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河湖文化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开展
现代设计 给陶瓷换张时髦脸
曾鹏作品《临窗》
展览现场。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石湾瓦,甲天下”——提起广东陶瓷,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必然是以“石湾公仔”为代表的陶艺品,但这项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只能摆放在博物馆供人观赏呢?在刚结束的国家艺术基金2018项目《中国陶瓷艺术瑞士芬兰西班牙巡展·芬兰站》上,现代陶艺家、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设计师曾力、曾鹏呈现了一种以新意表达传统的陶瓷艺术设计概念:通过多种设计手段,将陶瓷艺术从依靠民俗记忆的“意象艺术”转变成可触摸的“具象艺术”,融入到日常生活空间当中。这种转变是如何实现的?本报记者专访了两位设计师。
非遗有新貌 摸得到的空间艺术
应芬兰北极陶艺中心(ACC)的邀请,由中国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广州美术学院负责实施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陶瓷艺术国际交流展·芬兰站”日前在波西奥的Anu Pantik美术馆举行。曾鹏、曾力作为中国艺术家代表奔赴参展,亲身示范了利用广东传统石湾公仔捏塑技法进行的现代陶艺创作,以泥片及捏塑成型技法收获国际艺术家及陶艺爱好者们的啧啧称赞。据了解,这次展览呈现的亮点是“活着的传统”,它将艺术无国界的概念以陶瓷艺术这一共同情感为媒介,向世界多维度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风貌与工匠精神。在展览开幕式前,一部由广州美术学院陶艺专业教师谭红宇拍摄的、获法国国际工艺电影节“文化遗产大奖”的纪录片《师傅》的播出,正式打开了陶瓷艺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新传播面貌。作为本次展览的项目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陶艺专业副教授谭红宇表示,这次展览是首次通过多媒介组合方式展现中国陶瓷工艺与人文生活。“陶瓷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起点。我们这个展览项目赋予了陶瓷艺术国际传播以新的方式和内涵。”
实际上,陶瓷艺术设计是有别于传统陶瓷工艺品之外的一门学科。据了解,陶瓷艺术作品通常是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体现出来的对客观事物本质的一种把握。它运用陶瓷艺术独特的设计语言如“泥火釉”“工艺”“材料”等表达媒介,加以构思、装饰、各种泥料釉色的选择、技艺、烧造等繁复工序,才能创造出来的。那么现代陶艺与传统陶瓷相比,差别在哪里呢?谭红宇告诉记者:现代陶瓷艺术设计除了要求设计师有基本技能外,更尤其注重设计师对陶瓷材质开放性的表达。而陶艺空间设计,我们把它解读为“由陶艺设计产品衍生出来的一种空间艺术”,意为让陶瓷与你所处的环境发生关联,并借助艺术家的现代设计手段,衍生出的能融于你日常生活的空间艺术。“传统陶瓷艺术往往呈现于单件产品上。”谭红宇说,“现在我们更愿意将产品与周遭环境发生关联,并以此将这件产品的艺术生命力延展,而通过怎样的手段去实现呢,就是空间设计和材料运用的课题。”
现代设计手段 融合“产品+环境” 让陶瓷变亲切
为什么在现代陶艺设计中,空间设计更备受青睐呢?曾鹏认为,这也许是因为人们对自身所处空间有着强烈的艺术情感需求所致,“比如我们为餐厅设计过的陶瓷与金属混合材质的作品,它可以是隔离空间所设的风铃屏风,也可以是天花板上装饰所用的雕塑,它的存在会让你感受到艺术之于生活的气息。”曾鹏指出,现代陶艺设计不会再将陶瓷作为单独存在的摆设,它是艺术家或设计师本身情感的一种投射与转化的过程。
早在2002年广州番禺长隆酒店一期装饰艺术工程里,曾鹏、曾力就将陶艺设计尝试应用在大型空间当中,直到2009年的第二期工程,曾氏兄弟依然以“指定合作艺术家”的身份,为广州街坊打造了在2018年看来也“百看不厌”的艺术设计空间。“现代陶瓷艺术设计最有趣的地方是,你看不到传统陶瓷工艺品的面貌,它换了一种现代的表现手法和生活联系了起来,轻松而亲切,也时髦了起来。”曾力说。曾鹏则认为,用现代的设计手段进行艺术化处理,才是这项传统艺术真正“接地气”的表现。
“现在年轻一代对装置艺术很感兴趣,但那是一种暂时的行为。而我们做的是另一个方向,不是一种快闪的流行,我们希望它是一种代表时代与文化的艺术符号。”曾鹏说道。
理念:从收藏品到陈设艺术品
其实石湾陶艺的产生与民间习俗有关。据悉,过去“石湾公仔”多数被供奉,或者放在床下被收藏,继而成为古董和古玩,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石湾陶艺”应摆出来作为陈设艺术品,应用于环境装饰,提升现代家居的生活情调和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这个观点被曾鹏、曾力与谭红宇于今年芬兰之行中获得了验证并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共情——这其实正是陶瓷艺术理念转变的关键转折点。
曾力告诉记者,从前的“石湾公仔”大多以动物形态或人形为创作灵感。但这种非遗级别的艺术品是否只能在博物馆里供人欣赏呢?曾鹏表示不同意。“我们第一个转变就必须从理念开始,打破传统思维的限制,加入抽象思维和空间思维,把能让更多人理解的艺术形象塑造出来。”曾鹏说,比如在徒手制作同一款人形陶艺时,直线与曲线的运用完全可以走现代设计的法则,“我们不需要100%复制出传统的珍品,那些刻意营造的‘不完美’,其实才是现代人追求的‘不经意’的艺术趣味。”(见图一、二)
应用性:加入人间烟火气
曾鹏告诉记者,过去的中国陶瓷艺术非常精美绝伦,却少了一种人间烟火气。他回忆,上世纪70年代,虽然不少外国人被中国陶艺作品的精湛技艺所折服,但却跑去杂货铺买来“陶瓷夜壶”带回国去。为什么?一是因为他们被过于精致的工艺“吓坏了”,二是他们觉得“自己用不上”。曾鹏指出,假如人们看中了一件陶艺作品想要买回家,但却发现它太特别了以至于放在家中特别突兀,可能要重新装修房子才配得上它,那是因为产品缺乏了现代设计赋予的“自带融入环境”的基因。
如何体现这种“虚拟”气质呢?曾鹏以一盏台灯为例解说道:这里的陶瓷用料混合了铁与铜,打造的器形宛如孔雀未开屏,上半部是细腻弯曲天鹅颈形态,下半部则是镂空设计的三角形拼合面,用十足的传统手艺设计成现代主义格调——“什么是融合了环境空间的设计呢?就是我们还预测了打开灯光后,灯光折射到台灯范围内所映照出来的光影,”曾鹏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艺术输出,正是陶瓷文化可持续传播的方式。(见图四)
艺术性:材料出人意料
传统观念里,陶瓷原材料就是单纯的泥料和釉料,十分纯粹,那时候“混合”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但到了现代,因为有了原材料的大胆混合与创新搭配,陶艺设计的艺术性获得了现代化的升级。
以船木这种材料为例,曾鹏、曾力是最早将其应用于装饰空间的人,“我特别喜欢保留陶瓷材质的‘肌理感’,在传统工艺看来这是‘瑕疵’,但从现代审美的角度来看则是一种独特的形式手法,当时选择船木也一样”。当船木作为一种潮流材质风向流行于家具、建筑装饰时,曾鹏、曾力已经将目光又转移到混合材料上了,比如将泥土混合钢、铁、铜等金属。
曾鹏表示:“材料是最直接的创新,材料的突破直到今天我们都一直进行着,比如大型建筑里通过混合材质塑造的大门、会所大堂里整片墙面上的装饰装置、甚至家用的一盏灯……这对于重塑传统手工艺的新面貌来说非常关键。”(见图三)
趋势: 手工作坊回归 生活设计成热点
这些新的趋势是否意味着,现代陶瓷艺术会与传统手工艺的形式分道扬镳呢?当然不是。谭红宇表示,Workshop(手工作坊)的回归会是一个趋势。今年芬兰之旅时曾鹏发现,芬兰的陶艺家和设计师们都拥有很深厚的基本功。由于陶瓷艺术本就有着与其他艺术形态不同的独特性,它必须要拥有传统的根基才能发散先锋创意,才有能力往上走。
那么,在市场环境下,这种以手工艺为基础的产品设计是否能保持其艺术生命力呢?答案是肯定的。曾鹏指出,除去大型艺术工程项目,近年来陶瓷艺术设计流行“私人定制”服务:大到一套房子、一面墙,小到一张桌一张椅,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的追求正在不断提升,而拥有浓烈中国艺术文化象征的陶瓷艺术,正是“焕发新生”的好时机。“在未来,我认为陶艺融于生活设计将回归专注到一个实用领域当中,而在未来的产品应用上会更贴近生活。”曾鹏表示,空间设计的延伸将是打破传统僵局的时代切口,它的设计将是无边界无条条框框的无意识创作,“这种美学感悟全凭设计师自己来用作品填满,所以手工与空间创意必须双轨发展,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创作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