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艺术赏析:漫谈不染他俗的徽派雕刻

时间:2022-07-10 20:45:27 来源: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漫谈不染他俗的徽派雕刻

《栖霞仙馆》竹雕笔筒

《松鹤鹿竹》竹雕笔筒


康熙至乾隆年间,由于皇帝非常重视雅玩欣赏瓷器和玉器,特别是对瓷业制度进行改革,废除了“匠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当时的生产力,也给其他艺术类别起到了积极和创造性的风尚,加上徽州特定的地理位置:“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使徽州木雕艺术在形式上不受约束,敢于创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就连当时称之为禁书的《红楼梦》《西厢记》,甚至连“张生偷情、逛青楼”这样的画面内容也雕刻在徽州的民居上。

这种广泛的内容最多体现在门窗的条环板上,俗称“小腰板”,即便小户人家也有四门八窗十几扇甚至二十几扇,有的三进大户多达100多扇门窗。而每扇小腰板上都有一个故事,

有歌颂国泰民安的太平景象、三羊开泰、万象更新,有庆祝喜庆的喜鹊登梅、年年有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有祝愿的吉祥如意、连中三元、独占鳌头、一路连科,有表达爱情婚姻的龙凤呈祥、和合如意、鸳鸯戏水、连生贵子、麒麟送福,还有许多戏曲小说和文人雅士的题材,如高仕出游、携亲访友、竹林七贤、三国故事、梁祝戏曲、地方小戏、二十四孝、忠孝节义,有天上的八仙、地上的村夫,有才子必配佳人、有文武会有百官、鱼樵耕读、博古杂宝精雕细琢,花草里的昆虫、鱼、鸟呼之欲出……总之,无所不涉,无所不雕,使徽州民居中的雕饰充满了神奇丰富玄妙之处。也正是这些无拘无束的艺人脱俗潇洒,使图案纹饰更体现时代的特征,其绘画风格和刀法更流畅、更贴进自然纯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民间艺人能把自己喜怒哀乐雕刻在门窗上,甚至随心所欲地任意加减故事的内容。把两个故事雕刻在一个画面上,这可让那些宫廷的雕刻师们羡慕不已。

在徽州木雕中,各种丰富多彩的作品经常出现。我还看见过一块床板上雕刻几个裸体女人在河边洗澡;小河水之清澈,那些女人的身段之优美,像是吸吮了西洋画风格,要知道雕刻这样的题材在当时应被看成伤风败俗,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徽州民间艺术,正是靠着文化底蕴之深和老百姓的亲和力而遗留下来,得到了艺术界和玩家的认可。

当然,就徽州木雕而言,其用料选材极其随意,即便是上等的工艺,也不苛求材质,它主要讲究艺术性和情趣性。如椿树、银杏、柏树、樟树、杨树、松树,甚至故意利用其材质粗犷的纹理来雕刻一些题材。一些小腰板,因木质各有不同,给人观赏的效果也不一样。恰恰是这些不拘一格的选料,才出现了不少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特别是老土漆渐渐地受空气氧化,与其在建筑中的位置和受阳光雨水浸润的程度,犹如瓷器中的火温和窑变,都会出现难以想象的包浆皮壳;又像画家在宣纸上作画和在纸绢上作画一样,大大丰富了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这些民间艺人和这些朝夕相处的作品也容易产生亲和力,就这一点来讲,徽州的民间艺人们做了前所未有的探索和功德无量的好事,真正达到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如果说国画是国人用笔墨在宣纸上表现的艺术,油画是西方人用矿物质颜料在布上堆起的艺术,那么,徽州木雕就是民间艺人,用刀在木板上一层层剔拨出来的艺术,其刀下具有清、坚、冷、洁、高、筒、劲逸之特征,无不具有黄山特有的神韵和灵气。

徽州木雕和其他流派相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那就是上深下浅,无论是硕大的梁枋雕刻,还是门窗上的小腰板、窗心格,都采用上半部深刻,下半部浅刻,逐渐呈弧形淡出下方与外框衔接,这样层次既丰富,主画面又都低于外框,便于包装、存放、捆绑和运输不易磨损主画面,这可能是民间艺人在长期劳动中总结的经验,可供其他流派借鉴。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