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大家好,歌剧艺术情结有哪些「简述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徐竞存
人的一生总有最眷恋不已的经历,因为曾为之付出了宝贵的年华。农夫心系田园,士兵梦萦疆场,而我,恐怕就是对歌剧艺术的情结了。
从孩提岁月痴迷延安来的秧歌剧,到大学时期几度主演大小民族歌剧,以后又跻身部队专业歌剧团,最后来到群众文化和艺术研究部门,对歌剧表演的研究与教学,始终是我的工作重心之一。回首人生来路,歌剧艺术的投影几乎覆盖了我的大半辈子,要说无情也难。
前些年,写了并出版了几本声乐类的书,都与其时工作或当下时风有关,多受欢迎,有的甚至列入“畅销榜”。眼下这一本蓄意甚早,成稿也久,却一直无法付梓。这,不能不说与中国歌剧的窘迫现状有关。但是,它终于出版了,又充分说明了国家对艺术的尊重和厚爱,以及对歌剧的珍惜与希望。
中国歌剧无疑是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古老而年轻的一朵奇葩。说它古老,因其生命基因早已蕴藏在“合歌舞演故事”的传统戏剧血脉中;道它年轻,20世纪初,上海滩风靡一时的儿童歌舞剧是它最早的倩影,至今也未过百年。风云激荡的20世纪,它先在延安等根据地红火,随着新中国成立,数十载一路走来,灿然绽放,形成了一波又一波歌剧热潮。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前后当是它的鼎盛之期。而后文化日益多元化,新媒体强势涌现,纷繁骤变的形势造成了传统舞台艺术普遍冷落的局面。中国歌剧也一时间从“绿洲”频现的火爆戚戚然落魄了。然而,纵观大千世界的艺术生态流程,任何一门艺术的兴衰,均非一时之事。虽亦有速朽者,但大多数艺术物种都在奋斗抗争中前行。我所钟爱的中国歌剧,就处于这样一种令人爱怜而尊敬的状态中。眼下有许许多多事实告诉人们,队伍又在集结,时报春消息,中国歌剧界正在不断证明自己还活着,而且是强者。那么,我等这些曾经的业内人士,又能为它做些什么呢?于是,业经数载伏案终日,我交出了这份“添砖加瓦”之作,说中国歌剧的由来,说中外歌剧的比较,就歌剧的表演艺术汇集一批歌剧唱段,供后生学习。总之,比较庞杂,难免肤浅,谬误定然不少,但对中国歌剧的从业者、后来者,可以提供不少学习的内容。此外,在歌剧论著一直稀少的情况下,无论是它的历史性还是其资料性,也许亦多少有一种保护、传承的意义。
最后,很自然地要想到好些给了我支持和帮助的人,尤其是闫肃和徐沛东二位。他们在本书初稿刚出,一度求靠无门的困难之时,鼓励支持并欣然题词,分别是:“为歌剧春天耕耘”(闫肃),“千秋传录,百年奋进”(徐沛东),给了我莫大鼓舞。一晃数年过去,这本书终见天日。庆幸之时,马上就报告了他们。徐沛东老师接到新书满心欢喜,连连说不容易。尤其是闫肃老师,当我派女儿潘军把五本新书送过去,他即于数日后发来短信:“大作五卷已收到,非常惊讶且欣慰,丰富全面独到深切,十分难得,令人钦佩,恃申贺忱,并致谢意。老闫。”他是真心为我高兴,故不吝文词,大加夸奖,实在是过誉了。我十分感动,打算开春后赴京去女儿家时再当面致谢。不料,春节期间,正在海南三亚天涯海角边,却接到闫老病逝的来电……
我热爱歌剧,数十载依然。感谢这个时代,让我得以投身自己钟爱的事业,度过充实的一生。
(《中国歌剧与歌剧表演》徐竞存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