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陶瓷收藏:解读中国陶瓷“作伪版图” 神垕镇作伪水平最高

时间:2022-03-12 14:45:38 来源:国际在线

解读中国陶瓷“作伪版图” 神垕镇作伪水平最高

解读中国陶瓷“作伪版图” 神垕镇作伪水平最高

景德镇遍地“元青花”

收藏热和作伪热是一对孪生兄弟。历史上伴随着收藏热也掀起了仿造热潮,宋代仿商周青铜器,民国仿明清官窑,但最凶猛的仿造潮就在当下,巨量赝品从全国各地的作坊流入大大小小的古玩市场。

有人说,文物造假在全国如今已形成一个“作伪版图”,如河南主攻陶瓷、三彩,沪浙一带擅长书画作伪。就拿普及面最广的陶瓷收藏来说,如果摸不清国内陶瓷作伪的基本版图,必定是上当没商量。

福建:高仿建窑的基地

老陈在古玩圈摸爬滚打多年,十分关注作伪技术的发展。在京城一次小范围的收藏聚会上,一向出言谨慎的老陈抓着资深藏家老李的手,诚恳地说:“你老兄买的这批建窑盏都是赝品啊!”敲开盏,果然是新瓷接老底,这批让老李损失惨重的高仿建窑来自福建。

建窑以黑色釉居多,更以奇特的窑变效果闻名于世。上世纪70年代末期,福建的科研机构开始对建窑瓷器进行研究和仿制。后来,建窑所在地——偏僻的闽北小城建阳刮起了一股制建盏的风潮。

“早期的建窑仿品很容易鉴别,因为建盏底足的时代特征很难模仿,宋代的胎土颗粒适中,窑工切削痕迹娴熟流畅,新仿品胎土要么过于细腻,要么过于粗松,人为添加的粗颗粒杂质很明显,切削痕迹拘谨呆板。有时不用看实物,仅凭照片就可分辨。”老陈说。但最近几年,建窑的仿制技术有了很大进步,最容易让行家打眼的就是新瓷接老底。


《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曾在建阳的一个小作坊内看到,工人正用最原始的手工拉坯方式仿制建盏。1000多年前的宋代工匠就是用同样的方法制作出享誉世界的“天目瓷”。作坊角落里散乱地堆放着宋代建盏的底足瓷片。作坊主老张告诉记者:“接底有两种方法,冷接和热接,冷接就是先烧好仿制品,然后沿着釉痕切割,同时将合适的宋代底足切割得严丝合缝,用胶粘牢。热接则是在老的底足上直接安上新的胎土,上釉入窑烧成”。

老张制作的新仿建盏并没有做旧,而且以工艺品的价格出售。但老张承认,这些盏在转过几手后,往往被当作宋代真品,在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里售卖。“我不骗人,只是靠手艺吃饭,但别人要骗人我也管不了。”老张说。

解读中国陶瓷“作伪版图” 神垕镇作伪水平最高

杀伤力颇强的仿钧窑

河南:一地钧窑代卖药水

北京潘家园的地摊上,成堆的钧窑随处可见。在河南禹县钧台,这样的场景更多。钧窑很早就有人仿制,清代、民国都有尝试,但真正大规模的仿造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河南禹州市西南30公里的神垕镇被称为“钧瓷之乡”,也是国内钧窑作伪水平最高的地方。小镇钧窑作坊随处可见,玻璃架子上下密密麻麻地堆放着各种形制的瓷器。有的小店左边摆着钧瓷仿品,右边就摆着高锰酸钾药水,那是褪掉新仿瓷器浮光的常用武器。

小白的小作坊就开在神垕镇。他仿制的钧瓷几乎可以乱真,除了钧窑,还仿制汝窑,磁州窑等,销路很好。

藏家老李对钧窑也很感兴趣,几次有购买的冲动,参观了小白的作坊后他决定放弃这个愿望。“我年纪大了,眼睛和记忆力都在衰退,现在仿制技术不断提高,越来越真假难辨,为免上当我只能不买。”

仿品的大量出现极大地打击了藏家的收藏信心。老陈手上有件完整的元代钧窑碗,想以5万元的价格出售,但死活找不到买家。他叹息说:“以前都说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片,现在钧窑卖不上价,都是被赝品害的。”

景德镇:元青花仿品超市

2.4亿元成交的元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图》,刺激了景德镇人对元青花仿制的热情。这些年,景德镇仿古瓷一条街樊家井成了一个巨大的元青花仿制品“超市”。店铺里摆放不下,街边成堆码放着器型硕大的各类仿元代瓷器。

一些小作仿为了节约成本,厂店一家,就在店内狭小的空间里当着顾客的面修坯、上色,毫无顾忌。街边随处可见的是所谓的低仿“一眼假”,真正的高仿品有着隐秘的销售渠道,很少在店内展示。


走进小陈的工作室,满室的绿色植物和轻柔的音乐让人心里充满宁静。小陈精心绘制着龙纹,他身边那一堆元青花真品瓷片,都是他花大价钱买来的“学习资料”。从胎土、釉料到每个花纹的画法,小陈都烂熟于心。对他来说,仿制元青花不仅是养家糊口的手艺,也是一门艺术。

除了元青花,景德镇还仿制明清官窑,这条街已成为中国历代名瓷仿品的集散地。

近来,由于藏家对这类仿品警惕性很高,景德镇仿制的品种有日渐扩大的趋势。在樊家井街边的一个小店,《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发现了一堆仿制的喜字罐。清中期的喜字罐存世量大,价格便宜,以前基本没人仿制,现在居然也出现了仿品,由此可见仿制品的竞争有多激烈、普通工匠的利润有多微薄。
陈炉镇:仿烧者出身世家

耀州青瓷是北方重要窑口,中心窑场就在陕西省铜川市陈炉镇。镇子里到处都是废弃的匣钵垒成的院墙,依着山,是一层层的住户夹杂着烧窑的窑房。


前几年,市场上出现了一批精美的宋代耀州瓷,在收藏圈掀起了一股收藏劲风。一天,老陈家来了一位客人,拿着一叠耀州窑的照片向老陈推销。从照片上看,都是精美的宋代瓷器,价格却很便宜。久经沙场的老陈暗自生疑,送走客人后,他悄悄向圈内人打听耀州窑的情况。行家说,目前耀州窑仿品两极分化严重,低仿一眼可辨,高仿几可乱真。

这批高仿来自铜川陈炉镇的个体作坊。仿烧者几乎都从事过陶瓷生产,其中有不少人出身于匠人世家。一些人曾参与过各复制工厂复仿耀瓷的试验与生产。他们用的胎土釉料都取自当地,基本和宋代的用料没有区别,仅在细节上有少许破绽,譬如刻花稍显僵硬,底足略显做作,尽管如此,足以迷惑一般的收藏老手。

一位热爱耀州瓷的藏家说,现在的社会太厚古薄今,这些高仿瓷,工艺精美,制作讲究,为何不尝试做些更有价值的原创工艺品呢?但市场喜好决定了产品方向,或许这也是仿制者们的困惑。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