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徐雪村和他的《溪山访友图》长卷
大家好,宋元时期玉雕特点「玉石金缮工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接上期)
上一篇文章我们介绍了朱棣的故事和大明政权真正意义上的完善补充,这一期我们就介绍朱棣时期以后出现两位重要人物,一位是郑和,他的航行对大明王朝的影响和对明代玉器艺术发展所带来的冲击,作为一名宦官,却能担此重任,也可以看出朱棣在用人态度上的包容。
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公元1405年郑和开始了第一次航行,据记载共有大船62只,小船225艘,上载军民27800余人,这应该不是旅行探险,更符合一个重量级的超级外交使团,只不过我们没有携带武器和版图,我们携带的是茶叶、丝绸和瓷器,是以贸易为目的的商业外交。最大的船只规模已经超过当时原有的记载,这样的巨船只见于书刊并不见于实物,一直到了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船厂附近发现有明代船舵竿桩,经过复原,其船舵叶之高和宽都属于巨型船只的范围,应当是郑和时期的船舶所用。
郑和曾前后下南洋7次,最后一次航行于1432年间,当朱棣于1424年去世时,皇位由太子朱高炽继承。但是朱家天下,头两位太子都是短命之人,仅不到一年,朱高炽驾崩,继位者为明代第五位皇帝,26岁的朱瞻基接任,也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第二位人物,新皇帝上台后,也是积极推行外交政策的,平均计算起来,这7次航行中每次费时20个月左右。这支舰队曾在马六甲海峡与海盗作战,他们在旅途过程中,不仅干预了爪哇之内政,甚至还随便擒获锡兰国王,也就是今日的斯里兰卡,因为他企图劫夺郑和之船只,被郑和捕获发解到明代政府听讯,而且在南下过程中,又劝说了沿途好几十个国王与酋领向中国明朝政府称臣进贡,有些部落国王还亲自加入舰队,专程来中国学习观光。
这只庞大的舰队巡弋于印度洋,派遣分队前往主要航线之外的地方,从波斯湾到荷姆兹,非洲海岸之桑吉巴尔,红海之入口处亚敦,记载中还可以查阅舰队之中有7人曾往回教圣地麦加参拜。
但是很奇怪的一件事,就是郑和之后,大明帝国再未有派舰队南下之事,随郑和南下回来的所有的船员直接被遣散,这只庞大的舰队船只能搁置至废烂,郑和南下,千辛万苦绘制的航海图,最后也被焚毁。
现代中国学者,对于郑和之下一辈在上述灿烂光辉的创举之后不事继续,既感惊讶也觉得愤恨。研究中国近代史就会发现,郑和时期,我们的海上力量几乎可以独步天下,我们的农耕文明终于抵制住游牧文化的冲击,而后来仅不足百多年后,却被航海文化彻底的改变,中国东南沿海面临着日本来犯的倭寇蹂躏,澳门且落入葡萄牙之手,八国联军几千人的团伙,通过海上的线路到这里烧杀抢掠,从海上的实力大国堕落到最后任人宰割的地步,不免令读者切齿。
从此之后,迄至19世纪,中国近代史中再无海军之可言,而19世纪向西方购买之铁甲船,也在1895年的中日战争被日本海军或击沉或拖去。
这问题的缘由,迄今为止历史仍没有确切的解答,今天我们简单地推理一下。
二、明代特殊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现在从历史的角度,反观一下朱棣的经历,不难发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的确有很多较为离奇巧遇之处,例如公元1404年11月,出身突厥的蒙古首领帖木儿亲率20万军队准备攻打中国明朝,1405年2月病逝于讹答剌,享年69岁 。也给了朱棣这位幸运君主避免与世间最伟大的军事领袖正面交锋的机会,西欧之海上威权,则待到朱棣舰队耀武于南海纵横无敌之后,又经过若干年才开始出现;他之攻安南并交趾所留下来的不利后果,在他生前并没有暴露出来问题,却将这种侵略的遗患传到他的子孙头上。
为什么这些事在时间上如此巧合?现在我们不能回答。可是根据发生的这些大事中,我们倒可以分析出若干原因,作为解惑的说明。
就是上一期内容中我们介绍了朱棣的作为,从实际的角度理解,已经超过了他可以支付的能力,甚至他率领的帝国都承受了极度的负担,已近乎濒裂点,从这一点解释,他的继承人必须全面地压紧开支,紧缩各种项目,才能避免朝代之沦亡。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我们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朱棣的征敛只能因遵循了他父亲的规划,国力的开支来自农村经济。而当时的农村经济既缺乏平行的区间联系,又无各行业之间的经营,于是筹措资金的唯一办法,成为继任者的首要难题。
这里就牵扯出场的这位明宣宗朱瞻基,他曾受极好的儒家教育,御前也有几位好的经济顾问,从个人能力上讲,朱瞻基的教育经历和独特的皇家后裔身份,使他从小就培养了对国事判断的能力,这种特质和敏锐感,在明朝皇帝之中可算难得。
并且他的艺术造诣也是有目共睹,天才资历甚至可以与宋朝最大的艺术家皇帝赵佶相媲美,甚至有可能较赵佶更为出色;直到今日他的艺术创作作品仍然可以在美国麻省剑桥的福格博物馆,堪萨斯城的勒尔生美术馆和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等处看到。
朱瞻基对明朝的历史发展起到一个很关键的转折作用,他性格更加刚毅,做事果断强硬,与宋朝优柔寡断的君主不同,可能极具决心。
他登基以后,北方蒙古边境的情形已相当的和缓,原因乃蒙古人分作东西两支忙于内衅,已无暇问鼎中原。而当时主要困难的问题是来自南方,因为朱棣在位时派兵出征安南,到朱瞻基即位时派兵已将近20年,虽然我们征服了大部分疆域,划定了新的省份,但是当地的抵抗和游击骚扰持续不断,战线过长,时间过久,军队疲惫不堪,远远没有看到休战的希望,国内大量的资源与人力好像投入一个无底洞里。
国内的情形也不容乐观,虽然全面叛变情形尚未展开,可是民间怨气上升,造反征象已相当的明显,长江三角洲为全帝国最富庶的地区,看来也是最危机四伏的地区。
三、明代政治文化的改革和创新背景在这种情况下,朱瞻基大刀阔斧,直接减少各种苛捐杂税,同时压缩项目开支,将侵占安南的军队回撤,也减少了对舰队下南洋商业的交往的贸易,在他任上十年仅批准过一次。
经过几十年的修正与维护,明朝帝国的这艘大船又缓慢地开始了扬帆出港,虽然后人一直批评朱瞻基的消极治理国策,但是如果没有他的这些“拨乱反正”举措,也许他的爷爷朱棣在历史上的名声与隋朝第二个皇帝杨广的等量齐观。
在明代这样一个国力恢复,图精励志的大环境下,玉器的制作也相对地变得中规中矩起来,在我上一个文章系列专题中,曾经专门写过明代早、中、晚三个阶段的玉器制造特征,这里不再重复,也曾经参观过烟台博物馆,看到大量的清宫遗存的明清玉器展出,其中明代的玉器造型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做工造型,今天就通过一件明代中期的玉器,来将这个特殊时期的工艺特征介绍给大家。
玉执壶是指一侧有细流、一侧有琢环状曲把长柄、壶颈细而高、覆有钮盖的壶。
这种壶的造型流行于唐宋时期,多为银、陶质,玉质执壶是从明代开始出现的,是明代玉器具制作的最新成就,也具有明代特点的玉器皿,特别是工艺造型,已经看出开放的质态,受中亚外来工艺品和瓷器等工艺的影响,改变了玉雕中的传统的仿古风格。
玉执壶形体较大,器壁厚实,底部琢圈足,壶身均浮雕或镂雕精美图案,无疑是明代玉器中既精美又实用的工艺美术品佳作,代表了当时琢玉成就的最高水平。
四、明代御用青玉寿子执壶基本特征明代时期的玉执壶,数量多,造形又丰富,有高矮之分、方圆之别。
在明代众多的玉雕壶类制品中,是出类拔萃的特色玉器皿之一,多见于明代中后期。
造型有多种多样的变化。有几何造型、如扁圆宽腹形、扁圆多角形、长方委角形、八方形等。也有仿生造型;如莲花形、荷花形、竹节形等。
明代玉执壶底多琢圈足,造型典雅,也有浑厚粗犷感。
一般在壶盖上均有立雕装饰,壶身及盖饰以精美图案。
题材内容丰富,常见的有明显受到道家思想影响的神仙类题材,有民间流行的福寿吉庆类的题材,还有山水诗文类的题材。
五、明代御用青玉寿子执壶的鉴赏要点宫廷中使用的玉执壶则多雕有“寿”字。
装饰图案布局和谐,雕琢精美,多采用立雕、透雕、浮雕隐起等多种技术。
雕工刚劲,线条有力。
青玉寿字执壶为宫廷所用之物。
壶由盖和体两部分组成,盖顶雕一寿星为钮,旁有一鹿。
体扁圆,兽首吞流,壶颈与流间以镂雕灵芝相连。
螭形曲把上透雕一立态夔龙,壶口呈委角长方形。
细高颈,扁宽腹,高圈足略外撇。
颈部两面凸起的长方块上各琢一阳文“寿“字,两旁饰“卍”字形图案。
腹部两面浅浮雕隐起人物纹,其间点缀有松、竹、梅、灵芝等纹饰。
圈足上饰双龙戏珠纹,整体图文皆以长寿为主题,洋溢着吉祥、长寿、如意的气氛。
在我免费推广的文字专栏系列下方,还有专门的鉴定方法介绍课程,如果您觉得我的文字对你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学习玉器的鉴定有很大的帮助,可以点击下方的链接课程,不仅有各种鉴定识别的方法,还有如何利用自己的收藏,实现以藏养藏的梦想,50堂课程,只需要转发订阅成功,还可以分享50%的培训费用,看看其他学员的好评和课程的目录,还不赶快动动手指,跟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