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古玩知识:【甘谷堡子文化】走进中岔堡子,感受过往的历史!

时间:2021-07-06 14:45:45 来源:

现在很多小伙伴对于古玩很有兴趣,收藏爱好者也越来越多,关于【甘谷堡子文化】走进中岔堡子,感受过往的历史!的问题,西北艺术网小编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不要走开,我们一起来了解【甘谷堡子文化】走进中岔堡子,感受过往的历史!。

(八里湾乡中岔堡子)

中岔堡子,在甘谷,不是最大的堡子,也不是最有名的堡子,但却是保存最完整的堡子,一座活着的堡子。

八月里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轻轻走进中岔堡子。八里湾梁上的阳光明亮而不刺眼,温暖而不灼人。风中的草木,一如脚下质朴的土地,稳重而不轻佻,成熟而不轻浮。眼前的古堡,沧桑入骨,风烟俱净,犹如一幅简约的素描,一张黑白的照片,静静地搁置在清新如画的凤凰山头。左边是明媚的今天,右边是泛黄的昨日。

(中岔堡子关帝庙)

穿过洞门,走进堡子,爬满青苔的堡墙、落满时光尘埃的戏台、新翻修的关帝庙以及庙前苍翠的古柏,像一枚枚岁月的胎记,无言地诉说着中岔的前世今生,中岔的悲欢离合。温暖的阳光印证着生命的真实与纯粹,而堡子里摇曳的芳草,层层的青苔,则向人们轻轻地讲述着中岔的往事,古堡的历史。中岔堡子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社会动荡的年代,长年的战争,繁乱的匪患以及无休止的民族仇杀,让这块土地上的人民苦不堪言,自身难保。为求保命,中岔村程氏族人联合山背后南岔湾诸村,在地势险要的凤凰山修筑了这个堡子。我的目光随着苍黑的堡墙游走。这是一座南北宽35米、东西长121米、占地4235平方米的长方形堡子。墙高6米,基宽3.8米,顶宽1.8米。四角及南北两墙中部外侧的6个马面,依然像古时一样,静静地眺望远方的苍茫,坚定地守护着家园的和平,至今仍牵引着人们景仰的视线。堡墙是用最原始的版筑土夯法夯筑而成,坚固结实,看了让人心生踏实。曾经双道的堡门,已在历史的变迁中,旧貌换新颜,红瓦砌顶,瓷砖砌面,虽华丽而不失庄重。马面上的炮台,以及炮台周围女儿墙上的20余处炮眼,依然清晰可见,但铜质的大炮却在大炼钢铁时,悉数销毁,无一幸存。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一切古老的文化,在一双双愚昧者眼中,都被视为“四旧”,当做“牛鬼蛇神”,列为破坏扫除的对象。不仅火炮,连古堡亦不能例外。有一年,眼看堡子不保,村中智者急中生智,果断将村小学搬入堡内,才使古堡躲过一劫,存留至今。如今的中岔堡子,除却堡门,较好地保存了清时北方地区民间土堡的原始式样,至为珍贵,而且至今依然飘散着生命的烟火气息,就像一个活着的标本,走进去让人想到历史,想到苦难,想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安定的弥足珍贵。

古堡,它不是历史,却沉淀着历史,它不是文化,却传承着文化。古时的甘谷,地处“甘陕之关锁,益梁之咽喉”,加之山皆复岭,又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战乱频繁,匪患不断,因而,境内多置堡、寨。遥想当年,连绵的黄土高原上,一座座气势恢弘的城堡,矗立在碧水蓝天中,静默在苍烟夕照下。这些古朴的前朝遗迹,如同出土的青铜陶器,凝聚着斑驳的色调,也漫溢着历史的陈香。有的巍然绝秀,兀自独立在白云之下;有的逶迤成群,肆意铺展在山野之间。然而,在这个追求时尚和浮华的年代,细米白面麻木了人们的神经,灯红酒绿也迷离了人们的目光,人文意识日渐消解,悲悯情怀不断淡薄,于是,古堡们在风刀霜剑里年复一年地坍塌,在歌舞升平中日复一日地蚕食,在傲慢轻蔑中一分一秒地化为尘埃。曾几何时,享誉陇上的甘谷堡砦早已化为陈迹,名噪一时的安远张家堡子也拆毁殆尽,所有的堡子都在人们健忘和不屑的目光中,被边缘,被冷落,被难堪,被夷为平地。在这种背景下,中岔堡子的存在和修复,就独具一份别样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

拂过阳光溅落的尘埃,将思想做一次更加澄澈的沉淀。堡子内的关帝庙,高旷巍峨,气度庄严。庙前的两株古柏,苍翠欲滴,两俩相望,如一对贫贱夫妻,在风雨如晦的岁月中,守望清贫的生活,亦守护明媚的爱情。当结实的堡子保护了人们的生命后,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关云长,自然就成了人们安顿灵魂、寄托精神的偶像,因而,中岔人在构筑堡子的同时,也栽下了柏树,修下了庙宇。岁月荏苒,关帝庙虽然翻修了几次,但关爷眼前的那盏油灯,从300年前点燃后,就再也没有熄灭过,它和庙前的那两株四季长青荫的柏树一样,荫庇着中岔人的子孙,温暖着中岔人的灵魂。如今人们又一次翻修了庙宇,新建了山门,增修了钟鼓楼,关帝庙焕然一新。庙门上镌刻着一幅由程氏族人程世雄撰写、国学大师霍松林题写的对联:威名震古今浩气丹心昭日月;大德服中外忠肝义胆佑山河。站立在300年前的古柏下,凝望着忠勇仁义的关公,听着今人与先人心灵的对话,不禁让人心生感慨,古人与今人,其实并没有距离,无论时光走过多么远,他们都血脉相通,心心相印,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今人永远都怀着一份对先人的尊崇,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故土的虔敬。


(中岔堡子戏台)

关帝庙的对面是一座戏台,据当地的老人说,这座戏台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上世纪六七十年进行了重修,至今依然十分坚固,质量优良。台顶落满尘埃的五角星,落寞地诉说着曾经或华丽或平淡的故事。这座戏台,表演过古老的秦腔、培养过中岔的伶人、演绎过中岔人的爱恨情仇,也跳过忠字舞、唱过样板戏、开过批斗会、忆过苦、思过甜,而今依然丰富着中岔人的文化生活,教化着中岔人的世道人心,不但在逢年过节时上演秦腔大戏,也举办社火表演、书画交流之类的文化活动。2015年春节时,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岔村关帝文化书画展,国学大师霍松林,兰州军区副司令员陈秀,甘谷籍将军张臣刚、石新贵,以及任法融,陈忠实、雷珍民等各界领导和社会名流,纷纷为中岔古堡题词书匾,现场还邀请了部分陕、甘两省及县内书画家现场挥毫献艺,展出了100多幅全国知名书画家捐赠的书画作品,吸引了四乡八岔数千群众的目光,热闹非凡,盛况空前。如今那些或流畅、或古拙、或苍劲、或细腻的书法作品,镌刻在一方方石碑上,永久地收存在堡子里、寺庙内,供人们长长久久地浏览品读。

品咂着这些平仄押韵、纸短情长的楹联,我朝堡外走去。走出堡门的瞬间,我回头望了一眼堡子。金色的阳光镀亮了中岔的堡子,也镀亮了荒远的历史。古堡无论做为“避难所”的荣耀,还是做为“盛血盆”的悲哀,都已化为历史的烟云,和平的阳光早已普照大地。秋风中的中岔堡子,淡定从容,如一方静默的古砚,如一缕淡淡的乡愁,静静地搁置在中岔人的心头。(责任编辑:颉定武)【摘自:甘谷新闻】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