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传统技艺糖画「面临消失的手艺」

时间:2022-11-30 17:25:51 来源:普陀作协

大家好,传统技艺糖画「面临消失的手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曾经在舟山街头出现的老手艺:磨剪刀、修伞、修鞋匠、爆米胖、画糖人等正逐渐消失。那些在爸爸妈妈记忆中的老手艺,我们这一代,还认识吗?

过年期间,我们看到公园或热闹的街边,还有商场出现画糖人在作糖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既好看又好吃的糖人是怎样制作的呢?我们能不能也来画糖人呢?我很想了解并制作糖人,也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带动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正在消失的老手艺,能为传承传统手工艺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说干就干,于是我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查找、采访民间画糖人等方式,了解画糖人的前世今生和制作方法,努力做到对画糖人有个细致全面的认识。

画糖人也叫画糖,是汉族民间用食糖来造型的艺术样式。这一颇具民间特色的工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考,它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褚人获《坚瓠补集》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时戏称为“糖丞相”。后来,民间艺人又将中国皮影、民间剪纸等姊妹艺术的造型手法融于一体,不用印铸模具,而改为直接操小铜勺,舀糖液绘出皮影图案,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今日的糖画艺术。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而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文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以用来浇铸造型了。

画糖人儿,最见功夫的主要是熬糖和绘画这两个环节。糖的多少,加水的比例,熬到什么火候,都是经验的结晶。拿捏不住糖的稀释程度,再好的绘画技巧也无法展现出来。握住糖勺绘画时,讲究的是眼明手快、眼到手到迅速造型,以求一气呵成。

画糖人的题材有小说、戏曲人物、吉祥花果、飞禽、走兽、文字等,以人物和动物的造型最为有趣,若是侧面的形象,便以线造型;若是正面的形象,则用糖料将其头部堆成浮雕状。有的画糖人更是技高一筹,不仅能用糖画出平面图形,还能做出诸如三轮车、自行车、花篮、鸟笼子等立体图形,做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玲珑剔透的。

有一人总结出来的窍门是:“以勺作笔,以糖当墨,凝神静气,运腕走勺。用抖、提、顿、放等手法,忽快忽慢,飞丝走线;忽高忽低,粗细有致,一放一收,圆转流畅;一顿一抖,悄然成趣。”

为了近距离感受糖画的魅力,我们走进了南洞艺谷,南洞艺谷的陈村南面山谷为各门类艺术家工作园区。艺术家们可以在山谷建立自己的工作室进行艺术创作。糖画艺术家陈老师就在这里进行现场艺术创作的表演。陈老师作画动作流畅一气呵成,不一会儿就完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冰墩墩,原来现在的画糖也与时俱进了,不单单是12生肖等,还可以是现在流行的受小朋友欢迎的卡通人物。我们在旁边观看都啧啧称奇,老师的手艺真是太好了。

这位民间糖画艺人陈老师是个年轻人,这一点让我很好奇,这些街头老手艺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收入低,所以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这样既花时间收入又低的手艺。

陈老师缓缓道来:3年前开始学习画糖人。他告诉我们,一开始学这门老手艺是想让自己有一技之长傍身,并用这一技之长在走遍大江南北时既游览美景又能有收入。在不断的接触中,他深深地被这个民间艺术而吸引,也看到了这样的民间艺术正在逐渐消失,所以更坚定了要好好学习这门手艺,并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信念,他说年轻人总归是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

他曾经给临城的一所学校专门做了走进糖画的课程,通过课程上的欣赏,制作、创作的过程,让孩子们接受这种慢慢在消逝的艺术,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

让更多的孩子了解这些民间艺术,有保护这些民间艺术的意识,为传承这些文化而贡献力量。通过采访我们知道了熬糖最难,火候最难把握。

通常他会用白糖、麦芽糖、水和蜂蜜以1:1:1:0.5的比例熬制,这样熬出来的糖甜而不腻。熬制过程不能心急,当烧到一定温度会出现大气泡,再烧一会,等大气泡要变成小气泡,色泽稍微变黄时,用木棒粘一点儿糖,凝固后,然后你咬一下,有脆脆的感觉就可以了。

他还告诉我们学习没有捷径,只有不断的练习才能画出最满意的糖画。他希望我们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能持之以恒。

这次采访真是受益匪浅,不但让我们对画糖人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帮我们上了一堂生活之课,他告诉了我们只有努力了,才能有成果,教会我们要踏踏实实做好现在的自己。

“要把画糖人好好地传承下去。”陈老师不但自己爱画糖人,还爱教人画糖人。他经常应邀到美食节、社区、学校上画糖人艺术培训课。陈老师还向我们展示了他高超的技术现场制作了好几幅糖画。如此近距离地感受画糖人的魅力,都被深深地折服了。

此次实践活动,我了解了画糖人的特点,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画糖人技艺,感受了画糖人的魅力,愿意为传承即将走向消失的文化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但也是留有遗憾,没能画出一幅像模像样的糖人,如果有机会有时间再来请教陈老师。


作者:赵彦睿(学生)

指导老师:徐豪壮

责任编辑:孙鼎期

排版:朱清植

普陀作协欢迎来稿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