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河湖文化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开展
大家好,艺术的市场化问题「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是我们感情的寄托,也是心灵的疗愈剂。
它是超脱于这个物质世界之外的事物,有着人们想象中的缥缈与梦幻。
这是一个很特殊的东西,有些时候,画家画的一幅画可能不是艺术,但是当我们每个人对这样的画有着精神和灵魂上共鸣的时候,这就是一项属于我们的艺术。
简单来说,艺术,这样的一个梦幻而迷人的事物,根本的来源是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随着时代的变化,浮躁的经济社会开始把手伸向了艺术领域,艺术商品化的趋势似乎已是这个时代的注定。但是,把属于人们内心的艺术剥离出来,强行作为工具,把它商品化,只会让它褪去作为艺术的本色。
艺术与商品化模式的矛盾
艺术,心中所往,梦中所想。这是一个完全主观的事物,它的价值是因人而异的。
同样的《蒙娜丽莎》,不同的人能品出不同的喜怒哀乐。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感知程度不同,感悟启迪不同,艺术对他带来的价值也就不同。
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
但是商品不是,代表市场的商业化模式有着客观标准,价格的高低就是一件商品价值客观统一的呈现。
当人们强行用价格的高低去划分出艺术作品的级别,规定出何种艺术是好的,哪种是不好的,这样的划分对有着无限解读可能的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损失。
举个例子,如果市场定价表达喜悦的艺术是贵的,表达悲伤的艺术是廉价的,那岂不是在暗示大家,高兴的艺术才是好的,悲伤的是差的呢?
人的情感流动从来没有贵贱之别,同样地,艺术带来的情感价值也没有高低之分。
用钱去衡量艺术,这在根本上就是一件错误。
艺术商品化会导致艺术品的同质化
我们可以发现,在每个时代艺术发展的顶峰阶段,往往是艺术多样性最丰富的阶段。
文艺复兴时,宗教画,祭坛画,肖像画各种画像层出不穷;神话诗歌,人文哲学各种文学艺术多样丰富。不同类型的艺术相互冲击,对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飞跃式的推动作用。
相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艺术发展受到压迫,文学只有赞歌,戏曲只有样板戏,单一的艺术类型让我们的艺术发展陷入停滞状态,甚至倒退几十年。不难看出,多样性对艺术的良性发展尤为重要。
回到商业化,根据商业化自身的逻辑可知,当产品背负了商业价值的责任后,它就进入了一个商业体系运作模式,即以消费者需求为考量,以获利价值为目标的生产计划。
以电影为例,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整理,由于青春电影获利更大,2017年青春电影上映167部,占全年的40.24%,但是豆瓣评分最高也只有6.8分,2017青春电影平均分也只有3.2分。
单一内容占据主导,使得电影难以做出突破,缺乏多样性活力的电影市场发展也趋于停滞,而艺术品一旦受市场影响同质化,减损艺术应有的多样性,对艺术的良性发展只会起到阻碍作用。
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艺术带来的美好也绝不该是一家独大的枯燥。
所有的花都应该有春天,所有的艺术也都有着光。
在这个时代下,艺术商品化其实就意味着搭建一个艺术完整的商业体系模式。
在这种模式里,资本会根据商业价值标准选出他们认为能赚钱的艺术,把资源倾斜给这部分人,对其进行投资,宣传,让他们成为所谓的“主流艺术”。
受到宣传的主流艺术得到了民众的反馈后,资本再次挑选其中最赚钱的艺术,将其流入市场,形成商业的利润循环。
不太主流的抽象画作
根据赢家通吃的经济学理论,市场竞争的最后胜利者获得所有的或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失败者往往被淘汰出市场而无法生存。
这样一来,难以赚钱的小众艺术无法得到资本的青睐,在商品化的浪潮下发展空间狭小,本就不大的市场变得更为狭窄,人们想要看到这些小众艺术难上加难,部分优秀的艺术作品难以被人们发现,甚至逐渐走向消失。
与主流思想不太相同的艺术作品
艺术的初心,本来就是脱离了物质后的纯粹,是一种对美的追求。
就像一千个人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艺术之所以被称之为艺术,就是因为其蕴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
一幅《蒙娜丽莎》,带来的是无限的情感奔涌。不论是悲伤,或是喜悦,艺术本就是包容万物,又被万物所赋予的。
艺术启发我们什么是美,让我们认知什么是美,这些才是艺术本源的价值所在。
而商业化带来的商业标尺,恰恰看不到的也正是这些情感的宣泄。
商业化确实能让大众看到艺术,是能看到没错,看到的都只是化着美丽妆容的人偶罢了,没有感情,也没有灵魂。
这些东西,不再叫做艺术,只能叫做商家们投资的商品罢了。
我们不需要用商业化的商业标尺去标榜什么是美,由商业标榜的艺术反而让我们丧失了发现美的可能性。
美应该让我们自己去发现,自己选择,这应该才是我们需要的艺术。
“繁星闪过,夜空也有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