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国书画历史 传承中华艺术瑰宝的独特魅力
青花瓷PK白瓷,“双雄会”奈何成“独角戏”
翻开历史教科书,言及瓷器,景德镇是执牛耳者。而景德镇之外,论瓷器的精美,当数福建的德化瓷了。
在国际商贸城一期B区,各色瓷器品类杂陈,琳琅满目。“景德镇青花瓷的名气更大,但单单从市场走向来说,还是德化白瓷明显占了上风。”青花瓷和白瓷,两派当家小生之争,本应是犬牙交错、势均力敌的,而指数采集样本分明揭示,“双雄会”却成了“独角戏”,着实有些错愕。
官窑与民窑的基因传承
自唐宋已降,景德镇瓷器声名鹊起,元代后,更是如日中天,成为铁打不动的官窑所在。官窑的传统,延续到国营的瓷器厂,一直存留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德化瓷和景德镇发展轨迹恰恰相反。作为民窑的代表,德化瓷更多的是从民间手工作坊开始,出生那刻,它就必须自我考虑市场和销量。“其实,德化瓷业差不多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而且非常注重自产自销,早在宋代和元代,它就进入国际瓷坛,有了很好的口碑。”在中国瓷都·德化南方精品一店执行经理薛米可眼中,民窑的生命力,更多的是基于草根的顽强和韧性。
事实也是如此,在国际商贸城的瓷器品类区,德化瓷占据着市场的主动。
而作为官窑的所在,景德镇瓷器有爹妈护着,是不愁吃穿的,惟一的任务便是把陶瓷烧好。典籍中得知,景德镇的御瓷,烧制100个,仅取其中4个,这种完全不计成本、优中选优的信念曾经是为品质的最佳注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疑是天然的优胜者。
体制的转轨,景德镇的官窑,变成了民窑。失去了爹妈的眷顾,景德镇俨然是一个眉头紧锁、孤寂愁嫁的女子。与此同时,德化却是另一番光景,本就是民窑,本就是自谋出路,尺度的放宽,给了它更多的机遇。
景德镇之殇,同质、低价、无序竞争
在国际商贸城一期B区四楼,中国瓷都·德化南方精品一店占据了六个商位,是整个陶瓷品类中面积最大、人流最集中,也是最显眼的一个。景德镇的青花瓷商位,就在它的隔壁,盘在一个拐角,一位四十岁上下的阿姨,正认真地擦拭着青花瓷瓶。
青花瓷不如白瓷,是这位阿姨无论如何都不同意的。她,来自江西景德镇的陶瓷世家,自幼即接触各式陶器。“我不评价别人瓷器,在中国历史上,景德镇就是景德镇,青花瓷就是青花瓷,瓷都就是瓷都,不是谁都能轻易取代的。”
她不太言语,但每说一句,都是捍卫着景德镇瓷器的尊严和荣耀。从她那,也可以读出无奈,不是每个景德镇人都如同她一般,以景德镇瓷为毕生的事业。换言之,景德镇的神有些散了,国营瓷厂改制并不成功,倒的多、立的少,遍布景德镇是各种小作坊,他们缺乏对质量的追求,对信誉的追求。
恶性竞争的后果,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劣币驱逐良币。“在市场里,也有几家店卖景德镇瓷器,我曾经去过,那些并不能代表景德镇的水准,而作为消费者,很难具备专业的陶瓷知识,低价、无序竞争毁掉的不是某个人,而是景德镇这块招牌。”
景德镇是一个地名,不是一个品牌,而正是对品牌控制的乏力,令景德镇无法逃脱品牌价值不断下跌的份儿。这是一道亟待开解的题。
酒香巷短,品牌营销的魅力
景德镇底蕴悠长,德化瓷亦不逞多让。
“酒香才怕巷子深,好的东西,更需要包装,瓷是中国的千年传统,如何把传统的东西包装得有现代感,德化瓷在这方面是走在竞争对手前面的。”薛米可认为,越是历史悠久,越需要给它注入时代的气息。
德化白瓷,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鹅绒白”等美称。“历史上,德化瓷都是以‘中国白’而出名,但再经典的东西,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审美疲劳,于是,德化近年来推出了红釉瓷,颜色鲜艳,很受欢迎。”
德化的包装策略,有基于产品本身的打磨,也有基于品牌营销的综合考量。
“在品牌营销上,德化县政府是动了大脑筋的,我们在义乌所设立的点,都是经过德化县政府的授权,统一规划、统一宣传、统一装修、统一授牌,店里陈列的名家作品,全部有官方鉴定,绝无假冒伪劣产品。”
为了杜绝无序竞争,德化县政府在某个区域内只有一家异地授牌点。“在整个浙江省范围内,义乌就是一整个营销的中心点,没有第二家,这样就从源头上消除了掐架,保持了整个价格体系的稳定。”
也正是价格体系的稳定,维系提升了德化瓷的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