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百科:杜军书画
大家好,艺术与媒体「艺术大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5月25日,柯洁在与AlphaGo的第二战中主动投子认负。这盘在诸多专业人士看来无论是精彩程度还是技术水准上都代表了围棋运动最高峰的棋局终究以人类的失败告终。
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新媒体艺术家aaajiao(徐文恺)正在位于上海复兴西路上的LEO XU PROJECTS画廊里为自己的第十个个展《用户、爱、高频交易》进行最后的布展。展览中的一件作品还没有到位,一台将在展览中呈现循环组装芯片的贴片机要到半夜才能送到。aaajiao坦言这台机器仍然属于“半成品”,将在展览期间持续改进,但这场展览,放在当下的语境内,毫无疑问是“恰逢其时”。
“人对机器的所有想象都是人的浪漫。印第安人相信的是万物有灵,所以他不会去揣测一张桌子在想什么。相信人类中心论的欧洲先哲们很早也提过这个问题,但到今天我们反而要在机器上应该相信万物有灵。简单地以你为中心去想象它,还要把这种想象变成理性的理论,我觉得这是非常可笑的。艺术家的角度反而更直接——我没有定义它,我也没有能力定义它,因为我不再是上帝视角在使用工具了,你终于被你制造出来的东西反吞噬了。”
这位被媒体称为中国新媒体艺术领军人物的青年艺术家近年来一直在思考互联网与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人类的身份转变的问题,AlphaGo在人机对战中赢过柯洁,则是承载着aaajiao思考与创作的宏大图景中的最新注脚。“我们是user(用户),不是administrator(管理员);我们不是administrator,那么谁是?有了user还有guest(客人),那么guest是谁?我觉得大部分人在我说你们是user的时候是不同意的,所以这个展览在这个时期发生是对的。”
“这个时候对身份的重新考虑变成了一个重点,但这件事是不是有机会传播到大众,他们是否能读懂这种焦虑,或者这种身份变化带来的冲击?”他说。
艺术家要做的是创作跨越经典的东西,但我们这代没戏了aaajiao大学时读的是计算机,作为中国第一代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艺术家,这个教育背景反而让“非科班出身”的他对数字时代的人类生存困境有了异于常人的敏感度。在作品中陌生化数字时代的日常体验,提出振聋发聩的、颇有存在主义意识的问题,是aaajiao自2007年入行以来一直在做的事。
十年期间以平均一年一个的速度推出个展,鞭策着aaajiao前进的除了他旺盛的创作欲望,还有冷静的焦虑。“我以前也相信过艺术家要做的是一个跨越时代的经典,但我觉得我们这代没戏了,”他说,“我们这代如果不在准确的时间回应当下,你连存在都是没有价值的,更别说经典了。在这样一个如此快速变化的时代你能在每一次迭代中有一个观点就非常好了。”
在走向艺术家的道路上,aaajiao写过摇滚乐评、做过声音艺术网站,当过知名博主、联合创办过上海第一家联合办公空间“新单位”。aaajiao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这些敢为人先的多元经历是沾了“信息不对称”的光,但在真正潜心创作艺术之后,他明白新奇的手段既不是方法论,也不是智慧,而只是一个开始。“你把门打开了,之后还是要更全面地去了解你到底要干嘛。最终是你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塑造你的趣味,塑造你阅读的方式,塑造你看待事物的方法。”
aaajiao很少关注艺术圈同行的事,原因是“没有从他们身上读到世界在发生什么”。最近他关注比较多的是经济和时政,在谈话中他就欧洲难民问题、“一带一路”侃侃而谈;他会去听讲美国历史的podcast,去B站上看中国通史视频。他觉得只有在洞悉了当下,回归到作品时才能清楚地知道怎么运用自己的方式去跨越时间。
在内心深处,艺术家的自尊仍然敦促他创作能跨越时代的作品。他摸索出来的方法,是避免只关注现象:“我一定是从现象中汇集抽象的、我理解中的东西。这里有寓言,有对历史的研究,有对当下的反馈。我希望这件东西有极强的生命力。你过了十年再看这件作品,你觉得它依旧是有价值的。艺术家必须有策略去处理它。”
很大程度上来说,将互联网这种普世经验作为创作媒介是跨越时间,甚至跨越文化的策略,但aaajiao对“跨越文化”这件事心存警惕。“这种共性有时是好处,有时是危险的,”他说,“共性带来的是稳固,因为元素很少;但危险在于你的话题要狠巧妙大家才会有共感,因为大家在本质上文化的共性还是少的。”
如何跨越文化的巴别塔,对他来说是个拷问智商和信息分析能力的挑战。aaajiao说,希望自己在丧失表达欲望时能够得体地泯然于众人,但如果仍然保有敏锐度和能力,就要只争朝夕。
“在能做的时候赶紧做,做不了的时候就赶紧撤。你见过很多艺术家硬熬在这个行业里,其实他已经没有观点,没有价值了。”他的想法直接干脆,在乐观中掺着残酷。
今天你的任何姿态都代表中国,你要用作品去回应aaajiao在上海武康路上已经住了近十年,这座城市轰轰烈烈的更新运动时常令他感到惊诧,“没有人关心个体是怎么想的,但它带来的群体利益是巨大的,而且它也在做一件所谓对的事”。
从今年开始,aaajiao在一年之中将有一半的时间在柏林生活、工作。在柏林,他对东西方时移世易的强烈对比感受强烈,“它当然尊重个体,但是个体在当下如果按照效率作为标杆的话是没有效率的,是没有生产力的。但在中国你体会到的是一个群体在崛起,尽管个体可能会消亡到完全没有”。
这实际上正是他选择旅居柏林的重要原因。身为中国创作者如何摆脱偏见窠臼自主发声如今已不是他关注的问题,在aaajiao看来,当下中国的状况不是萨义德笔下的“西方资本主义对你的关切是一种对你的怜悯”,而是一种混沌不明的境遇。“我反而希望回到一种个体体验去讨论身份,通过身份的转换带到很多人的共感。”
“我觉得很多艺术家没有一个说话的方式原因在于他们对中国的历史观是拒绝的,”他说,“你有点不愿意承认这就是你的母语中的历史观,你一旦拒绝,你必然是失语的。原因是西方的东西不是你的,你是一个东方人。你很明显地知道这种冲突,你是感觉得到的。但你又拒绝认定你的历史观,那你必然是失语的。”
所以aaajiao希望学习、理解彼此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将西方作为参照物的同时与之保持距离。更重要的是,中国艺术家以与国家对抗作为作品生命力和识别度的时代在他看来已是行将末路,在中国已在世界舞台上成为无法令人忽视的重要力量的当下,中国艺术家的任何姿态都代表中国,而这个变化是他们必须要用作品去回应的:
“在今天,你的任何姿态都代表中国,而且这种认知不是简单地由你的内部产生的,是世界上所有人都这么看你。我们现在办展览你不是和非洲艺术家在一起,你也不是和日韩艺术家在一起,你是站在那里的,你是谁你要自己讲清楚。已经过了别人把你推到第三世界国家消费你的时候了,你的政治、你的经济已经不再能被人消费了。”
“作为艺术家你想通过你的作品批判什么?”
“我现在其实没想批判什么。只是想通过我的嘴告诉你我看到了什么,我到底能讲什么,甚至你能听懂什么,”aaajiao没有多想就给出了回答,“现在的艺术家比经典时代的艺术家要无力多了,原因是我们不再是社会的话题。但最有价值的是我们依旧可以让一个话题产生开放性,给所有人一个思考的机会,这个可能是艺术家现在唯一的价值。你的作品一定会有一些情绪、解读和误读,这种体验依旧很重要。”
展览《用户、爱、高频交易》《用户、爱、高频交易》是aaajiao在LEO XU PROJECTS画廊的第二次个展。“用户”这一数字科技和网络媒介赋予每个社会个体的全新身份和属性,不仅是本次展览,亦是aaajiao近两年创作和研究的弧线。从用户个人的自我设定,到社交媒体、移动科技中情感表达和人际交流,再至繁复的计算机算法和人际网络结构所改写的经济模式,《用户、爱、高频交易》捕捉了当代社会所处的特殊的文化时刻——既重访了传统科幻电影对人机共融的社会的幻想,亦再现了与之呼应又背离的当下现实,即社交媒体和数字科技对人类社会中情感交流和经济交易的改造。
“我其实一直想强调的是,最终作为艺术家,我们还是只能考虑人的问题。我们对机器的很多描绘或者说对现象的提出大部分还是基于我们的理解,甚至是误读。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我们人对人的理解和描摹,这个可能才是永恒的。”aaajiao说。
《柱》,2017,录像装置
“时间一直是作为经典人没有办法逾越的共同认知的逻辑。所有人都有时间的概念,但我们也没有办法逾越它。成为用户之后我会首先讨论时间。(在这件作品中)你实现了小规模的时间旅行,而且你还能建造时间的建筑或者物体。它是时间多维度的结合,因为每一块(柱子)修建的时间都不一样。这是成为用户之后你的能力的释放。”
《乱数假文》,2017,录像装置
“就是你最常见的电脑上交互的东西,你在这个网站上把所有的东西都填完,你就过关了。形成一张新的网页,继续填。这很像气泡纸。你看到了会捏。这也是一种机器训练之后不用教,你一定会做的事。这种快感怎么形成的?我们之前造就了它,但今天你又被它所困。”
《水测·石油》,2017,装置艺术
“我们把高频交易中的冗余数据变成二进制(代码),0的时候滴一滴水,1的时候滴一串水,用这种方式去读它。但这种方式对人来说是完全没意义的。黑色液体我将之命名为石油。这反映了现在的共识:数据带来的就是原始资源。你有挖掘它的能力,你就有财富,你就有权力。同时我们做了一个处理,它是可以反转的。这代表了时间——数据又是一种既无意义又是资源的时间。”
《头像》,2017,录像装置
“当我们身份变化之后,我们对用户的认知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以前需要看到人,需要交谈,但是当我们成为用户之后我们去看社交媒体,我们通过对头像的识别,这件事我们就已经能够阅读出这个人了。所以头像其实价值发生了变化,它不再简单的只是一个你的虚拟形象的一种投影了,它在某种时刻可能就代表了你。”
本次展览的展出时间自20175月27日起至7月2日。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