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正本清源「以时代品质雕琢工匠精神」

时间:2022-11-18 15:17:21 来源:环球网

大家好,正本清源「以时代品质雕琢工匠精神」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人民日报

大型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后,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观众反响。该片历经3年时间摄制,首次以纪录片为载体,以影像编年体的形式全景式讲述中国新疆的发展,是近年来历史文化类国产纪录片中的精品之作、影像工程。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摄制团队立足选题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价值,做到了政论性、史料性和艺术性的有机融合。

作为对中国新疆历史的完整梳理和影像表述,该片首先有着极强的政论性,从政治上统摄和把握全片,观点鲜明、力透纸背。《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分为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文明融合史4个专题,每个专题制作上下两集,8集内容从不同方面阐明了全国各族人民高度认同的一系列重要观点: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了多民族大一统的格局;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是新疆稳定繁荣的历史经验;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纪录片是公共教育的重要工具之一,《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以立场、观点的科学性、正确性,驳斥了种种歪曲中国新疆历史的谬论,澄清了长期以来在一些人头脑中存在的错误认识。

政论性文本讲求论据充分、用事实说话,要依托新疆地区悠久的历史发声,让历史告诉未来,必须建立在对相关史料细致的发掘、梳理和展现之上。作为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中所体现的厚重、翔实的史料性尤其值得称道。该片采访了数十位国内外权威的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通过200多件文献资料、考古成果以及实地拍摄的90余个文化遗址和历史建筑,描绘出了新疆地区在中华文明大视野下的历史脉络。据了解,在片中出现的众多文物中,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清乾隆内府舆图》、2019年在新疆尉犁县考古发掘的唐代安西都护府军镇遗物、新疆吐鲁番吐峪沟唐代佛教壁画等均系首次在荧屏上亮相。在纪录片中,学者专家们对这些宝贵史料的展示和诠释形成了有力的证据性剪辑,构成了真实、客观、可信的历史叙述结构。除了中国的学者外,还有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西方知名专家学者在片中受访讲述,这使得全片的思想观点尊重史料、立足事实,且具有国际化、多元化视角,因而避免了说教感,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和跨国界、跨文化的传播力。

纪录片是对事实的创造性处理,是一种以真实性为基础的艺术化表达。如果缺乏艺术性,就会“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高度注重影像的艺术性呈现,格调大气、制作考究、画面精美,使观众能够在审美的愉悦中拓展眼界、增长知识、感悟思想。事实上,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主要涉及过去时态、完成时态,影像资料的缺乏,使得画面呈现存在较大的难度。但《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并未过多采用当下流行的情景再现的方式,而是以一种“杂糅美学”的创新形态来增强艺术表现力。具体而言,该片运用了实地拍摄、写意镜头、情景再现、电脑动画、微缩景观等多种表现方式,以实景呈现为主,集纪实美学、戏剧美学和技术美学为一体,有着很强的视听冲击力。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文物、遗存均为静态,摄制组大量运用了延时摄影浓缩时间造成光影的变幻流动,使静态之物在视觉上也能具有动态性和述说感。这些匠心独运的细节,从艺术层面强化了影像文本所承载的观点和史料的感染力。

该纪录片的播出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各族群间的理解和认同,亦有助于搭建国际对话和交流的桥梁。期望兼具政论性、史料性和艺术性的《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能够广为传播,在对内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外廓清事实、正本清源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唐俊,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高级编辑)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