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鉴藏赏析:紫砂行业硬伤多

时间:2022-05-27 16:45:13 来源:广州日报

紫砂行业硬伤多

宜兴紫砂,始于宋,成于明,盛于清,而繁荣于当代。可以说,国运昌盛是紫砂艺术兴旺的保障。然而,就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却蕴藏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媒体曾报道的劣质紫砂材料及代工的市场明星等。日前,由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立项的《中国民间艺术市场及其案例研究:中国紫砂艺术研究》课题结题。于是,本报“博雅”栏目联手该课题组客观、全面地剖析中国紫砂行业现存的“硬伤”,以期为中国工艺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专题文/图 吴聿立

专题图片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陶瓷专会秘书长李斌作品

紫砂从业人员

总体素质偏低

在紫砂器受世人热捧的今天,有个重要问题不容忽视,就是民间紫砂艺术从业者总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当下的民间艺术从业人员多为缺乏文化素养的年轻学徒,从事批量的商品生产,没有创作能力,技艺也得不到全面地发展。

据粗略统计,目前直接从事紫砂陶生产与销售的从业人员已经超过2万人,他们大致分为两类群体: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艺人。在宜兴的紫砂陶生产从业人员中,有1609余人拥有工艺美术系列专业技术职称,其中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40人,高级工艺美术师44人,工艺美术师160人,助理工艺美术师584人,工艺美术员679人。此外,40余位副高以上职称人员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等荣誉称号。这些人是引领宜兴紫砂陶发展方向、体现宜兴紫砂陶艺术水平的主体力量。此外,还有各地的艺术院校、专业画家、文人等经常性地参与紫砂陶的设计与制作;一般的从业人员。众所周知,紫砂陶一般可分作雅器、细器和粗器三大类。其中的雅器加工精致、工艺精湛,含有较多的艺术创作成分,多为前述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紫砂高手和名家的作品,除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外,还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但产量较少;细器为紫砂陶中较精细的一类产品,造型优美,变化丰富,具有一定工艺水平;粗器为一般日用品,以实用为主,几乎没有艺术价值。细器与粗器生产量很大,从业人员也占多数,其主要成员除了原紫砂工艺一厂、二厂、三厂等改制后自谋出路的从业人员外,还有各周边乡村的农民、从学校毕业后的返乡学子及外来打工者。

批量重复生产 品牌意识不强

艺术趋同性严重、品牌意识不强是当今紫砂行业中存在的另一“硬伤”。很多紫砂艺术品成了流水线上大批量生产的产品,造成了工艺上的缺失和艺术上的缺憾。

“文革”前,宜兴紫砂陶生产企业仅紫砂工艺厂一家。20世纪80年代开始,紫砂二厂、三厂、四厂、五厂及江南紫砂工艺陶瓷厂、昌海手工艺仿古陶瓷厂、太湖陶瓷工艺厂等一批乡镇企业相继出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一批陶瓷企业的改制或重组、一大批家庭作坊的出现,紫砂陶生产的格局出现了较大变化,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大致呈现以下特点:国有企业都已改制成股份制企业,其性质及从属关系都有了改变,企业自主权加强了,经营较为灵活;小企业居多,以家庭作坊和个人工作室为主体力量,规模小,较为分散,难以管理;企业的研究投入很少,产品缺乏自主权和竞争力;从业人员人数众多,层次杂,文化素质、专业技艺、审美水平参差不齐,大多以复制为主,有创作能力的技艺人员较少;产品门类多,市场需求势头远远大于其他陶瓷类型。在城市化和近、现代化的强大冲击下,认为物质和技术可以缔造一切的理论和实践的倾向,传承与创新规范化的取向使紫砂艺术家的艺术表现和审美趣味出现了较大的趋同性,误以为紫砂艺术创作的模式不过是一种常规的、简化了的经验系统的概括,于是导致了很多紫砂艺术品成了流水线上千篇一律大批量复制与生产的商品,远离了紫砂艺术的审美趣味。

评判标准缺失

市场秩序混乱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然而,在如今的紫砂艺术品市场中,市场秩序混乱,评判标准缺失,创造意识差,代工现象严重……由于标准缺失严重,从而催生了各式各样的奇形怪象的产生,严重地制约了紫砂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学术评价标准缺失

紫砂艺术品艺术价值产生的关键就是看作品是否具有丰富的学术含量、正确的学术取向及能够不断上升的学术潜力。就当下的紫砂艺术品来说,虽然学术探索类作品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更受市场欢迎,但相应的教育理念也助长了偏离传统文化精神的倾向,致使一部分紫砂艺术品的学术含量和内涵在下降,使得我们很难再看到类似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的勤于探索并且卓有成果的一批紫砂艺术家的作品。如果艺术家不做学问、不提升学识,紫砂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就无法达到应有的高度。当然,学问与学识不只是在书本中,有时更多的是在自然与生活里,关键是要艺术家去发现、认识和体悟。

真假评价标准缺失

赝品、劣作的泛滥使紫砂艺术品市场真假混淆,鱼目混珠,真亦假,假亦真,好坏、真假莫辨。对于真假作品的鉴定、评价,始终没有一个正规的立法和系统的标准。很多赝品(如代工、假冒等)瞒天过海,大摇大摆地在市场上横行。但是,有些真正的紫砂艺术品却被埋没,乏人问津。真假评价标准的缺失严重扰乱视听,令藏家叫苦不迭。

价值评价标准缺失

市场价值评价标准缺失主要指紫砂艺术品的核心价值缺失。紫砂艺术品的核心价值即是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紫砂艺术品特有的符合民族审美传统的美。艺术家追求作品审美的过程,也是追求其艺术价值的过程,而紫砂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作品的审美价值上。紫砂艺术品的核心价值也是文化价值的最终体现。然而现在,人们常将紫砂艺术品的市场价格等同于紫砂艺术品的市场价值,甚至是艺术价值,从根本忽略了紫砂艺术品的核心价值。

运作批评标准缺失

眼下,关于紫砂艺术品市场的批评的数量为数不少,但大多是一些议论,很少有符合批评标准的有水准与力度的评论。大部分批评没有相应的批评精神、观点与立场,没有明确的见地、精辟的分析。受委托方利益的诱惑,批评家自身缺乏评判的勇气,不愿意客观地从学术角度出发,评价作品与比较作品,也不愿以评论家特有的研究视角与批判精神权衡自己当下的判断。这种市场批评的标准模糊不清,导致紫砂艺术品好与坏的界限不明。

运作资金短缺 融资困难重重

紫砂艺术品市场的规模扩展面临着环境、政策及资本投入等问题,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要解决资本的进入问题。前两年,紫砂艺术品市场过度炒作,酿成了大量泡沫,致使如今的市场供给量过度,需求难以承接。而且,伪品泛滥,炒作现象严重,不少收藏家、投资人上当受骗后便信心不足。从政策层面来看,地方政府目前一直没有系统的有关紫砂艺术品投资的相关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出台,包括完善的经纪人法、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艺术文化法律政策;没有在整合、规范市场以及引导、管理紫砂艺术品市场上下大力气;在通货膨胀严重、房市受宠、紫砂艺术品市场遭冷落的情势下,也没有出台很好的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如确立正确的紫砂艺术产业观,协调好紫砂艺术产业和社会事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等。

毫无疑义,在政策与环境的制约中,资本准入成为紫砂艺术品市场的核心瓶颈。针对紫砂艺术品市场的资本准入来说,紫砂艺术品市场尚处于初级发展规模,目前的投资、收藏活动是以个人为主,未有大机构、大藏家全面进入;买家是以中国人为主,未有太多欧美资金注入。在个人收藏、投资者中,追求短期效应的人又占多数;少数金融机构、银行及外资涉猎艺术领域也主要是为了利用艺术品装饰工作环境。而且,受观念的局限,不少人认为资本的进入带有过度商业化倾向,会使紫砂艺术品市场受其左右。因此,以运营性为目的的资本全方位介入紫砂艺术品市场很少或几乎没有。但是,在紫砂艺术品市场逐渐成为当地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资本的进入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须,因为资本的力量就是杠杆,会不停地制造市场的神话,促使紫砂艺术品市场不断做大、做强。

当然,紫砂艺术还存在规模小、影响力弱和产业力度有待强化等问题,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

如何收藏紫砂器?

在市场不太成熟、收藏者热衷于追风的今天,制作者的技术职称、社会认可度固然是评定一件紫砂产品市场价格高低的重要标准。但是,从长远着眼,我认为紫砂陶的制作工艺及造型等自身特点才是最为合理的价格决定因素,就像“料好工精”的和田玉才具有传世的价值一样,而其自身特点又可以用“泥、形、工、款、功”五字来概括。所以,衡量一件紫砂陶产品是否值得收藏也要从这五点入手:

一看“泥”,即首先要看紫砂产品泥质的好坏。紫砂泥有紫泥、绿泥及红泥之分,也有老泥和新泥之说。由于这些泥种从色泽到结构都不尽相同,所以带给人的功能效用及感觉也就不尽相同,但以紫泥中的天青泥为最好;

二看“形”。众所周知,紫砂壶之形是存世的各种器皿中最丰富的,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誉。那么,如何评价这些造型的艺术水准高低呢?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在保证紫砂壶作品气格高雅的前提下,一般有古拙、清秀和大度之分,就看您喜欢哪种风格了;

三看“工”,即紫砂产品的做工是否十分严谨。我们知道,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成型过程中,点、线、面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都必须交代清楚,就是活儿要做到家——面或毛或光,线或直或曲,点或方或圆,而不能有半点含糊;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谨等,都有一套严格的工艺要求;

四看“款”,即看紫砂产品上的款识。好壶配好字犹如锦上添花。人们可以根据款识了解制作者和题词镌铭者的身份,由此既可欣赏书法篆刻,又可鉴别壶的优劣;

五看“功”。这是指紫砂陶的使用功能,即强调不能因讲究造型美而忽视了功能美。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