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技与道的完美结合「立德敬业精技创新」

时间:2022-12-03 11:57:17 来源:光明网

大家好,技与道的完美结合「立德敬业精技创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技趣道器并重 传统创新相融

——评杂技剧《铁道英雄》的四重新

杂技剧《铁道英雄》剧照

“号外,号外,铁道英雄打破敌人封锁,奇袭敌军列车……”观众尚未落座,剧场中已有几个“小报童”分发起形同《抗战报》的剧目单,颇富年代感的吆喝声不绝于耳。山东省杂技团日前将“铁道游击队”这一经典红色IP推陈出新,打造出“技、趣、道、器”并重、极具未来感的杂技剧《铁道英雄》,并在山东省杂技团成功演出。《铁道英雄》同时也是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入选作品。

第一重新:杂技剧的烟火之趣

杂技,自古拢聚人间烟火之气。天桥酒肆、城隍庙会、神乎其技的喷火异士、根骨清奇的飞檐少年……都是国人千百年来美好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传统杂技中,通过展示肢体动作之美来震撼观众的感官才是重头戏,其本身并不承载叙事功能,而杂技剧《铁道英雄》则做到了赋予肢体动作以故事内涵,从非线性的、仅供观赏的动作展示衍变为线性的、更易记忆共情的戏剧表达。

该剧以地下交通员凤兰与游击队长老铁的爱情故事及凤兰从群众成长为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为脉络,讲述了“鲁南铁道游击队”的经典英雄事迹。在凤兰与老铁结为“欢喜冤家”、与儿子亲昵嬉戏等场景中,虽不着一言一语,但一举一动极尽浓浓人情味,观众不会因演员大幅度的动作感到“炫技”的惊扰,反而能感受到彼时老百姓在日寇未扰时的世俗幸福。所谓“烟火之趣”,更体现在该剧在突出主线和主要人物之余,兼顾了小人物的塑造,其中对矿工大赵、火车司机老孙、“包子王”“算命张”“醉汉李”“神偷刘”等江湖人士进行的英雄群像展现,不仅给了各有所长的杂技演员以独当一面的舞台一隅,更成全了作品的时代质感和生活质感,经得起观众现实感认知的考量。

第二重新:大舞台的史诗质感

“道器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议题。“形而上者谓之道”,在《铁道英雄》中,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无疑是这场抗日史诗的灵魂底色;“形而下者谓之器”,则要求舞台的服、化、道能做到与内容匹配,要求剧作者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出大舞台的史诗质感,才是一场“道器并重”的演出。在这个“沉浸式体验”盛行的时代,观众越来越不满足于单纯的接受,而更乐于参与复杂的交互,这也要求着剧作者要从多个维度思考如何“打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去触摸观众的好奇心和同理心,力求将“器”的呈现做到立体化、逼真化。

在该剧中,“火车”是最关键的场景。为打造具有未来感、工业感的舞台空间,剧作者以“1:1”的比例真实还原了火车、坡道铁轨等道具装置,且能环绕整个舞台空间行驶。在“扒火车”场景中,杂技演员以“跑酷”这一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街头运动表现游击队员在行驶的火车上神出鬼没地与日寇斗智斗勇,加之频闪的打光和重金属打击乐的配合,为红色故事赋予了年轻亮色。该剧首创的“双U型绳”让杂技表演更巧妙地服务于叙事,“威亚”等影视摄制辅助手段也被融入其中,无论是“凤兰老铁共舞”“凤兰悬吊于船杆上目睹亲子遇难”还是“游击队神兵天降”等桥段,都仰赖于这些精妙的“器”来大幅消弭舞台空间限制,演员以肢体演绎戏剧冲突的张力得以无限放大,整体呈现效果也向电影质感靠拢。

第三重新:主旋律的浪漫言说

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文艺作品如何在假定性、真实性成立之余,还能拥有唯美浪漫的意境,完成鲜活诗意的表达,是一个值得反复思考的命题。在主旋律叙事中,不论塑造正面还是反面人物都切忌主题先行,而是要遵循其底层逻辑。正如尼采曾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两种对立统一的艺术精神——我们需要在主旋律演说中赋予更多“酒神精神”的展现,那是战乱带给人们的痛苦嘶喊,也是战事告捷酒宴的狂喜,是战乱中爱情萌芽的“微山湖定情之舞”,也是结尾高潮处凤兰的崩溃与众人的复仇,是一次又一次大悲大喜、大开大合;但我们也需要“日神精神”,抗战的胜利靠的不仅是愚忠和莽勇,故事中主角们以“中共党员”为行为准绳来智取战局和严守秘密的书写,则象征着崇高道义的秩序和尺度。《铁道英雄》并不是悲剧,虽然它的悲剧意蕴格外鲜明——中国人的家园被侵犯,同胞的生命被掠夺,民族的尊严被凌虐,星星之火起于微末,保家卫国后牺牲……但我们仍能在戏里戏外看到根植于中华民族骨血之中的团结、勇敢、乐观、坚强的民族精神,看到先烈们向死而生、苦中作乐的浪漫。

第四重新:“以美育人”的无限可能

戏剧教育,在艺术教育乃至整个美育范畴之中的重要地位日渐突出,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有了戏剧校本课程。在素质教育旗帜之下,“以美育人”剧目的创制也成为了中国戏剧创作中的一片蓝海。“在实践戏剧中学习”和“在观赏戏剧中学习”都不失为“以美育人”的可行路径,而《铁道英雄》在此方面兼而有之。一方面,《铁道英雄》中大胆启用了少儿演员担纲主角和群众演员,并在“叠罗汉”“蹬人皮影”等多个表演单元为少年杂技演员开辟出一方天地,供其展现不逊于成年演员的灵气和朝气。杂技作为我国流传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挑战着人体极限,也在磨砺着表演者的意志和心性。据悉,《铁道英雄》中18岁以下演员共23人,孩子们游刃有余、虎虎生威地完成精彩表演,体现了他们对古老剧种的认真承袭之志。另一方面,或许杂技是一项门槛较高、对身体素质要求较为严苛的表演艺术,但杂技剧不乏未成年观众。无论是《铁道英雄》所表现的抗日英雄故事,还是有众多同龄人全情参与的杂技剧这一特殊表演形式,无疑能在他们幼小心灵的审美疆域中种下自强不息的种子。传统杂技艺术常以家族、团班为培养模式,如今也面临生源萎缩、传承困难、观众流失、转型阵痛等问题。期待饱含创作热情和通身绝技的杂技表演者们能通过《铁道英雄》等充满新鲜血液的剧目让观众重新认识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继而鼓舞更多年轻人投身于传承发展我国传统杂技艺术之中,创造“以美育人”的无限可能。

《铁道英雄》正如一辆兼载传统技艺、浪漫情趣和新颖器物的红皮火车,在杂技剧场中响亮地喷出主旋律的汽笛声,驶向观众,驶向未来。

作者:张维肖

来源: 《中国艺术报》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