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蒙古族有哪些特点和风土人情「蒙古族风情」

时间:2022-11-22 12:29:21 来源:说今谈古

大家好,蒙古族有哪些特点和风土人情「蒙古族风情」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欢迎来到“说今谈古”的历史人文研究所。

蒙古族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少数民族之一。

因篇幅过长,特意分成了上下两期进行介绍,上期文章主要介绍了蒙古族的主要分布、特别爱好、Sang Zang文化、服饰特色。(链接:独具特色的蒙古族风土人情(上))

其实,蒙古族还有很多新鲜亮眼的特色风情文化,这一期内容更加精彩纷呈,让我们一起来继续探索一下吧!

如果你还知道蒙古族更多的独有特色风俗,也欢迎留言评论,来一起讨论噢。

蒙古族的饮食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蒙古族的饮食,蒙古族的饮食可谓美味可口、多种多样、营养丰富。

受经济生产类型制约。牧区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以粮食﹑蔬菜为辅。奶品有奶豆腐、奶疙瘩﹑奶干﹑奶酪﹑奶油﹑酸奶等。

早晨吃炒米喝奶茶,茶中加上酥油和少许青盐,味道鲜美可口。

中午和晚上多喜吃牛﹑羊肉。

砖茶是牧民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煮好后少加些鲜奶。牧民烧饭﹑煮茶的主要燃料是牛粪,火焰恰到好处。

农村以粮食为主,奶食为辅。现在,经济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改善了许多,除肉食外,各地冬夏都能吃到新鲜蔬菜。


蒙古族的居住

其居住也是与其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圆形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传统的居住工具,具有便于搬运﹑易于拆搭﹑抵抗风寒等特点,适于游牧生活。

一般蒙古包高七﹑八尺,直径丈余,以圆形围壁“哈那”和伞形顶架“窝尼”组成。

周围和顶上覆以厚毡,用毛绳从四面缚起来。包顶中央有天井,用于通风与吸收阳光。

部分牧区及半农半牧区使用土木结构的蒙古包,外形大体与毡包相同。有的在向阳处开着窗子,里面砌火炕,在鄂尔多斯市一带称“独贵”,意为圆形。

在古代也有少数汉式砖房,多为王公府第和活佛、la ma、官员的住宅。

农业区及半农半牧区常见的是二间或三间的平房,搭南北炕或东炕,同汉式房屋相仿。

现在,随着蒙古族游牧习俗向定点放牧或舍饲半舍饲转变,蒙古族人民几乎完全定居在砖瓦房或楼房里。

只有在那些旅游区才能见到传统意义上的蒙古包了。


蒙古族的交通工具

过去,蒙古族在生产﹑生活中的交通方式以骑马为主。

另外还普遍存在古代和现今都在用的: 牛或骆驼牵动的勒勒车。

勒勒车

现在牧区多骑摩托车,或开吉普车放牧。

很多牧民都拥有多台生产和生活用的机动车(与勒勒车结合)。


蒙古族的待客之道

蒙古族是一个非常热情﹑好客﹑直率的民族,茫茫的草原上没有旅店,但每一座蒙古包里的主人都会愉快地招待那些素不相识的客人,他们端出奶茶,斟上奶酒,煮上羊肉,或以歌劝酒,或敬献哈达,热诚招待客人。

全家男女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宛如自家人。告别的时候常送出很远,指示路线,十分亲切。


蒙古族的家庭

蒙古族素有敬老习俗,家庭中辈分最高的男子为家长,掌握较多实权,丈夫主事话语权一般高于妻子。

儿子结婚后分居,另立门户。通常是住在父母的居室附近,共同走“敖特尔”(即放牧)。

财产继承上,一般是在子女结婚时一次性分配一定的家产,从此再没有分配和继承家产的机会。而和父母一同生活并负责照顾父母晚年生活的子女,将是父母所有财产的最终继承者。


蒙古族的节日

蒙古族重要的节日有春节﹑兴畜节和那达慕等。其中,那达慕是蒙古族最为盛大、影响广泛的节日。

“那达慕”系蒙古语“娱乐”或“游戏”的意思,每年7﹑8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

大会召开时,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乘车骑马,云集在碧绿丰美的草原。素日宁静的草原顿时变成欢笑的海洋。

现代那达慕,除了传统的男儿三艺~摔跤﹑赛马、射箭比赛之外,还增添了其他体育竞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篝火晚会、开展经贸活动、以及表彰劳动模范等内容。

那达慕大会上的摔跤比赛是最引人入胜的

脸色黝黑﹑身体魁伟的摔跤手,上身穿着镶有铜钉的黑色摔跤衣“昭德格”,下穿白色跤裤,腰系彩绸做成的围裙,脚蹬蒙古靴或马靴,袒胸露背,有的跤手还在脖子上围着五彩缤纷的饰物“江戈”。

当音乐响起的时候,跤手们跳着雄健的“鹰步”上场,对方的摔跤手也按着民族古老的传统风格,挥舞双臂,犹如雄鹰展翅,开展勇士们的搏斗。


赛马更需要有勇敢顽强的精神

自古以来,蒙古族人对马就有特殊的感情,他们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都以自己拥有一匹快马感到自豪。训练烈马﹑精骑善射是蒙古族牧民的绝技。

赛马比赛时,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满各种鲜艳的彩旗,四面八方聚来的人都汇集在起点和终点。

只要号角一响,骑手便纷纷飞身上马,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

骑手与马一般在驯马的过程中都建立了默契的骑乘关系,只要骑手在很远的地方打个呼哨,俊马就会嘶鸣着飞奔而来。


艺术文化蒙古族一向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河套地区流传有这样一句话:“河套的民歌牛毛多,唱了三年,唱了一支牛耳朵。” 反映了内蒙古民歌之多。

蒙古民歌充分反映出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听了使人有置身蒙古草原之感。

腾格尔演唱的“天堂”,听了仿佛置身草原之感

“好力宝”是内蒙古民间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有固定的曲调,唱词是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深受群众欢迎。

还有“玛哈塔勒(赞词)”﹑“于热勒(祝词)”﹑“岱日勒其(对口唱)”﹑神话﹑童话、传说﹑说书等内容和形式。


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舞蹈有马刀舞﹑筷子﹑安代﹑驯马手、小青马等。

通过草原马上生活提炼而成的马舞,造型挺拔豪迈,步伐洒脱轻盈,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腾跳之间,都使人感到骏马的纵越和蒙古人民剽悍﹑勇敢的性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他们特有的风土人情仍然被视作历史悠久的蒙古族标志。

#民族#​#文化#​#历史#​​​​#头条创作挑战赛##点亮真知计划#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