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大家好,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比较」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墨华不冷
(本文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
唐代旅游达人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
这首七绝的作者,是唐代素有“诗仙”之称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公元759年,李白58岁,因永王案,流放夜郎,途经四川,至白帝城,突闻获赦,欣喜若狂,泛舟乘流。诗人用夸张手法,绘声绘色地描摹了快舟、快景、快意,表达了历尽艰辛后骤然欢快的心情。中国诗学研究专家胡晓明先生在《万川之月》中认为:“这或许是中国文学中写山水写得最具流动感的一篇作品。”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能将山水,写得最有雄奇的飞动美,非李白莫属。有些人知道李白是诗人,但不知他还是唐代旅游达人、知名旅游博主。李白在《庐山谣》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这位集写诗、喝酒、舞剑、旅游等爱好于一身的旅游博主,个性签名应是:我有诗与酒,你陪我仗剑远游吗?
李白的诗作多在醉时写
一、唐代旅游博主的漫游生涯与高光日子李白,701-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是陇西成纪(在今甘肃),出生地至今仍迷雾重重,学界大致锁定:四川绵阳江油,陇西成纪,吉尔吉斯斯坦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
李白出生于商人之家,在蜀地长大,自小便是“ 驴友”一枚,游遍巴山蜀水。他25岁时,辞亲出蜀,仗剑远游,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天宝元年(742年),长年漂泊穷困的李白,终于得到玉真公主与贺知章的举荐,在长安供奉翰林,当唐玄宗的御用文人,开启一生中最高光的日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狂句,便源于此。奈何他天性桀骜不驯,不喜繁文缛节,不向权贵低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懂职场规矩。官场的腐败,同僚的嫉恨,升迁的无望,皇帝的渐疏,令李白发出“我本疏散人,屡贻褊促诮”的感慨,这与当今许多上班族的苦恼如出一辙。天宝三年(744年),唐玄宗顺水推舟,准允李白的请辞,赐金放还。李白变相被撵走,从此开始新一轮漫游生活。他与杜甫首次相遇,一见如故,诗酒清狂,结下深谊。
赐金放还后的李白,仍心系功名。他像陶渊明一样,一边在山水间书写淡泊洒脱,一边竖着耳朵,聆听是否有朝廷传召的哒哒马蹄声,可不像明代“最牛驴友”徐霞客,一心一意只想云游天下。安史之乱后,李白投身永王李璘的幕府,在永王争位兵败后受牵连,流放途中获赦,然而贫病交织,最终投靠安徽当涂的县令李阳冰,762年仙逝于当地。
纵观李白壮阔坎坷的的一生,发现除了两年左右在长安当官,其他大部分生命历程,皆处在漫游中,过着“在路上”的人生。有人据李白诗文,统计出其漫游,前后共历时27年,游过18个地方(省、自治区、市),206州县,80多座山,60多条江河川溪,20多个湖潭。我查阅由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主编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看到李白一生的足迹图如下:
李白旅行足迹图(来源:唐宋文学编年地图)
在唐代辽阔的版图上,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李白凭双腿,留下密密麻麻的游踪,踏遍半个中国,着实令人叹服。据《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等研究资料显示,在漫游的地域广度与时间长度方面,唐代文人(包括杜甫、孟浩然与王维等)中,无人比得过李白。李白大部分诗歌,写于漫游期间。经查李白的存诗数目,发现有两说:一说是990多首,一说是1000余首。据李阳冰《草堂集序》“当时著述,十丧其九”的说法,估计李白实际写了近万篇作品。其中,李白现存的山水诗,据粗算约有100余首。
事实上,不只是李白,唐代几乎每位诗人,都是“驴友”。特别在盛唐时期(713-766年),漫游之风蔚为壮观,人数多,游程远,时间长,且诗人们还喜欢组团出游。这不像以前谢灵运、谢朓等山水诗人,只偏安于一隅。丰富的漫游经历,令唐代诗人们灵感泉涌,佳作如云,不像当代文坛流行的书斋写作,只需天马行空,就出炉一个个外餐文化产品。
李白为何喜欢漫游?除了山水的精神抚慰功能,除了唐代的文人漫游之风,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寻仙访道。李白从小在崇道之风浓厚的蜀地长大,深受道教思想影响,寻仙访道之念驱使他遍访名山。二是隐居致仕。当时朝廷对隐士礼待,甚至重用。受这社会风气影响,李白不走寻常的科举致仕之路,欲通过隐居,提高知名度,走终南捷径。其《赠裴十四》的“金高南山买君顾”,表明自己隐居终南山的目的,是“买君顾”。这果然奏效,他获玉真公主举荐,才有了后来供奉翰林的生涯。
陈凯歌电影《妖猫传》里的李白
二、飞动美是李白山水诗的重要特色由于之前读过敦煌壁画的书籍,故此回研究李白的山水诗,有一刹那,觉得如在观赏敦煌壁画的飞天。北魏之后的飞天形象,线条飘逸,飘带轻盈,颇具韵律美。为何会将两者联想到一块?细想,因它们内在的飞动感是相同的,因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皆应和着动感的生命律动。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诗概》里,曾用一个“飞”字,概括李白诗的特征。李白山水诗的飞动美,可从以下几方面解读:
其一,飞动糅合雄奇。杨义先生在《李杜诗学》提到,“李白开拓了中国山水诗前所未见的雄奇壮伟的格局”,“李白是大模样、大气魄和大境界”。李白诗歌最鲜明的语言特征是,雄奇壮伟,阳刚豪迈,感情充沛,想象丰富,笔墨夸张,读起来有汪洋浩瀚之感。在李白山水诗中,较少看到王维山水诗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文字——冲淡含蓄、娴静细腻的文字。李白要的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要的是让自己与读者分泌更多的多巴胺。李白与王维个性鲜明的文调,让有些读者像辨认梵高与莫奈的画一样,一眼认出。比如,《望天门山》云:“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此诗展现了天门山险峻壮丽的动感美,其中,诗人以动写静、化静为动,用了动词“中断”与“出”,使本是静物的天门与青山,跃跃欲出。又如,《望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都让我们从中窥见,名山大河在李白眼里,无不雄奇飞动,里面蕴藏的盛唐气象喷薄欲出。
其二,善用飞驰意象。李白山水诗中许多意象,神采飞扬,瑰丽流动,比如鹿、子规、凤凰、长鲸、鸾凤、白鹭等。其中,大鹏是经常出现的意象。从青年时期写的《大鹏赋》,到中年时期写的《上李邕》, 再到临终前写的《临路歌》, 李白均以大鹏自喻,“鹏”志不衰。大鹏搏击长空的无畏形象,外化了李白志向高远、向往自由的精神世界。大鹏速度迅猛,比如《上李邕》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飞速的流动中,展现了诗人的壮志。
其三,喜欢移动取景。李白可不愿只泊舟静观,他要行走,移步换景,他要泛舟,水随山转。比如孟浩然《宿建德江》云“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可见孟浩然是站在江边,静观风景,视角固定。而李白呢,《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渡荆门送别》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等等,都体现李白的视角与身体,像相机镜头一样,移动取景,这令山水风物有了万千动感。
其四,动感画面迭现。李白常描绘多个动态画面,连续使用多个动词,画面切换中产生飞动气势。比如,《渡荆门送别》吟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个画面,由“随”、“尽”、“入”、“流“四个动词串起,在更替中形成视觉冲击力。又如,《独坐敬亭山》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诗有众鸟、孤云、敬亭山三个画面,动静交织,敬亭山成了诗人孤独心情的物化。
其五,擅长虚构写景。李白的想象力是惊人的,他不但要描写眼中的山水,还要虚构山水,写意念中的山水,写神话中的山水,从而使诗歌产生流动的仙气。首先,发挥想象。比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吟道“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这是诗人月夜泛舟时,产生“乘流上天”的幻想。其次,神游仙界。李白终生受道家思想影响,神游成为其山水诗的独到地方。《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其神游山水诗的代表作,通过神游梦境,表达诗人对仙人世界的向往。再次,引用神话。神话传说,是华夏文明童年的梦,也是李白无拘无束的魂。比如,《蜀道难》引用了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子规啼血、六龙回日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蜀道的艰险壮丽,给全诗增添了撼人的神秘魅力。
从中国山水诗发展历程看,南北朝的谢灵运,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成为中国第一个山水诗人,但诗中仍有说理的玄学味道。之后的鲍照和谢朓,说理减少,抒情增加,进一步推动山水诗发展。至盛唐,山水诗进入繁荣时期,孟浩然、王维成为田园山水诗的代表诗人。李白没有被后人归为田园山水派,但他的山水诗,荡气回肠,飘逸流转,别具一格,成为唐代山水诗又一座高峰。王维、孟浩然的山水诗,更偏重宁静之美,特别是王维,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笔下山水,虚静禅意,空纳万物。在飞动的气韵上,王孟诗比不上李白诗。
李白诗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三、李白山水诗飞动美的形成原因从继承关系看,李白依据个人的性格与审美,汲取了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 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传统,所以,我们常在李白的诗歌中,看到旺盛的激情、诡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阔的意境与飘渺的神话。这种语言特色,容易产生飞动美。此外,李白多次在诗中推崇谢灵运、谢朓的诗风。胡晓明先生在《万川之月》指出,谢灵运“山水诗包含了飞动之美的若干基因”。
从时代环境看,盛唐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回荡着自信乐观与英雄主义的主旋律。李白山水诗具有雄奇的飞动美,呈现出盛唐文人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精神图景。而唐代盛极而衰的时代面貌,及由此带来的动荡不安体验,都投影在其山水诗中。李白的山水诗,成了时代荣枯的一个镜像。
从哲学思想看,李白身上体现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功成身退”是他穷尽一生的理想。一方面,他积极入世,胸怀抱负,历尽坎坷;另一方面,他渴望出世,迷恋山林,向往隐逸。儒、道两家思想在他身上的矛盾与统一,造成他大起大落的人生与跌宕曲折的心路,这亦在他飞动的山水诗上有所体现。
从生命意识看,山水飞动的外在形式,是一种渴望精神放达自在的生命状态。所以,李白的山水诗,不仅是诗歌,还是一种生命的哲学。这种卷舒流动的气韵,其实是中国文化千年来的追求。古代陶器与青铜器上的纹饰,皆透露了古人在劳动中,积淀了对飞动美的审美感受。中国的书法、绘画、雕塑、舞蹈与文学等艺术形式,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与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
飞动的气韵是中国文化的审美追求
四、小结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怀念。隔着千年的时光,我们都能感受到,其笔下的山水在飞动,雄奇而浪漫,无人超越。
李白山水诗的飞动美,让我们看到盛唐豪迈奔放的时代血脉,看到诗人腾挪起伏的心灵之旅,看到自古以来追求气韵的中国文化精神,也看到人类向往心灵逍遥宇宙的生命意识。
主要参考资料:
1.杨义:《李杜诗学》,北京出版社2001版
2.胡晓明:《万川之月》,三联书店1996年3月
3.徐欢欢:《盛唐山水诗与文人漫游》,《宁波大学》2011年
(版权声明:维权骑士签约作者,原创文字,欢迎转发;未经授权,不可转载;禁止摘编、洗稿等。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做浪漫的摄客,写文艺的文章,作古典的诗词,细诉美、精神与岁月。一枚阳光开朗的中文系文青,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心。你若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墨华不冷,成为本宫的人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