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大家好,论证写作的基本套路「举例说明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我学了很多写作技巧,依然写不出有说服力的文字?
针对这个问题,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书友们讲:写作小白,一定要用2W1H结构练习写作,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然而,并没有用,不会写【为什么】,甚至不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区别。尽管我再三讲,【是什么】是介绍你的观点,【为什么】是呈现你讲这个观点的原因,书友依然不懂。举例说明,表示懂了,但自己动笔去写时,还是会被【为什么】卡住。
于是,就有人和我讲,不写【为什么】可以不?
我说,不可以,不写【为什么】,相当于没有对你的观点进行论证,文章没有说服力,读者凭什么相信你?
“论证”这两个字,让我醍醐灌顶。为什么不会写【为什么】?本质是不知道如何论证,当我读到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论证的艺术(原书第3版)》时,的确有欣喜若狂之感。
这本书的第一作者约瑟夫·M.威廉姆斯,是芝加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教授,先锋写作项目创始人;第二作者格雷戈里·G.科洛姆,是弗吉尼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教授。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一个“论证模型”,以如何寻找问题、建立分析框架和解决问题为核心,围绕如何通过“论证”,让读者认同你的观点,手把手教你:如何证明你所讲述的事件真实存在,你所表达的观点正确可信。
一、论证的核心=主张 理由 证据
任何写作,都是一个论证的过程。(主张)
尤其是非虚构类写作,以写书评为例,我们在评论一本书的价值时,肯定有一个主张,宽泛的主张是这本书好,或者这本书坏,特定的主张是:这本书的内容有利于解决某类问题。接下来,说出你发表观点的理由,讲清楚为什么你觉得这本书可以解决某类问题。最后,以具体的案例说明,你的观点可信。(理由)
从2018年到现在,我已经写了近200篇书评,阅读过的书评5000余篇(含书友的习作)。我发现,那些有强说服力的书评,需以论述的方式告诉读者:这本书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书中知识点可以解决的具体问题,读者才会相信书评人讲的是真话,从而产生阅读这本书的冲动。(证据)
以上,是我利用《论证的艺术》这本书中讲到的一个知识点:“论证的核心:主张,理由,证据”,以“任何写作,都是一个论证的过程”为主张,进行论证写作的过程。试想一下,如果我只提出主张,不写理由和证据,读者在看到这句话时,可能会打N个疑问号,为什么这人会这么讲呢?他讲得对吗?我可以相信吗?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简单的写作流程,即:
我的主张是什么?
我的理由是什么?
我的证据是什么?
当我总结出这个写作流程时,特别兴奋。我发现,我推荐大家用2W1H结构写作后,那些问我不写“为什么”行不行的书友,我以后可以回答:“行!”
不仅行,还可以一直写“是什么”就妥了,关键是一直写“是什么”,成文后形成的整体框架,居然与2W1H结构完美契合。
解决了不写“为什么”行不行的问题,如何才能让你的“论证”更加丰富,进一步提升观点的可信度呢?我推荐你在写作时,把“论证模型”中的要素尽量写全。
在《论证的艺术》这本书中,作者提出的论述模型如图所示:
“主张、理由、证据”是论证的核心。
“承认和回应”的功能是与读者对话,可以分别在主张、理由、证据后面,加入承认和回应,让你在写作中时刻保持与读者交流。
“根据”是指你提出“主张”和“理由”的前提条件,“根据”可以把“理由”和“主张”联系起来。一切没有前提条件的交谈,一定会演变成无休止的扯皮争论,除非有一方实在受不了,选择妥协。
二、为什么《论证的艺术》值得一读
假设我们有一个主张:“陈春花老师写的《价值共生》这本书,能指导普通个体升级朋友圈。”在应用书中的“论证模型”来写作时,可以这样写:
【根据】有句话说,决定你生活质量的不是自己,而是你的朋友圈。如果你拥有一个高质量朋友圈,很多你觉得很难解决的问题,对于你身边某位厉害的朋友来说,可能就是一句话的事。
【理由】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需求、对方的需求,以“相互赋能”的方式,找到彼此的同频点,把厉害的陌生人变成好朋友。【承认】当然,自己不厉害,就算认识世界首富也没有用。【回应】但是,就算再厉害的人,也有很多难以解决的痛点问题,需要得到普通人的帮助。
【主张】《价值共生》这本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连接大于拥有”,对于普通个体如何利用数字化时代的优势,连接到优秀的人脉资源,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承认】当然,你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连接点。【回应】这个连接点,就是你通过调查发现,他刚好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而你可以帮助他。
【证据】在一个项目中,老板要我做一份PPT,质量要求非常高。我准备花钱请高手做,在网上找了半天,发现做得好的要价很贵,价格便宜的水平太一般。于是,我花99块钱报了一个培训班。
我把自己做的工作PPT,以作业的形式提交给老师,老师给了我很多反馈建议,碰到不会操作的地方,我还可以向他提问。最后,在他的指导下,我轻松地完成了任务,还提升了自己的PPT制作能力。
【承认】我是抱着特定目标去报的培训班,在培训结束后,由于找不到新的连接点,再也没有和这位老师联系过,我们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友谊。
【回应】但是,这就是数字化时代“连接大于拥有”的一种特殊意义。成年人的世界,诸多来往均建立在彼此赋能的需求点上。这位老师开培训班,我报名了;我需要完成工作任务,他指导了我。这个“赋能点”消失后,交往也随之释放,这并不代表我们以后不会再来往,也许某天,我们之间又会产生新的“赋能点”,从而产生新的交集,帮助彼此解决问题。
总结一下,当我们在应用《论证的艺术》这本书中提出的“论证模型”时,其实有一个简单的规律,只需要用几个连接词,就可以激发写作灵感,轻松地写出相对应的句子。
1.用“如果……”,写出【根据】。
2.用“因为……”,写出【理由】
3.用“所以……”,写出【主张】
4.用“比如……”,写出【证据】
5.用“当然……”,写出【承诺】
6.用“但是……”,写出【回应】
完成初稿后,你再结合内容情况,删除那些没有必要呈现出来的“连接词”,使文章读起来更加通顺,就妥了。
我之所以能总结出这些简单实用的技巧来,是因为书中对“论证模型”的用法,有“抽丝剥茧”式的解释,尽管这本书只讲了一个论证模型,却有近500页。作者是大学教授,这本书是作者教学生写论文的精华心得,作者希望学生阅读这本书后,能写出高质量论文,对于普通写作者来讲,运用这本书中的方法去写作,产生“卡车司机开小汽车”的感觉(游刃有余),一点也不意外。
三、阅读这本书,需要特别注意的点
我在拿到这本书时,是有点惆怅的。因为这本书有将近500页,在读完推荐语、序言和目录后,感觉里面每个知识点都是我想要一探究竟的干货。
所以,我没有采用挑选重点章节的办法去阅读,而是老老实实从第1页开始往后读。在我读到1/3时,突然发现自己踩坑了,总觉得我就这样傻傻地从第1页读到最后一页,阅读收获肯定不会最大化。
于是,我把书中的“论证模型”拍了个照片,针对这个模型开始提问。
没错,我因为阅读这本书,发明了“提问阅读法”,尽管我不知道这个阅读法是不是我首次提出,但我确实有此收获。
我的提问如下:
1.主张、理由、证据、承认和回应、根据,在具体写作中,有没有先后顺序?
我在书中找到答案:没有固定的顺序,但是按照:根据、主张、理由、证据的顺序写作,结合写作需求分别在主张、理由、证据的后面插入承认或者回应,对于写作基础薄弱的人来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如何提出一个观点鲜明、利于读者理解的主张(标题)?
我在书中找到的答案:“论据 理由”组合,不仅适合提出主张、写标题,也适合写一个短小精悍的话题。
好的,由于篇幅关系,以下问题,请书友们在《论证的艺术》中寻找答案。
3.根据和证据的区别是什么?
4.理由和证据的区别是什么?
5.根据和理由的区别是什么?
6.承认和回应的区别是什么?
7.针对模型中的各要素,在具体写作中,如何操作?
不好意思,请书友接着往下看,我实在忍不住,特别想再展示我阅读这本书的一个具体收获。比如,如何写引言?
书中提供了一个写引言的结构模板:共同基础 问题(失稳状态 代价) 解决方法或承诺解决方法。
共同基础是指陈述一个事实,确认你的读者对象,需要了解你提供的信息,他们在这个方面有需求或者存在痛点。
失稳状态是指这个需求或痛点的存在,读者所面临的现实情况。
代价是指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或痛点得不到解决,读者将要付出的代价,即损失。
解决方法或承诺解决方法是指你可以在引言中直接给出答案,或只在引言中承诺你将在正文中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我为了方便自己理解,做了一点点改变:
引言=陈述事实 [负面状态 代价] 解决方案。
举个例子,我的主张是:《论证的艺术》这本书值得写作者阅读,我在写引言时,除了本文开头的写法,还可以这样写:
【陈述事实-共同基础】为什么我们写的文章没有说服力?因为没有对主题进行有逻辑的论证。
【负面状态】当我们发表一个观点,但没有理由和证据来支撑观点时,显然无法获得读者认同。可是,论证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大多数时候,我们都知道,要想提升说服力,必须有足够的理由和证据支撑。可问题是就算有足够的理由和证据,我们依然不知道如何整合这些材料,把理由和证据安排到恰当的位置,使它们在文章中的布局合理,成了一件无从下手的事情。
【代价】由于没有掌握论证的要领,我们的文章改了又改,读起来依然干瘪无味,投稿总是石城大海,发布到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后,更别说引起读者共鸣,连阅读者也寥寥无几。
【解决方案】约瑟夫·M. 威廉姆斯和格雷戈里·G. 科洛姆的合著:《论证的艺术(原书第3版)》,中文版于2022年3月,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论证模型”,把批判性思维和论证技巧做了完美整合,可以帮助读者建立强大的逻辑思维,激发理性的力量,写出清晰、合理、有说服力的论点,用书中方法写作,不仅能让读者相信你写的“确有其事”,也能激发读者的认同,从内心认可你写的“确有其理”。
展示结束,再讲几句掏心窝子的话,一定对你有价值。如果您有兴趣阅读《论证的艺术》,不妨参考一下我的这个“提问阅读法”及我在阅读中所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可以事半功倍。
当然,这本书虽然很厚,但阅读难度并不大。最贴心的是,当你对一些概念存在疑问时,你就会在书中看到答案。比如,我在阅读过程中,分不清楚“根据”和“理由”、“理由”和“证据”、“承认”和“回应”的区别,书中针对此类问题,作者有专门的详细解释,让你瞬间释疑。
作为一本论文类写作的教科书,作者对如何写好文章的每部分:从确定选题到引言,从引言到正文,从正文到结尾,如何应用模型写作,都以理论 案例示范的形式,详细阐述了对应的写作过程,提供了拿来就用的写作流程。
每一章的结尾,不仅有“本章核心”知识点介绍,带你回顾并掌握核心要领;也讲解了模型中相关要素的“写作重点”,告诉你如何正确实践;还有配套的“课后习题”,如果你有耐心去完成,写作能力定然能实现质的飞跃,不仅完成日常写作不在话下,写出能发表的专业学术论文,甚至出版图书,也在情理之中。
我个人正准备写一本个人知识管理类的图书,正愁如何展开写作,读完这本书后,找到了写作法门。没错,我知道如何去写我自己的新书了,《论证的艺术》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这个启发来自书中“写作,即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观点。
我也因此而写了一个金句:写作,即一问一答。
写作最难的不是回答问题,而是你根本不知道如何提问。关于在写作中如何提出引发读者共鸣的高价值问题,在《论证的艺术》这本书中,也有详细的方法和配套的案例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