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詹庚西及其花鸟画艺术
现在很多小伙伴对于古玩很有兴趣,收藏爱好者也越来越多,关于国际首个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开展在即,多件展品首次来华的问题,西北艺术网小编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不要走开,我们一起来了解国际首个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开展在即,多件展品首次来华。
7月2日晚,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主办、海内外近三十家文博机构协办的大型国际展览,将在敦煌莫高窟开幕。展览将展出7至9世纪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120余件精品文物,其中大部分海外展品为首次来华展出。
据敦煌研究院介绍,此次展览为国际首个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大展,展览为期110天,于10月22日闭幕。
立体展现吐蕃时期艺术,海内外多家文博机构协办
本次“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国外部分来自美国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和瑞士阿贝格基金会纺织品保护研究中心的收藏,二者为本次展览贡献了7至9世纪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丝织品、佛像、王冠、生活器物等文物;国内部分则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都兰博物馆等22家考古文博机构的馆藏。此外,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和阿勒萨尼收藏等海外机构也为此次展览贡献展品。其中,大部分海外展品均是首次来华展出。
展览分为七个单元,分别是“史前的青藏高原”、“吐蕃登上历史舞台”、“吐蕃贵族盛装——丝绸和金器装饰”、“吐蕃贵族盛装”、“贵族飨宴”、“贵族狩猎”和“佛教在吐蕃的发展”。展览从吐蕃文化的渊源、发展背景说起,依次讲述了吐蕃贵族生活中所体现的丝绸之路沿线文明交融。
展览中展出的金面具、珠子及丝绸,均印证了吐蕃与唐中原文化和中亚的萨珊、粟特文明的融合,并由此衍生出吐蕃时期颇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尤其是金面具的出现和传播,是丝绸之路沿线文化共通的一个重要标志。中亚粟特商人在沟通东西亚方面的历史性作用,欧亚风格的贵重器皿所体现的世界化元素,在展览中也都有体现。
最亮眼的展品:吐蕃时期的织造工艺和金器
据敦煌研究院介绍,展览中最吸引人的文物为两大幅中亚团窠对鹿纹挂锦,它们代表了7世纪中期至8世纪丝绸之路沿线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这种大幅挂锦主要用于装饰吐蕃贵族的营帐,依据古老的草原民族习俗,吐蕃赞普和主要氏族首领每年都有集会的传统,他们将朝堂设在毡帐里。毡帐可以容纳一百多人,常饰以金银器和丝织品(尤其是丝绸),因此也被称为“金帐”。“金帐”历来被吐蕃视作权力的象征,这一习俗后来影响到同样是草原民族的蒙古人,成吉思汗后代建立的钦察汗国,也用“金帐”象征权力,所以也被称为金帐汗国。
另外一件亮眼展品是普利兹克基金会收藏的金胡瓶。这件金胡瓶是同类器具中最大的一种,高近50厘米。
金胡瓶工艺复杂,要用一整块金属片制造出流(即嘴部)、颈部、腹部,再用一整块金属片制出八棱形的底部,再将二者焊接在一起。然后将把手及其孔雀形端饰单独锻造出来,接到瓶体上。胡瓶上饰有凤鸟纹、鸳鸯纹、狮纹、羊纹和有翼独角兽纹等,装饰主体完成后,工匠还要另加锤打和磨光,并将轮廓线进行錾刻和冲打加工,使图案更加立体生动。在收尾阶段,还会在宝石座上嵌入绿松石,形成纹样。制作这件胡瓶的粟特工融合了萨珊、中亚和唐朝的样式,以迎合当时吐蕃人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