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文昌籍清末官员韩锦云后裔 亮出两个祖传瓷茶碗
最近,文昌籍著名清二品爱国官员韩锦云的后裔,首次向外界公开韩家流传下来的一对传家宝——两个清代瓷茶碗。由于历史原因,韩锦云后裔始终不敢将其对外公布。由于年代久远,谁也说不清两个瓷碗的准确来历。说法最多的是,两个瓷茶碗是祖上韩锦云所流传下来的。清爱国官员韩锦云果真为后人留下两个瓷茶碗?3月27日,记者就此前往文昌市锦山镇探个究竟。记者 陈标志/文 李志良/图
“祖母传给我两个瓷茶碗”
吴先生称其祖母是清代官员韩锦云的曾孙女,祖母生前传给他两个清代瓷茶碗
近日,文昌市锦山镇的吴先生致电本报,称其是文昌籍清二品爱国官员韩锦云的后裔,他手中持有疑是韩锦云传下来的两个清代瓷茶碗。
3月27日上午,为了让记者见证两个清瓷茶碗,在文昌市锦山镇经营电器生意的吴先生,事先从某银行私人保险柜里提前取出了两个传家宝。因为怕有个意外,吴先生在几年前就秘密将该对清瓷茶碗寄存在海口某银行的保险柜里。
按照韩氏家谱记载,吴先生确是清朝爱国官员韩锦云的后裔。他向记者讲述了该传家宝的来历。
吴先生的祖母韩淑玉是韩锦云的曾孙女,也是韩氏家族“9朵金花”中的老二。10多岁时,韩淑玉从锦山亚园村嫁到铺前中台村一户姓吴的人家。随韩淑玉到吴家的还有两件并不起眼但非常特殊的嫁妆——两个清瓷小茶碗。这两个小茶碗来到吴家后,并没有当成喝茶的器具,而是当成娘家馈赠的传家宝进行收藏。韩淑玉也一直将其收藏在一个小箱子里,鲜为人知。
后来,韩淑玉怕别人偷走或是毁掉,便将陪嫁过来的两个清代瓷茶碗涂上一层厚厚的油渍,分别藏在两个干椰子壳内。韩淑玉于上世纪90年代去世,享年80余岁。在此前,韩淑玉将唯一受过中学教育的孙子吴先生叫到床前,用手指着墙角的垃圾堆。吴先生顺着祖母所指的地方,翻出了两个椰子壳,并取出了两个脏兮兮的瓷茶碗。韩淑玉对吴先生说:“这是你外祖上传下来的,要好好保存,记住千万不要擦去油污。”
祖母去世后,吴先生一直珍藏着两个清瓷小茶碗。后来,他擦去小茶碗上的油污,发现小茶碗上密密麻麻印着字,尽管年代久远,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见。考虑到是祖上留下的传家宝,吴先生便将其寄存在海口某银行的保险柜里,关于两个茶碗的事情鲜有人知。
两个瓷茶碗做工精致
茶碗口直径5厘米左右,高约4厘米,外面题有苏轼的一首著名古诗词《赤壁赋》
给记者介绍了小茶碗的来历后,吴先生打开自家的保险箱,小心翼翼地从中取出了裹了数层的物品来。揭开包裹,两个白色的瓷茶碗呈现在记者的眼前。吴先生告诉记者,这一对小茶碗是他刚从银行里取出来的,看完后他还要放回银行保存。
两个瓷茶碗看起来年代久远,其中一个茶碗的外壁还出现了一道纹裂。不过,整体看起来保存完好。两个瓷茶碗口直径在5厘米左右,高约4厘米,形状类似当今餐桌上用的小碗,但其壁薄,做工较为精致。在茶碗外壁釉质层上书写有苏轼的一首著名古诗词《赤壁赋》。
吴先生说,这对瓷茶碗是清朝时期的物件,之前,他有一位爱好收藏的朋友想高价买下他的这对小茶碗,但被他婉言拒绝。拒绝的理由是,该对茶碗是他祖上流传下来的,再高的价格他也不会卖的。由于只是从祖母那里断断续续获悉关于这对清瓷碗的由来,至于之前的真正主人是谁?是不是韩锦云所传?吴先生表示,至今还无从知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该对瓷茶碗是作为陪嫁品,从他祖母韩氏家族带来的。吴先生声称自己也不太懂历史,而且韩氏家族的有关史料中也找不到关于茶碗的半点记载,如今他想首次公开该茶碗的来历,希望记者能帮忙请人鉴定一下,看是否具有收藏和历史研究价值。
茶碗底部印有“光绪年制”
收藏爱好者:瓷茶具应该是光绪年间早期的烧制品,从质地看,属于民窑制造
记者仔细查看了该对瓷茶碗,发现该对茶碗底部印有“光绪年制”字样。那么,该对茶碗究竟是不是韩锦云所传呢?记者在随后的年代推算中得出了答案。
记者翻阅了《文昌县志》,在该县志的第893页上记载,韩锦云生于公元1806年,终于公元1874年,也就是在清嘉庆年间至清同治年间。而该县志记载韩锦云去世的第二年,也正好是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由此表明,该瓷器由韩锦云所传的说法,基本可以排除。但是不是韩锦云之子所传,目前还有待确定。
与记者一同前往的古董收藏爱好者李先生仔细看了该对瓷茶碗,认为这对瓷茶碗应该是光绪年间早期的烧制品。李先生表示,他之前也见过类似的茶具,从质地看,吴先生持有的这对清瓷茶碗应该不属于官窑烧制品,而属于民窑制造。“对研究韩氏家族的发展史及清朝民间陶瓷烧制工艺来说,有较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而对于作为韩锦云的后裔吴先生来说,意义就更加非同一般了。”李先生表示,具体情况还有待权威部门鉴定。
“我要将这两个茶碗世代传承”
韩锦云的后裔大多数居住在国外,国内的后人除了居住在亚园村外,其他的散居在海南其他一些地方
听到收藏爱好者李先生的评析后,吴先生并没有表现出半点遗憾,他对记者说:“不管怎么样,我都要将其作为传家宝,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但是,由两个粗瓷茶碗,可以见证韩氏家世清廉。韩锦云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韩祝山,小儿子韩海山。韩锦云出身贫寒,上无片瓦“蔽风雨,剪茅代瓦,培树为篱”,但年幼好学,29岁中举,35岁登进士,才华横溢,官级清二品,身兼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但其云南寿终时,运回文昌的灵柩遗物仅有书画诗词、文献,以及皇帝的圣旨,宫廷大臣所赠的寿幛、字裱等。唯一传说最名贵的是皇帝所赐的一个“美人杯”,据说该杯子一共两个,系外蕃贡品,传说倒茶水后,可见杯中美人身影。因为此,全国各地收藏爱好者蜂拥到文昌寻找,但至今不知其去向。
韩锦云在位时,只给在老家的两个儿子盖了两幢十分普通的瓦房,但在“文革”时期毁于一旦,如今只剩下了一些残墙瓦砾。3月27日下午,记者在锦山镇亚园村村西头的灌木丛中,找到了已经杂草丛生的韩锦云墓,石碑遭破坏散落在坟墓的周围。而其后人对韩锦云的身世及爱国的丰功伟绩,知之甚少。
如今,韩氏家族后裔大多在国外生活,国内的后人除了居住在亚园村外,其他散居在海南各地。
相关链接
韩锦云其人
韩锦云(1806-1874),原名日升,字紫东,生于清嘉庆11年,文昌锦山镇亚园村人。清爱国官员,为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和根本利益,与实行严禁鸦片的林则徐站在一边,积极主张抵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连续写了《奏为英夷滋扰督臣玩延贻误疏》、《奏为广东英夷滋扰情形疏》、《奏为逆夷串入省城,须分路夹攻,以图收复疏》和《围攻英夷檄》等奏折。
韩锦云以科举致仕,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共35个春秋,任期与“茶盐”打交道,但一生清政廉洁,疾恶如仇,未给后人留下值钱遗产。官至二品,成了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韩锦云主张铁腕治贪,多次上奏两广总督叶名琛受贿肥私,丧权辱国。被当时人们誉为“海忠介(海瑞)后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