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收藏要点:从素纱单衣“再生”背后的艰难探索,看文保修复工作新思路

时间:2021-07-18 13:45:41 来源:艺术中国

现在很多小伙伴对于古玩很有兴趣,收藏爱好者也越来越多,关于从素纱单衣“再生”背后的艰难探索,看文保修复工作新思路的问题,西北艺术网小编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不要走开,我们一起来了解从素纱单衣“再生”背后的艰难探索,看文保修复工作新思路。

近日,湖南省博物馆(以下简称“湘博”)正式对外宣布,博物馆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进行的素纱单衣仿制工作在经过两年的努力后终于成功。虽然在素纱单衣出土的四十余年间,外界屡有仿制品问世,但这次南京云锦研究所的素纱单衣仿制工作则得到了湘博首次官方授权,其成品也在经博物馆相关专家的鉴定后得到充分认可。

湖南省博物馆新馆于2017年11月正式开放

一、源起

据湘博副研究员、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员董鲜艳介绍,之所以决定对素纱单衣进行仿制,是出于文物保护和展陈的需要。素纱单衣埋藏地下2000多年,出土后由于环境骤变,加速了纤维分子链的断裂,纤维的强度较埋藏时大幅降低。再加之素纱单衣常年展览,光照、氧气等自然因素也加速了纤维的老化,致使其强度状况较差。

素纱单衣作为湘博的馆藏珍品,代表着汉代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其文化价值和意义不可估量。鉴于此,从文物保管、开放陈列、文化传承等方面综合考虑,素纱单衣仿制工作迫在眉睫且意义重大,为延长其寿命,馆方决定制作仿制品来代替原件用于陈列展览。

文物介绍

素纱单衣,1972年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出土时共有两件。该件素纱单衣为直裾,交领,右衽,面料为素纱,边缘为几何纹绒圈锦。整件衣服衣长128厘米,两袖通长190厘米,重量却只有49克。素纱单衣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最轻、最薄的衣服,“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用来形容它应该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对于素纱单衣的用途,学界说法不一:多数学者认为它可能穿在锦绣衣服的外面,既可增添其华丽,又可产生朦胧美感,符合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传统审美情趣;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当作一种内衣穿着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它并非实用衣物,而是丧礼中的“复魄”之衣,属于随葬明器。

二、艰难求索

为做好素纱单衣的仿制工作,湘博文物技术保护研究中心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和甄选,最后通过招标形式,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有限公司对素纱单衣进行仿制。由于过去外界诸多仿制的素纱单衣在形制、尺寸、重量上都与原物差之千里,因此为了实现对素纱单衣的高度还原,湘博文物技术保护研究中心基于《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报告》和《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丝织品研究》中最原始权威的数据,对素纱单衣的形制尺寸、面料裁剪、密度颜色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为南京云锦研究所有限公司开展仿制工作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数据指向。

据南京云锦研究所设计中心经理、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杨冀元介绍,素纱单衣的仿制工作共分为八个步骤,每个步骤都经过制作团队的细心研究和反复试验,力求步步贴近古人的制造工艺,最终成品才能做到尽量还原其重量与形制。而这种在每一个环节追求极致的严苛要求,也使得整个仿制过程充满了艰难险阻。

1

选料

素纱单衣之所以轻薄,主要在于其所用的丝线极为纤细。现代用来衡量丝纤度的单位为旦(D),1旦代表每9千米丝的重量为1克。素纱单衣使用的丝为三眠蚕丝,即只经过三次蜕变的蚕所吐的丝,纤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现代使用的四眠蚕丝纤度一般为22旦。据杨冀元老师介绍,为了更真实地还原文物面料,制作团队走访考察多家养蚕场,专门挑选只经过三次蜕变、蚕茧较小的病蚕,这样的蚕丝较现代蚕丝更细,纤度可控制到11旦。

而获得蚕茧后,缫丝又是一大难题。现代四眠蚕丝韧性较强,普遍采用机器缫丝,而三眠蚕丝纤细易断,制作团队只好专门从杭州聘请技工师傅进行手工缫丝,并对丝筐的转速进行控制,确保成品丝线的质量。

2

装机

明清以后的织机幅宽多为60厘米左右,而经考古出土材料考证,汉代的机台幅宽多控制在48厘米。虽然可以在现代的机台上对素纱进行织造,但是云锦研究所的制作团队认为,仿制素纱单衣不可只仿其形而失其意,因此为了严谨还原古人的织造工艺,云锦研究所参考了中国丝绸博物馆仿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的方案,特意定制了幅宽为48厘米的织机。另外,为了防止织造过程中丝线频繁断裂,制作团队对织机的陡坡角度进行调节,减少对丝线的牵扯力度,以及将通常用的钢梭改为较轻巧的木梭,以减少穿梭过程中对丝线的压力。

仿制素纱单衣所定制的织机

织工师傅正在进行装机

3

纹样

素纱单衣的纹样集中在领口和袖口的绒圈锦上,其上的几何纹样挑花虽然十分简单,但制作团队也同样不敢怠慢。设计师在参考考古报告记载的纹样内容,经电脑测绘后,再反复实地采样,确认纹样的准确度,一比一还原纹样。同时,为了提高织造的准确度,制作团队采用了现代更加精准的电子意匠工艺来辅助挑花,这种电子意匠工艺能更好的控制纹样细节,准确的把握纹样尺寸。

4

织造

设计好花本纹样后,素纱单衣终于可以上机织造了,而这也是仿制过程中最耗费人力与时间的一道工序。

素纱单衣是由单经单纬丝交织而成的一种方孔平纹织物,其经纬密度约为每平方厘米50-60根纱,而仿制的难点就在于保持经纬的疏密度。为此,南京云锦所特邀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杨建顺主持织造工作。据杨大师介绍,要控制整个织造过程中经纬疏密度在一定范围内,这极其依赖织工的手感,用力过重则密,用力过轻则疏。而用力均匀、到位与否,则与织工的经验与织造时的心境有关。

杨建顺大师虽然之前参与过许多纺织品文物仿制工作,但他透露,过去仿制的多为明清时期的龙袍,而参与汉代文物的仿制这是头一回。汉代丝织品与明清丝织品有着较大区别,明清丝织品虽然纹样精美繁复,大气磅礴,但在织造工艺上要求较为粗糙;汉代丝织品纹样虽然朴素,却在简单的织造中对技艺追求极致,凸显出汉代丝织品细腻、柔美的一面。为了尽可能完美地进行织造,参与仿制工作的织工师傅们专门花了三个月时间来提前训练手感,才可上机织造。即便如此,织造进行得也十分缓慢,织工师傅需要集中精神控制打纬的力度,同时保持心情的平和,一旦有差池就可能导致丝线断头,前功尽弃。一位熟练的织工师傅一天也只能织8~10厘米,最终耗时一年半才完成素纱的织造。

杨建顺大师演示织造的流程

另外,在还原素纱单衣的绉纱上,师傅们也花了大工夫进行研究。原本的素纱单衣在织造过程中,丝线的捻线没有固定的方向,因此造就了成品随性、自然的绉纱。而为了尽量仿造出这种绉纱效果,师傅们在绷线的过程中特意将线分成了左捻和右捻两类,并用食品添加剂染色进行区分,而这些颜色在成品漂洗后便会自动脱落。这样,仿制的素纱单衣便会和原件一样带有柔美自然的绉纱。

细密的经线用颜色区分出捻度

5

脱胶

素纱织造完成后需要进行脱胶处理,脱胶后的面料才可使用。据杨冀元老师介绍,素纱单衣的大部分重量在于丝胶。素纱的规格限制对脱胶的要求很高,如果脱胶过度会导致丝线滑移,导致疏密不一甚至变形;脱胶不到位则无法达到面料原有的柔软质感,也会增加成衣的重量。所以,为了达到成衣制作的标准,制作团队从温度、碱的用量、脱胶时间等多个方面分别实验,最后通过实验得出最适宜的脱胶状态,为下一步的仿制工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6

染色

出土至今的素纱单衣经过日夜沉淀,呈现出历史的陈旧色彩。为了自然地呈现原物的色彩,制作团队对染料进行数次染色实验,然而实验中发现,单纯的化学染料颜色较为鲜艳、生硬,染色效果并不理想,而纯植物染料又无法完美还原素纱出土时的暗红色。

然而峰回路转,杨冀元老师意外地从朋友那里得到了一盒英国早餐红茶,于是有了用红茶来做染料的念头。通过结合资料信息及实验筛选,制作团队最终选择了用化学染料和红茶浸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面料染色做旧处理,完成了整体颜色的呈现。

染色完成后的素纱面料

7

裁剪

因为素纱面料质地轻薄,稍有用力就容易破损或变形,一般的服装裁剪中可直接使用的绘制工具都无法在面料上直接应用。针对这一问题,制作团队沿用传统古法,先将面料平铺,再用喷壶喷至潮湿拉直,等面料微干的时候,在按制版进行绘制及裁剪,固定了面料同时也避免了熨烫造成的不稳定形变。裁剪时采用了抽丝裁剪的方法,保证了裁片的规整。

织工师傅平整面料,准备进行裁剪

8

缝制

缝制是素纱单衣仿制完成的最后攻坚环节。因为素纱单衣原物十分脆弱,云锦研究所的制作团队无法将其展开仔细观察其缝制方式。但凭借湖南省博物馆提供的丰富资料,制作团队还是推演出素纱单衣原物是由上下各4幅素纱、共计8个幅片缝制而成。为此,制作团队还特别制作了1:1大小的大样衣4件、1:10和1:5比例缩小的小样衣共6件,仔细研究缝制的方式。缝制时采用与素纱面料相同的极细丝线单股手工缝纫,确保丝线的重量不对服装克重造成影响,同时还要保证制版数据与原物的采样数据一致。由于原物的部分裁边达到56厘米,而素纱的幅宽只有48厘米,通过反复试验,制作团决定采用斜向移位缝制,最终完成了与文物形制、尺寸一致,重量控制在49克的素纱单衣仿制品。

杨冀元老师正在对素纱面料进行缝边

整个仿制过程要求之严苛,进行之艰难,耗时之长,已无需再言表,而令杨冀元老师更为触动的,是古代匠人在技艺层面的极致追求。据杨老师介绍,现代的丝织品制作工艺复杂,为了方便与准确,制作中各个工序有着明确的分工,比如挑花与织造两道工序便彼此分开,预先挑好花本才可上机织造;而在西汉,素纱单衣的绒圈锦挑花是在织造的同时由同一人进行的。古代的匠人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将简单的工艺钻研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境地,并且心无旁骛地将机械的重复劳动贯彻执行,才能造就素纱单衣这件人间逸品。

在素纱单衣的整个仿制过程中,湘博的相关技术和研究人员始终积极参与,多次赴南京检查仿制效果,在仿制过程中双方有歧义或者不能肯定的方面,馆方也积极邀请业内权威人士进行论证并统一意见。仿制工作完成后,博物馆相关研究人员再次赴南京检验仿制效果,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调整。随后,再邀请国内专业人员进行仿制验收。董鲜艳老师介绍说,经专家们一致认定,这次素纱单衣的仿制工作前期研究扎实充分、技术路线严谨合理、相关分析检测系统可靠、仿制工艺严谨,可谓是达到了空前高质量的仿制效果。

三、非凡意义

素纱单衣的仿制并不是湘博和南京云锦研究所唯一进行的合作。后续,双方将在马王堆丝织品仿制工作方面继续展开深入合作,其仿制技艺上的要求将比素纱单衣更上一层楼。

据杨冀元老师介绍,虽然仿制素纱单衣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湖南省博物馆和南京云锦研究所的合作是一个双赢的项目:云锦研究所在仿制素纱单衣等纺织品文物的过程中,得以钻研和推演古人的纺织技艺,这为保存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技艺有着重要价值,同时还可以反哺云锦研究所新的纺织产品的制造。

而对于湘博而言,仿制的意义则更加重大。一方面,高质量的仿制品可以代替原件进行展陈,使观众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原先未能接触到的藏品细节,从而获得更加深入的体验,同时避免了原件常年展出所造成的老化风险,使得文物的寿命得以延长;另一方面,此次仿制的成品与经验,可以为博物馆关于汉代纺织工艺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和科技支撑。

素纱单衣的仿制品将代替原件进行展出,以延长原件的寿命

据董鲜艳老师介绍,多年来,湘博文物技术保护研究中心一直扎实有效地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目前共建成纺织品、竹木漆器、金属、装裱、陶瓷、纸张、分析检测、药品储存、熏蒸等9个工作室,独立完成数项国家级课题项目,取得显著成果,仅2018年就修复各类书画、陶瓷、青铜等文物展品204件(套);同时,还充分发挥省内文物保护龙头作用,指导湖南省内各地、市级博物馆,加强馆藏文物的日常保护;协助各馆进行文物保护修复的申报与实施;协助省内考古发掘,参与现场文物的保护处理;帮助省外相关文博单位编撰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并给予保护修复技术和研究指导等一系列工作。

其中,湘博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于2006年建立,是目前湖南省唯一具备纺织品文物科技保护和修复研究资质的单位。实验室面积有120余平米,配备有三维视频显微镜、织物纤维仪、便携式显微镜、色差仪、环氧乙烷消毒机等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和研究的必需仪器。同时,为了满足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和研究的需要,还专门定制了专业拷贝台、清洗池、晾晒架、修复台、无影修复灯、纺织品专用负压真空清洗机、纺织品专用加湿器、博物馆专用微型除尘器等常用设备。

湘博和南京云锦研究所的这次合作实现了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对接、科学研究与实际工艺对接,为今后我国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开启了新的思路。

内容根据对南京云锦研究所的采访和湘博所提供资料整理

部分图片来源于湘博和南京云锦研究所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