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于希宁玉兰图
大家好,百集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播出「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第二集观后感」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1921,南湖,小船,会议,这几个词在你心中组成一副怎样的画面?
在画家何红舟和黄发祥的笔下,它是这样的——两艘不起眼的小船停泊在湖面上,画中人或在登船,或热烈讨论,或回首远望,或执手寒暄。在他们背后,山雨欲来,曙光初现。
1月25日,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在央视开播,这幅《启航——中共一大会议》就是第一幅亮相的经典作品。《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美术作品中,遴选出100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再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还邀请了多位党史和美术专家做客演播室,讲述一部部美术作品背后的党史故事。
探寻美术经典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启航——中共一大会议》
1921年7月,13位中国共产党早期代表登上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中共一大最后一天的会议,就在这艘缓慢航行的画舫上开始了。何红舟和黄发祥创作的《启航——中共一大会议》采用写实主义手法,再现了登船起航的这一历史瞬间。
“油画的表现力,一在色彩,二在光影。”中央美院教授、美术评论家殷双喜分析,画作在这幅作品中充分运用了色彩的对比。画中的毛泽东身着蓝色长衫,肩挎布包,在船上眺望,跟身边董必武的黄色长衫形成了鲜明的冷暖对比。而压顶的乌云和远处的曙光,也给人强烈的震撼。
在场景的选择上,究竟是选择上船的场景,还是开完会下船的场景,是两位作者曾纠结的问题。“当时有专家认为,登船时会议还没开完,和‘启航’这一主题不太匹配。”画作作者何红舟介绍,为了更好体现“启航”这一主题的启示、中共一大代表的决心信念,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上船的场景。
《启航——中共一大会议》初版素描稿
事实上,中共一大会议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何红舟和黄发祥曾多次到实地调研,几易其稿,在画作中设计了许多别具匠心的细节。“我将画作的视角降得偏低,让观众处于仰视的状态,画中代表的姿态大多昂首挺胸,这是作为共产党人应有的力量和气势。”此外,何红舟还表示,在中共一大召开的前一天,嘉兴正好有台风过境,因此他们也将乌云压顶的场景还原到画作之中,“这对当时的历史环境是一种隐喻。”
“从这幅油画当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共一大)代表很年轻,13位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岁,某种程度上也展现了早期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中共党史专家邵维正说,这一代共产党员用他们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铸就了中国共产党这样一艘百年巨轮。
一幅作品,一段故事。除了《启航——中共一大会议》这样的平面美术作品,雕塑作品也见证着这一百年的波澜壮阔。
人民英雄纪念碑,每个人都不陌生。雕塑家萧传玖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南昌起义》是纪念碑上的八块浮雕之一,呈现的是在1927年8月1日凌晨,一位年轻的指挥员挥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的场面。“这个瞬间看起来是安静的,但是充满了发展的可能性,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心理预期。”
殷双喜特别指出,雕塑的右边出现了三个老百姓的形象,这突出了人民和军队的关系。老百姓自发主动地为军队运输弹药,体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最根本的特点——“这里没有领袖和英雄人物,全是普通人民。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创造了历史。”
以画为体 以史为魂 延续民族记忆
从浩如烟海的美术作品中挑选出一百件精品,并非易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的创作初衷是什么?为什么要从美术角度来看党史?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薛继军向记者表示,从五四运动,到建党百年,红色题材的文艺经典作品,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用“以画为体,以史为魂”的结构方式,礼赞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人类发展史上奇迹的光辉历程。
节目播出后,有网友写下这样一句留言:“凝视着这幅美术作品,仿佛有一种穿越百年的巨大力量撞击着我的灵魂。”
美术经典从表面看,是艺术家用视觉语言的形式,向观者传递一段历史原境或历史形象;但是其更深刻的意义和价值,是对一个民族历史记忆的唤醒与延续。通过一幅幅杰出的作品,观众能看到一个民族艰苦奋斗的历程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而从这些辉煌的历史记忆中,也能看到美好的未来。
“除了通过经典作品展现党的奋斗历程外,我们节目还聚焦党的十八大以后新时代的主题画作。”薛继军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在决战脱贫攻坚路上,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把身影留在田间地头,把真情献给人民群众。“他们不仅温暖了一方百姓,也感动了很多美术工作者。”一批讴歌扶贫工作者的美术作品相继诞生,以质朴的画面、平视的视角拉近英模人物与人民群众间的距离,使扶贫脱贫事迹更易引发共鸣和共情。
《人民的好县长—高德荣》(局部)
比如,王珂创作的中国画《人民的好县长——高德荣》。其画面与以往表现英模的视觉样式不同,创作者有意避免将主人公置于村民簇拥之中,而是着重描绘主人公的朴实与奉献,意在向观众揭示,高德荣的可敬之处在于扎根西南边陲数十年的平凡坚守。
《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
还有郭健濂、褚朱炯、井士剑合作的油画《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描绘了一位“农民”向大家传授剪枝技术的场景,这位“农民”正是河北农业大学原教授李保国。创作者们希望通过这一画面,传递李保国“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的精神信念。
“拥抱时代、关注现实、扎根人民,是新中国美术的重要创作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美术鲜明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品格。”薛继军表示,通过详细解读这样的作品,能给人们带来鼓舞和力量。
党史与艺术融合的视听空间 让历史更接地气
像《开国大典》《启航——中共一大会议》这样的经典美术作品,早已成为多个艺术鉴赏类节目的“座上宾”。与其他节目相比,《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有何独到之处?
“以多元视角揭秘每一部美术经典作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是《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的一大特色。”薛继军介绍,节目“小故事,正能量、大情怀”,采用虚拟演播室人物访谈为基本形态,结合以故事短片、作品展示、动画示意、历史背景介绍等多种手段和元素。让每种元素发挥各自优势、组合交叉讲述,生动、立体、直观地展示美术经典作品的独运匠心和艺术魅力。
节目将党史元素和美术元素通过虚拟手段在演播室设计上巧妙结合,创新党史与艺术融合的视听空间
独家的历史细节和故事,让《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在观众心中有了不可替代性。比如在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南昌起义》时,邵维正揭秘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基石的来历。这块基石来自青岛崂山,当时设备简陋,要把重达300多吨的花岗岩完整敲凿下来,是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当地被称为“石神”的李石匠发明了巧方法:从地下“打闷炮”,保护地上的花岗岩不受损坏,完成了开采任务。另一个难题是运输。当时铁路运力极限不超百吨,而原石有300多吨重,于是铁路工人敲掉毛边,最后把94吨的完整石材运到了天安门广场。
每集15分钟的形式契合了现代观众利用碎片时间看短视频的习惯。大屏小屏形成矩阵,充分开发每一集的视频资源,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碎片化短视频生产。丰富多彩,长短结合,强化了新媒体传播,使《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在全网的阅读量播放量产生“滚雪球”效应。
从决胜千里的战场画面,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再到日新月异的时代华章,一幅幅美术经典,于无声处诉说着波澜壮阔的百年风华。许多文字描述的人物有了鲜活的面孔,纷纭的历史大事件变得有血肉、有表情、有情境,因而也有了无穷的感召力。
据记者了解,在之后的节目中,《五四运动》《唤起工农千百万》《井冈山会师》《长征》《幸福渠》《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老寨新韵》《美好家园》等各个时代的美术作品将陆续与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