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大家好,美术画鞋子「涂鸦是艺术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欧洲绘画展“不可见的美”与马塞尔·杜尚奖艺术家主题展“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 9月6日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免费开放,为上海市民打开观看艺术的窗口。
开幕前一晚才开箱
“不可见的美”由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与法国鲁昂美术馆联袂推出,汇聚了19位艺术家的44组件作品。展览沿着20世纪40年代抒情抽象主义到90年代几何抽象主义在欧洲的发展脉络,来思考个体创作与时代背景的关联,展示了二战之后欧洲艺术家们的自我探索之路。
二战后,当和平重新降临欧洲大地,象征现代美术荣光的巴黎重新吸引了大批艺术家,在强调个体意志表达和思想自由发展的存在主义哲学影响下,法国艺术界试图在坚持自身传统的同时构筑一条崭新的艺术发展道路。物质状态的复苏和创作意识的解放使非定型艺术、原生艺术、欧普艺术等以区别于传统艺术流派的表达形式呈现。这些来自法国的艺术作品尽管不算最高级别的文物,但已经有一定的保护级别,需要场馆内的温度和湿度达到国际标准才能开箱。对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来说,这也是搬入新址后首次面临的重大挑战。
作品运到上海后,遇上了“倒黄梅”,连日阴雨,展厅内的空气湿度一度超过了90%。美术馆团队想尽各种办法,终于在展览前达到了恒温恒湿的目标,而开箱时间一直推迟到了开幕前的一晚。“当作品从箱子中取出,挂到墙上的那一刹那,我真的被感动了,这种感动是看作品照片时无法体会的。”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甘智漪说。尽管这些作品的运输、保险成本高昂,但美术馆在努力引入精品原作的同时,坚持免费开放降低市民接触艺术的门槛。“我们想让观众知道好展览也是有免费的,也希望能营造一个安静的,专心欣赏艺术的场馆氛围。”
画好壁画,现场敲碎
“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 用不同的视角呈现12位获马塞尔•杜尚奖及提名的艺术家作品,展览以“路”为主题,聚集了一系列以道路为核心概念和隐喻手段的作品,探索未知旅途所通向的更为广阔的体验。
早在20世纪初,杜尚便推翻了绘画的历史逻辑,彻底打破了艺术的边界,开启了当代艺术之路。二战后仍旧执着于绘画的艺术家,面对的是艺术应该何去何从,而新世纪的艺术家已不再拘泥于某种艺术形式,他们踏着前人走过的路,不断重新定义或者打破艺术的边界。
拉蒂法·艾霞克茜的《叠相渐变》和米歇尔·布拉吉的《鞋子——奔跑的上海》是两件特别的作品,它们都是在美术馆现场和公众合作完成的。《叠相渐变》在美术馆中勾勒出了一道独特的空间,两堵斑驳的墙壁上,蓝天白云图案的湿壁画和裸露出的水泥墙壁,以及墙角碎落一地的壁画碎片,给人一种乌托邦式的遐想。有趣的是,这些画好再敲掉的工作,是由艺术家远程“遥控”完成的。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部工作人员、马塞尔·杜尚奖艺术家主题展项目负责人李旭蕾介绍,在艺术家的方案下,绘制和敲碎壁画的实际工作由艺术家助手带领志愿者和美术馆工作人员共同完成,使得作品也变成了和场馆及观众间的互动。“艺术家很乐意更多人来参与她的作品,我们会把每个步骤拍小视频给她看。”
经过重重绘制完成后,最终要用锤子“毁掉”作品,现场有人惊呼“太解压了”,也有人认为,这正呼应了展览重新定义艺术边界的主题,“你和艺术家的距离,也许就差一个锤子”。在互动中,也赋予了作品更多重的解读。
在展览开幕前,美术馆公教部曾发布征集令,向观众征集穿过的鞋子,这是为作品《奔跑的上海》而做的准备。艺术家米歇尔·布拉吉喜爱使用日常物件或科技产品以及各种生命体,创作出短暂易逝且不可预测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他使作品处在变化之中,在展期期间于观众眼前逐步演变,探寻时光流逝、生命与自然的轮回和消亡。
9月初,米歇尔·布拉吉独自来到上海,在美术馆中为鞋子挖洞、种上花草,所有的植物都是他从附近的公园、马路边上移植的。米歇尔·布拉吉曾在不同的城市创作过类似的项目,他发现征集来的鞋子可以反映出不同城市人的审美和生活习惯,比如上海比较低调奢华,北京则张扬绚丽。这些改造后的鞋子,已经成为一些另类的“盆景”艺术,展览结束后,变成艺术品的鞋子还会归还到公众手中,这也是一种独特的展览互动和公教形式。“通过展览和公共教育,我们也在研究和尝试各种不同的对话方式,吸引公众到美术馆中来。”甘智漪说。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张熠 图片编辑:徐佳敏
图片来源: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