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徐雪村和他的《溪山访友图》长卷
耀州窑已连续烧瓷1300年
本报铜川讯(记者 王卫平) 袅袅轻烟尚在陈炉古镇飘摇,但刚刚出炉的精美瓷器已被运往他乡。经过天山脚下的丝绸之路,它们到过西域;踏着寻常巷陌,它们进入千家万户;与景德镇官窑相呼应,它们更注重百姓情怀,是实至名归的民窑。昨日,省文物局副局长刘云辉说:“最新科研成果表明:耀州窑烧瓷从未中断
过,至今已有1300年历史。”
陈炉古镇至今手工制瓷
出铜川市区向东南20公里,便见一片连绵不断的群山。陈炉古镇就在一处山巅之上,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陈炉因“陶炉陈列”而得名,是宋元以后耀州窑唯一尚在制瓷的旧址。千百年来,陈炉镇瓷业兴盛,炉火不熄,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陈炉人生活在瓷海当中。他们的住房用制瓷后的炉灰烧制成砖建成,他们的院墙用一排排瓷罐垒砌而成,他们的餐具、凳子、甚至铺路用的材料都是瓷的。至今,在古镇陈炉仍有多户人家保持着手工制瓷的传统,王战军就是其中一位代表者。他家世代制瓷,从和泥到制坯,再到雕刻上色,王战军都样样精通。不仅如此,他还教会了自己的爱人制瓷,并把村里的能工巧匠请来帮自己制瓷。为了保持窑瓷的传统,他拒绝用现代化的工艺烘烧,窑厂依然使用的是千年前的办法。
小雁塔琉璃瓦耀州窑造
陈炉人制瓷都“随心而运”。一位技艺高明的匠人说,自己动手前根本不想做什么,只把手中的坯子随心而捏,等有一定形状时,突然就来了灵感,“很快就把活弄完了”。成形后,匠人手中的泥坯也许会变成一个动物,或一个器皿,甚至是一个连匠人都不认识的东西。但不管什么形状,都能保证样样漂亮精美。“小雁塔荐福寺上有种孔雀蓝琉璃瓦,其色调犹如天空一样湛蓝,又像孔雀一样美丽。曾经有人多次试着烧制这种孔雀蓝瓦,但不是色重就是色轻,抑或烧制不出其中神韵。我们一直不知道这种瓦来自何方!”西安博物院副院长孔正一说。为了仿制这精美的孔雀蓝,咸阳一家古建公司曾试验了多少回,“次次失败,不是色重就是色轻,要么就缺乏其中的神韵。”
由陕西省及铜川市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等组成国家级考古调查队,经过5年多的对陈炉古窑的考古考察,最终确认耀州窑在烧制器皿的同时,还曾经烧制了大量的琉璃建材。目前已知明秦王府及其宗庙建材的各式琉璃板瓦、筒瓦、异形瓦、连当瓦、滴水瓦都为耀州窑制造。其中一些瓦当印有龙、凤、蕃莲等精美图案。
孔正一说:“现在可以确认,小雁塔的孔雀蓝也出自耀州窑。”
今年建陈炉遗址保护厅
省文物局副局长刘云辉认为,自此科研成果不但证实了耀州窑连续1300年未曾熄火的历史,而且也在全国北方窑研究方面填补了空白,“我们准确掌握了元代以后历代北方瓷器的特点、工艺,为研究和鉴别北方瓷器提供了科学的断代标准器。以后谁想推断瓷器的年代,参考窑瓷就足矣。”
据了解,耀州窑遗址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考古发现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和“陕西十大考古发现”。2007年,又被列为由中央政府主导的,在保护经费方面重点扶持的“全国30处大遗址保护专项”之一。目前,陈炉北头明代琉璃建材作坊、炉窑遗址保护厅已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准,今年将动工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