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于希宁玉兰图
中国名牌 陶瓷行业的香饽饽还是遮羞布
山雨欲来风满楼
2007年注定了是陶瓷行业的多事之秋。
先是佛山陶瓷行业的十几位“大佬”集体签名提价,紧接着,是相对的出口退税税率降低,这些还仅仅是关注度比较高的行业风暴,像一些瓷砖辐射量超标、部分陶瓷企业违规操作被环保部门重罚等等,影响范围不是很大,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陶瓷行业风波不断。8月1日,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又宣布,今年,对于陶瓷行业的中国名牌不予评价,而且,原有的中国名牌也要取消。对陶瓷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
在最近一期的《嘹望东方周刊》(2007年第29期)中,一篇署名童方的报道《建筑陶瓷“中国名牌”评选造假悬疑》,把一批陶瓷企业推到了十分尴尬的境地。“申报材料里千差万别的赋税率中,有没有偷税漏税的线索”,“不少品牌销售增长,而纳税额却急剧下降”等等,直指一些陶瓷企业的软肋,一些了解陶瓷行业中国名牌评选内幕的业内人士称,某些企业为了凑够指标,把所有品牌的销售额全都集中到一个品牌上,这已经不是秘密,还有其他一些评选过程中的“潜规则”,大家彼此都已经心知肚明。
污染、高能耗、辐射量超标、盲目炒作概念,陶瓷行业本身已经背负了很多“恶名”,在一些人看来,这次取消“中国名牌”评选,陶瓷企业涉嫌作假,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是也有专家指出,如果陶瓷行业继续停留在对一些荣誉的恶性竞争上而不思进取,像“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等荣誉都有可能被收走,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评选中国名牌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才刚刚开始,陶瓷行业的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关注度前所未有的提高
经常可以听到不少业内人士说,大家对陶瓷行业的关注度比较低,或者“与其它同类日常用品相比,陶瓷产品是关注度比较低的产品”,从1月份到现在,所有的事实证明,伴随着房地产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陶瓷行业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接受公众监督,政府部门、媒体、普通消费者等社会各界对于陶瓷行业的关注度前所未有的提高,所以这个行业的风吹草动总是会不经意的被放大,走进大众视线。
不要低估消费者的智商
继去年中国名牌陶瓷行业评选延迟之后,这次彻底被剔除出界,追根溯源,有很多人认为,陶瓷行业失去中国名牌,纯粹是咎由自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个中原因,跟一些陶瓷企业弄虚作假,互相攀比,又互相拆台有很大关系;也有人认为,作为指导行业发展的专业协会,相关的陶瓷行业协会对于陶瓷行业落选中国名牌也要负很大责任,一开始就没有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作为行业内的企业,一些具备实力的大企业感到愤怒,也有一些相对弱势的企业看到了公平竞争的希望,一些陶瓷行业的代表甚至建议,与其由对陶瓷行业相对不熟悉的专家来评选中国名牌,倒不如由专业协会的专家来评选,但是前提是要公平公正。这就产生了新的问题,专家又有几个使用过自己推荐的陶瓷产品呢?大家为了到底有谁推选,该不该推选,落选了后果如何等等问题争论,很大程度上这些问题都是伪问题,根本的问题在于,是不是名牌,应该由消费者自己来评价,而不是专家。建筑陶瓷具体到瓷砖的消费,一般都是一次购买,终身使用,消费者在购买瓷砖的时候是相当理性的,因为其消费的稀少性,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更愿意相信亲友的口口相传,而不是企业的花哨概念。隐藏在民间的智慧有时候远远超过大多数人的预期,同一个小区,同一个单位,人们会相互了解,彼此对方用哪个牌子的瓷砖,效果如何。尤其是在瓷砖消费群体越来越趋于年轻化的今天,70年代生人很多已经有了自己的房子,80一代也开始购买属于自己的居室,这两代人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在很多大件物品以及耐用品的消费上相对理性,不会因为你贴了“中国名牌”就多看你几眼,甚至决定购买。造成今天瓷砖消费日趋理性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陶瓷行业本身。因为最初进入的时候赚钱很容易,生产方式也相对粗放,有人说80年代做瓷砖简直就是做钞票,可是随着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产量日益扩大,消费者可选择的范围也在扩大,市场越来越成熟,企业必须重新认识自身,认识市场环境。只要做出来就可以卖出去的卖方市场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必须要把普通消费者当回事,不能低估他们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