备维护等因素,以保障生产的持续性和质量。
03、追逐“属地化”红利
接着本文前面的话题,佛山陶瓷开窑率今年继续垫底,那明年,哪怕后年会反弹吗?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从2019年开始,坊间就流行一句话一一“今年可能是过去10年最差的一年,却可能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现在看来,这句话已注定成为经典。
所以,如果认同这句名言的观点、逻辑,那么我们就可以通俗地得个结论,佛山去年、今年已经躺平的生产线,应该大部分没有复开的机会了。
我们预料中的那些不能开的生产线,或许很多都不是设备落后(有的甚至比其他产区的产线领先一两代),而是渠道不畅。而渠道遭遇堰塞湖,也不是产品的问题,而是营销跟不上,品牌也泛力,精益化管理也不行,导致总成本控制不到位,价格战也打不赢。
佛山目前已经躺平的产能已经无力再激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随着价格战的深入,它们与外产区比,如果产品覆盖全国,那在物流费上已经输给了离市场最近的产区。
一般而言,佛山外产区企业其产品覆盖能力也就500-800公里。佛山陶瓷中上水平品牌比外产区品牌可溢价10-15%,但如果这个溢价被长途物流费对冲了,那自然就走不出去。
我们来看下上半年行业几宗并购案。比如在西北陶瓷产区,高安老板最新并购新疆伊犁一家3条线日产8万㎡的陶企,并更名新疆指南针陶瓷。
另外,湖北通城杭瑞陶瓷则成功拍下甘肃银川一近千亩大厂,并更名为甘肃金杭瑞。还有,华硕控股现金购得广东恩平原俊辉陶瓷。
上述三家企业并购案例最大的特点是,跨区域并购,其目的是发挥属地化生产、属地化销售的成本优势。
所以,理论上讲,佛山一些定位三四五线市场的品牌,只有学高安等产区实力企业,趁正在启动的这一轮产区属地化红利期,抓住机会并购改造,或租赁整合几条外产区产线,才可能继续在牌桌上玩下去。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全国已经有超20家陶瓷企业被拍卖厂房、大楼、库存砖、机械设备等。其中,广东、四川、广西、江西近期均有陶企被拍卖的消息传出。但在这些并购、整合案例中,究竟又有多少家佛山、广东陶企参与主导了呢?
好了,今天关于“佛山”佛山砖50%躺平产能,还可能激活吗?关注“年中停产潮”就讲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