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国书画历史 传承中华艺术瑰宝的独特魅力
大家好,赶集最火的生意「年轻人赚钱的门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商报(见习记者 涂瀚文 文/图) 中秋节期间,北京多家文旅单位、购物中心、市集品牌举办了创意市集、游园会等活动,以沉浸式体验点燃大众文化消费热情。一站式的娱乐、购物、社交场景吸引了众多就地过节的消费者前来游玩,“赶集”逐渐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新潮流。
爱上“赶集”的年轻人
“这块昌化石雕以汉制覆斗纽……”“唐代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记载了中国的水拓画……”这样的对话并非出现在博物馆里,而是在一场创意市集上几个年轻人的摊位前。
从中国风到欧美复古潮,从传统手艺到创意潮玩,众多领域的创作者与爱好者纷纷涌入创意市集,寻觅“同频灵魂”与生活的更多交集。
消费者拍摄版画的制作过程。
不久前,以民间艺术为主题的第一届“新桥民艺市集”在北京朝阳区潘家园旧货市场内举办,现场热闹非凡,洋溢着人间烟火气。中国商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市集百余个摊位销售的商品各具特色,其中不乏生活中少见的非遗艺术作品——缂丝扇子、文玩葫芦、灯工玻璃、北京料器、古砖砚、麻草宣、锦灰堆、饾版印刷、印章篆刻、版画、剪纸、手鞠、皮艺、蜡染……融汇了古今中外的审美意趣。
“感觉就像把上百名优秀的知识型博主搬到了线下,在这里跟他们聊天真的太过瘾了!”95后消费者张女士告诉记者,亲眼看到自己喜爱的水拓画扇面实物,与摊主面对面交流蕴藏在斑斓色彩里的创作灵感,对她来说是一次独特的体验。
爱好丰富的“宝藏青年”在各自感兴趣的摊位前驻足,欣赏原创的书法、绘画、摄影作品,把玩心仪的砚台、茶具等器物,围观现场篆刻、版画印制,亲身体验壁画临摹与做旧……在市集的一角,一位致力传承我国传统丝绸染织技艺的摊主还带来了一架织布机,吸引不少年轻人现场打卡、体验。
消费者在自己感兴趣的摊位前驻足。
“在这里可以更为自然地展示、传播非遗文化,别人看到感兴趣的东西会停下来聊几句,有些人还会进行深入了解。”青年艺术工作者、有矿篆刻主理人小孔对记者介绍,很多人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传统印章,对此充满了好奇心,她会在他们观看印章的时候讲解石材、形制、雕工等知识,分享自幼研习的篆刻艺术之美。“短短几天时间里和成千上万的人相遇,在交流中被大家的爱所滋养,是一件相当有趣而有意义的事情。”
有矿篆刻现场展示传统印章。
市集不仅是“用爱发电”
美食、咖啡、图书、手帐、潮玩、古着、手工艺、宠物用品……创意市集的主题五花八门,为众多创作者与消费者建立了联系,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成熟、专业的市集品牌。那么,从经营情况来看,创意市集是一门好生意吗?
记者采访了新桥市集主理人戈多。在创办自己的市集品牌之前,戈多在北京某文创园区负责组织文化活动,曾经策划过多场沙龙、脱口秀、戏剧演出等文化活动,积累了丰富经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为公司策划组织了一场图书市集,这场市集大获好评,后来慢慢发展成一个热门的市集IP。连续筹办了几场市集活动后,戈多发现自己对此很感兴趣,也意识到创意市集很适合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运营,由此诞生了“新桥”这个品牌。
“新桥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市集品牌,迄今为止已举办了七场市集活动,还处在品牌建设阶段,我们的收入主要来自摊位费和门票,基本上在盈亏平衡线上晃荡,明年可能会有增收。”据戈多介绍,新桥市集现阶段更多地侧重于建立良好口碑,向摊主收取的摊位费很低,参加三天的市集活动一般仅需两三百元,票价也维持在消费者容易接受的价格区间,因此历届市集的客流量都比较大。“绝大多数摊主可以轻松回本,很多人还会收获较为可观的销售额,而且市集可以帮助他们结识更多兴趣相投的伙伴,在自己的微信、微博、小红书中积累私域流量。这些粉丝是潜在的顾客,未来可能会购买摊主在线销售的商品,他们也很可能会为了和自己喜欢的摊主见面而选择继续前往新桥市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
清凉艺文咖啡书店主理人、女作家刘娜是第二次参加新桥主办的市集,她向记者表示,自己对市集的引流与销售效果都很满意,“感觉主办方挺专业的,我很喜欢新桥的风格,无论是市集的主题、选址,还是视觉呈现。”刘娜一边写作,一边经营着一家小而美的独立书店,参加各种市集、展会对她来说是最重要的线下推广渠道,可以“让更多人认识这家书店,亲身感受到我们和其他书店不一样的地方——以绝版书、艺术书和小众书为主的选书风格。”据刘娜介绍,很多读者是通过市集发现了她的书店和作品的,经过一番愉快的沟通,当场加入了书店的微信社群,后来又到书店参加了“女子读书会”等线下活动。
清凉艺文咖啡书店主理人刘娜接受记者采访。
戈多表示,新桥市集的创办旨在为文化创作者与消费者搭建一个线下交流平台,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新桥基本找到了自身的立足点,未来还会深耕旧书、旧物、民艺等主题,完善标准化的市集流程,在此基础上尝试发挥更大的价值,输出访谈、科普等更多内容,利用平台的影响力帮助摊主增加曝光度,孵化个人品牌。
发展模式尚需打磨
随着“赶集”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举办各种各样的创意市集也在逐渐变成商场、景区、文创空间的节假日标配。
今年中秋节期间,仅北京一地就举办了数十场市集、游园会活动,举办地点包括明城墙遗址公园、南海子公园、东四胡同博物馆、郡王府、潘家园旧货市场、隆福大厦、郎园Station、朝阳大悦城、三里屯太古里等。但这些活动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激发文化消费活力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同质化严重、主办方水平参差不齐、“原创”名不副实等新问题。
近日,一位摊主在社交媒体上吐槽,她参加的某场市集几乎没有什么客流,现场冷冷清清的,只有摊主们在“抱团取暖”,自己忙碌了一天,“别说摊位费,连饭钱都没挣出来”。由于主办方对市集的定位不明确、前期宣传不到位,导致了实际效果与期待值相差甚远。同一时间,也有主办方对活动的火爆程度估计不足,门票超售、现场大排长队,不仅影响了游玩体验,还可能带来风险,因此临时中止了市集活动。
经常参加市集、展会活动的资深摊主郁子建议,活动组织者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不仅要做好应急预案,也要真诚地与摊主沟通,讨论什么样的摊位、商品契合市集目标客群的生活方式。“主办方扮演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场地中介角色,也许深入了解每一位摊主很难做到,但至少要对这场市集的摊位有一个全面认知,如果十个摊位里面有九个是羊毛毡手作,那么游客很容易觉得无聊,摊主之间也难免会相互影响。”
新桥始终很重视选品,戈多认为,市集的核心在于“谁在这里售卖什么”,特色环境、装置艺术、互动游戏等因素是一场市集的加分项,但绝不是关键因素。“试想一下,当你走进一座历史悠久的文保建筑,或者是景色优美的公园,眼前出现的却是千篇一律的批发商品,恐怕会大失所望,也许你仍然愿意在第一时间打卡拍照,但之后很快就会感到厌倦。”戈多告诉记者,他希望每个参观市集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交流对象,为此尝试了图书 艺术、儿童艺术、旧书、旧物、民艺等不同的主题,从中选取反响较好的部分主题进一步打造亮点,例如聚焦品类的稀缺度、新鲜度,做到让大家“眼前一亮”,尽可能地避免市集的同质化。
三猫堂专门为新桥民艺市集制作的版画。
“请大家尽量到现场去,和新朋老友甚至是陌生人见见面,感受一下与世界、与他人的真实联系,这种体验是多元而立体的,与在线购物、沟通截然不同——你遇见了谁,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聊了哪些话,买到了什么……都是现场体验的一部分,这些美好的回忆终将历久弥新,这也是新桥希望用市集形式传递给大家的。”戈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