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广东砖”进入上海突围说明了什么?
与两年前相比,“广东砖”在上海市场上已开始占有一席之地,且份额与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于“家门口”出现这种局面,对于华东陶瓷企业而言,绝对不愿看见。
从目前情况来看,“广东砖”显然还不足以撼动“华东砖”在上海市场的霸主地位,但在这场“大象与狮子”的比赛中,“广东砖”迂回渐进一步步“攫取”市场份额的方式,确值得华东企业在思考如何应对之余,反省自身的缺陷与不足。
上海市场近年来虽因城市建设趋向饱和而导致各界对其建材市场容量产生了怀疑,但对于陶瓷企业而言,其在全国市场中的标杆与窗口作用却不容忽视。尤其对华东陶瓷而言,“上海”这一金字招牌多年来对其品牌的背书与担保作用显而易见。但在多年业已形成的运行习惯下,上海这座城市的“大城市病”也开始在华东企业身上有所表现。
以斯米克为例,作为盘踞华东市场多年的老牌陶瓷企业,在与诺贝尔、冠军等较量中一直难以取得“坐二望一”的竞争优势。与后两者相比,尤其在当地消费者的认知中就更为“陌生”。2007年的圈地高安与上市成功,此两大事件的出现应是其难得的“修补”机会。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在终端市场上的“无所作为”,使其上市与圈地运动中的风风火火无法有效地传递到一线消费市场。再加上其一贯专注于工程的做法,终端大店的缺失最终让这两大推广机会消弭于无形。
除了营销推广手段缺失外,公关手段的落后及对媒体的冷漠也成为其提升品牌的硬伤。尤其在“广东砖”灵活多变的营销手段的直接攻击下,其“低调是最好的进攻”招式逐渐失灵,“大象”式的笨拙在终端市场上开始显露。
当然,“华东陶瓷”在上海市场的高端形象短期内看来还不会有太大动摇,但这一优势目前却出现有被颠覆的危险苗头,尤其是“广东砖”纷纷选择以性价比作为突围点,并通过多渠道的交流和沟通来改变“广东砖”在上海设计师群体中的整体印象时,其实质是“广东砖”已开始寻求在全方位领域内对“华东陶瓷”发起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