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大家好,清代报人研究「晚清史」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晚清报业重镇天津的新闻漫画创作相当频繁,其中《人镜画报》新闻漫画的保存最为完整、艺术水平较高,展现出了天津士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所谓“新闻漫画”,是对新闻事件进行传播或评议的漫画,一般以报纸、杂志为媒介。
《人镜画报》新闻漫画的艺术形式体现出中国传统减笔画、晚清画报新闻漫画、民间年画的多方影响。
《人镜画报》第一册封面
“减笔”创始于五代石恪,后传至南宋梁楷,至清代又有曾衍东继而承之。《人镜画报》在这条谱系中继续延展,以减笔描绘人物景观,不设色,不追求图像的真实感,逸笔草草,这一方面是陆文郁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也是石版印刷传入天津不久,印刷技术难以满足出版精细图画的妥协。
《半开化》(选自《人镜画报》第十六册)
以《醒俗画报》的《贪官镜》对比《半开化》,前者人物刻画精细,有仕女画之韵味,后者人物表情更加夸张,线条常有细碎凌乱之感。这是因为《人镜画报》改旬刊为周刊,画家要在更短时间内创作更多画稿,导致对具体事物的刻画稍显粗糙,不过后者无疑更符合现代漫画言简意赅、一针见血的特点。
《殷鉴不远》(选自《人镜画报》第八册)
陆文郁15岁时得张兆祥引荐,在晚清天津的大型书局、派报处、文美斋南纸局挂笔单售画。通过耳濡目染,他对上海、广州、北京等地新闻漫画的形式、风格十分熟稔。
《人镜画报》新闻漫画学习《时事漫画》,每期在画面标注“讽画”二字,框定图画的目的和意义,并借鉴《龟仔抬美人》,使用中国绘画的落款形式题写幽默辛辣的题注,指明讽刺对象,解释内在含义,增进读者理解。
在艺术形式的大众化尝试中,陆文郁参照民间极为流行的年画和揭帖画,多使用民谚和动物形象,以期做到雅俗共赏。比如《食茅践土》便利用民谚“绣花枕头 , 一肚子草”讽刺无能的士人学子,《龟兔竞走》则利用动物讽喻官吏贪恋鸦片。
《人镜画报》新闻漫画有上下式、左右式和集中式三类构图方式。
上下式构图即将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围绕漫画主题,两部分互相修饰和解释。《借债修路人民生命财产危亡之现象》的画面上方是一辆载满人民的火车,下方是正在破坏铁路桥墩的外国工人和一片标注“势力漩涡”之海。
现实中的晚清并未出现任何跨海、跨江铁路,画家在这里自出机杼,将火车置于海上,为即将掉入水中的火车提供动势,增加了读者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
左右式构图是《人镜画报》新闻漫画最常采用的构图方式,即通过左右两部分的对比、互释来实现讽刺叙事的目的。
《人镜画报》第十五册封面
画报每期以镜子为主题的封面漫画较有代表性。封面上,右边的镜子映照着左边正在发生的种种事件。虽然主人公们表面上光明磊落,在镜中却显得黑暗渺小。例如第十五册封面,一位官员在镜前正襟危坐,威严迫人,镜中却映着一位侏儒模样的小人。通过左右对比的构图方式,他的丑态被夸张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集中式构图即漫画的主要人物、事件发生在一个不可分割的点上,构成该作品的各个元素均联系紧密、频繁互动。在《小磨香油》中,三位各处不同位置的官员相互合作,一起倒料、推磨。画家通过流向海外的香油将他们连接在一起,旨在说明当时官员对百姓的压榨。
《新出杨翠喜之小说》(选自《人镜画报》第十三册)
《新出杨翠喜之小说》表明了同样的主旨,代表都察院、刑部、大理寺的官员绕着象征杨翠喜的苏三而坐。苏三被设置为视觉中心,三位官员无不与她相关联,意在阐明惩恶扬善需要政府内部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比喻、夸张、假借是新闻漫画创作常用的表现手法,它能够提升图像的观看趣味,对漫画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比喻是利用一种事物来形容、说明、阐释另一种事物,《人镜画报》新闻漫画使用动物和实用品进行比喻。《受人保护者鉴》呼吁人们反抗西方列强,把志士比喻为凶猛的虎狼。
《但求皮相》(选自《人镜画报》第七册)
夸张是将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进行不合现实规律的丰富、变形,如拉伸人物的双腿、双脚使之与上半身的比例超过二比一(《剔除积弊》),为人物添加八条腿来比附八股文(《较力图》)。
《冷血动物》(选自《人镜画报》第三册)
假借与比喻相近,也是利用一种事物来形容、说明、阐释另一种事物,不同的是假借的事物多和要指代的事物存在逻辑上的关联,让读者能够以小见大,如《开办渔业》借京剧《打渔杀家》表现了官吏对渔民的欺压。
陆文郁又借用汉字的字形结构,通过删减、增添、替换笔画来改变原字的含义,以达到讽刺目的,这在晚清新闻漫画中别具一格。
综上,新闻漫画是一种具有评议性、传播性、普世性的大众艺术形式,既能照顾到普通读者的阅读水平,也能考虑到有一定文化修养的读者的审美感受。
本文节选自《中国美术》2020年第6期
《以画论政,漫写众生——晚清天津<人镜画报>新闻漫画研究》
作者:袁博昊
《中国美术》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