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大家好,关于艺术的题目新颖「创意买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抽象艺术面前,不同人的态度差异非常之大
抽象艺术常常会受到不当的非议。如在20世纪50年代,很多人都认为杰克逊·波洛克的招牌滴画是经过训练的黑猩猩就可以创作的。但或许真有一种相关策略,可以让别人觉得,哇你的作品真的更有意思一点。
这是一项来自滑铁卢大学的研究,揭示了一种“伪深刻的胡说八道”(pseudo-profound bullshit),这正是人们为什么认为某一抽象艺术作品更加玄奥深邃并从中推断出意义的原因。
在去年秋天发表于《判断与决策期刊》(Journal of Jud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上的一篇论文中,他们描述了自己的发现。
“胡扯让艺术变得更深刻”,此类标题当然是吸引人注意到该研究的一种方法。但也带来了风险,因为它使研究团队面临尖锐的批评,特别是那些可能对使用“胡扯”一词来形容抽象艺术心生不满的艺术家,这种不满也很容易理解。
但滑铁卢大学的研究者们指出,能够产生具有说服力的伪深刻胡扯或许正好赋予了这部分个体一种社会优势,能给他们带来声望、地位、物质等回报,特别是在那些意义或价值评估中掺杂着相当多主观性的领域,就比如抽象艺术吧。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胡扯”属于一个技术术语,并非口语意义上那种带着负面含义的胡扯。在学术文献中,“伪深刻胡扯”的定义不是“虚假”而是“人造、人为”,它不涉及真实和价值判断,“胡扯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或者毫无意义,”作者们写道,“被称为胡扯的关键是予人一种隐晦暗示的并且是人为创造的真实或意义。”
人类对意义的寻找
“伪深刻”成为学术论文主题可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15年,滑铁卢大学的心理学家Gordon Pennycook及其同事就因发表了一篇论文——证实某些人如何将“胡扯”解释为深刻的观察——而一举登上头条。
他们展示了几条随机生成的陈述句,其中包含一些“深刻”的流行用语,语法正确但逻辑上没有意义,还有Deepak Chopra(一个自称灵性大师的印裔美籍神棍,替代医学的推广者——译注)在2014年发布的一条推文,也具有相同性质,即符合语法但荒谬。
他们发现,那些在思维上缺乏逻辑与分析的参与者,更有可能认为这些荒谬的陈述(包括Chopra的推文)是深刻的。
Gordon Pennycook因为一项名为的研究而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
该研究推出之后引起了极大争议,部分原因在于其中被认为居高临下的语气措辞。不过它吸引了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Gordon Pennycook等人的注意,他们开展了一项类似研究并在次年凭此赢得搞笑诺贝尔奖。
而另一位研究者,澳大利亚新堡大学的Craig Dalton,则特别指责了Pennycook的方法论,他在公开发表的批评中把这些荒谬的说法比作禅观,并如是写道:“一朵花,瀑布随机发出的声音,微风中摇曳的柳树,或秋叶的无意飘落,可能没有深邃的意图,但它们都能导致超脱感,为我们打开通往美的大门——就像计算机生成的随机语句一样。”
研究中使用的样本,有计算机生成也有艺术家创建的抽象艺术,左一标题为伪深刻胡扯意味的Undefined Singularity of Pain,中间为平实的标题Version 4: Abstract Elements,右一无标题 | M.H. Turpin等人
对此,Pennycook反驳说,在他自己的注解中,胡扯的定义并不涉及主观的解释(只是论文标题采用了“这仍然是胡扯”的提法),他写道:“这里的胡扯指的不是被普遍接受理解的那个胡扯,而是指对说出这句话的人所表达的真实性或意义并不关心(甚至可能不理解)。”
最近这篇论文的作者、滑铁卢大学的Martin Turpin认为,判断和决策领域的一般学术文献大致分为两大阵营。
Pennycook属于强调人们需要采取更理性、更具分析性的观点的阵营;他的工作关注的是如何使人们免受虚假新闻和其他类型错误信息的影响。Turpin本人的工作属于另一个阵营,他们试图在人类演化的社会背景下理解这种现象。
他解释说:“我们如何理解人类认知的这些局限性及其功能的社交目的?我们有着所有这些看似适应不良的偏见,但在它们的自然语境下,却是非常有用和好的。也许这种胡扯的行为正反映了我们驾驭社会系统的能力。”
Pennycook等人2015年研究和这篇最新论文的一个关键区别在于,Pennycook等人感兴趣的是找出易受伪深刻谎言影响的人与不易受伪深刻谎言影响的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研究了阴谋信仰、他们的分析思维水平、宗教信仰,等等。这项最新研究探讨了在审美鉴赏上“事先指引”对人的影响。
“外界刺激(如标题)会助力人们把艺术理解为深奥,不仅仅在于增加了人们对意在言外的抽象现代艺术的感知,还在于增加了他们对难以解读的抽象艺术图像的喜爱。”Turpin等人写道。
“我们真的在寻找答案,为什么有些人容易受到胡扯的影响,这在各个领域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同样来自滑铁卢大学的合著者Alex Walker解释说,“我们不是在批评艺术,我们只是在研究人们是如何创造意义的。”
而且有确凿证据表明,不同的人如何体验抽象艺术,与他们如何处理意义或无意义,以及他们觉得“被感知的无意义”有多舒服有关。
Turpin等人去年3月的一项早期研究,某种程度上是基于Pennycook的工作来开展的,只不过将其方法具体应用到了抽象艺术领域,参与者是否认为他们被展示的各种图像更加有序或模式化,以及他们身上这种被Turpin 描述为“连接伪造信息”的能力,可能会告诉我们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受到胡扯的影响。
他说:“有一种特定的倾向,一个人会注意到随机陈述中所说的话,或者看到一条红色的三角形斜线,并将其与他们生活中的事件联系起来。我认为,这可能是促使人们接受胡扯的机制的一部分。”
研究中使用的样本,有计算机生成也有艺术家创建的抽象艺术,左一为伪深刻胡扯意味的The Pathological Interior,中间为平实的Colour Title,右一无标题。| M.H. Turpin等人
Turpin等人进行了四组反复实验。第一组召集了200名大学生,他们被要求对电脑生成的各种抽象艺术作品的深度进行打分,其中一些作品随机生成了胡扯意味的标题,另一些作品根本没有标题。深度被定义为“具有深刻的意义;具有广泛包容的意义”。
他们还被要求对50个随机选择的陈述的深度进行评分,并完成一项调查,以评估他们的开放性思维水平。正如研究小组所预测的,参与者认为,与没有标题的作品相比,具有伪深刻胡扯标题的抽象艺术更加深刻。
尽管如此,参与者仍然有可能使用不止标题者一个外部线索来判断艺术的深度,所以在第二项218名大学生参与的研究中,Turpin等人把一些单调平凡的标题和伪深刻胡扯的标题混杂起来。
“如果这种效果是胡扯所独有的,那么我们应该期待,只有与伪深刻胡扯搭配的艺术才会被认为比无标题的艺术更深奥。”果不其然,他们也发现了这一倾向。
滑铁卢大学的研究人员又对200名本科生进行了第三次重复实验,不仅使用了计算机生成的抽象艺术,还加入了活的人类艺术家创作的抽象绘画。结果如下:无论是计算机还是人类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都没有区别。
最后,Turpin等人还考虑到了另一个变量:参与者是否能够区分随机生成的伪深刻胡扯和使用所谓“国际艺术英语”(IAE)常见术语的语句。根据作者的说法,IAE的主要特征包括将动词和形容词转换成名词、相似术语的配对和抽象的空间隐喻。
结果正如预期的那样,与单调平凡的陈述相比,参与者通常对IAE和伪深刻胡扯陈述给予相似的深度评价,这表明它们代表了相似的修辞现象。
社交优势?
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从社交角度来看,在许多情况下,令人信服的口才不仅在抽象艺术领域,而且在“能力不是以严格具体的标准来进行客观判断的,成功是通过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来决定的”任何领域,都具有战略优势,而胡扯的人为特征并没有受到严格的监控和惩罚。
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的实验心理学家Nicole Thomas博士使用眼动追踪发现,观看者具有一致的方式处理抽象艺术品引起的情感反应。
在一件作品中找到深刻的意义只是人们评价艺术作品的一种方式;也许他们只是发现它在主观层面上具有审美吸引力。
Turpin和他的团队有兴趣研究与其竞争力有关另一个议题:一件给定艺术品如何被感知到货币价值。”根据我们这项用胡扯来获得成功的理论,从标题能不能增加你绘画的价值的角度来讲,价值成为了最重要的因变量。”
不过要指出一点,由于实验参与者都是本科生,可能会引起结果上的偏差。但Walker坚持认为,他们得到的数据是可靠的,”我认为这种效应相当可靠和坚实。”他指出,他们已经成功地重复了几次他们的结果。
未来的研究将会评估具有艺术专业知识的参与者是否会同样容易受到影响,或(更有可能)能更好地区分胡扯和真正诚实有洞察力的描述。
Walker认为,滑铁卢大学团队的论文招致批评,一个原因可能是“局外因素”。“我们不会假装自己是伟大的艺术学者。我们最感兴趣的是把艺术作为一个竞争领域的背景下研究社会机制。”这样做有可能会被认为是以某种方式削弱抽象艺术的审美价值。
“当我们在竞价背景下研究它时,我们正在把这种奇妙的现象——艺术创作——削弱到了某种亵渎的境地。这只是另一种路径,人们可以在玩世不恭的相互竞争中获得优势。我们正试图解剖一些人们认为神圣的东西,使得它变得更世俗。”
此外,对于所使用的具体定义也可能存在一些误解,这可能会影响人们对论文整体基调的看法。
Walker说道:“他们认为胡扯有消极的含义,所以他们认为我们对艺术持消极态度。但我们清楚地说明过,在讨论的背景下,胡扯不需要有负面的含义。如果你能让别人感到深刻,不管你在艺术领域是怎么做的,我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因此,如果需要申明的话,Turpin团队的观点更倾向于前面Craig Dalton的观点。
文 | Jennifer Ouellette
译 | as
原文链接:https://arstechnica.com/science/2020/03/abstract-art-with-pseudo-profound-bs-titles-seen-as-more-meaningful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科学艺术研究中心”(ID:Art_And_Science),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