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大家好,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共鸣论文「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有学问#“语文教学,吃力不讨好。”这可能是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的一点无奈与悲哀。课前专研教材,上课滔滔不绝,下课一丝不苟,但收到的效果却甚微。那么,如何改变语文教学中的这种无奈的现状呢?在新的课改中,情感教学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情感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那么,教学中要达到情感共鸣,笔者认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一 语文教师要读懂语文教材中的范文,它是引发情感的载体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是从来国文教学的大毛病。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的瞎读,不如定了目标来读。”教材是定了目标的,用好教材就避免了“杂乱”无章与“漫然”的瞎读。语文教学除了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外,还“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这个意义来说,范文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也是人生教育,更是人文教育。有些范文的作者总被人们淡化、忽视(不作为考试要求),然而每一个(文学)巨人的背后往往有着一段催人奋进的成长史,它们又将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与震撼?老师的解读与学生的感悟中得到潜滋暗长的内化,它的人文精神将鼓舞并感化着每一位的学生。语文教师就是要在这辞海中找寻人生命题,揭示情感的含义,奉献于纯真的学生,缘作者的人生轨迹,心里路程,创作背景,写作心态,提取作品的艺术含量和情感含量。所以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读懂范文的情感因素,选准动情点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作品与学生心发生共振共鸣。语文大师于漪说过:“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的确,教师在深钻教材的过程中,心灵必定会受到感染,情感必定会激起波澜,这样才能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特级教师朱德江读说: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 语文教师要读懂学生,学生是接受情感的对象读懂学生,发现情感共鸣的切入点。
学生是语文教师表演的“观众”,是一个需要多重、性格多样、情感多维的群体,他们既有相同相近的心理需求,又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征,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下,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心理表现也不相同。 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与学生谈心,交心,要以心换“心”,多关心学生,读懂学生的“心”,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知学生的心,把全班学生的心抓住、读懂,就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减少学生得不到关注而产生的被“忽略”被“冷落”的“积怨”。当然还可以时不时上上网,以平和的心态,看看年轻的学子到底想什么;有什么需求,这样可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可自己先做一遍,体会学生作业的甘苦。比如语文教师,习惯于做作文“评论家”,如果多做些下水作文,就能知道“原创”的个中滋味,评讲中就能有的放矢。再者多读读反映学生生活的作品,可以感知学生的喜怒哀乐。只有师生间搭起感情交流的桥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教学效果才会显著。如果对学生缺少感情交流,不读懂学生,教师所做的教育工作,学生视为陈旧的说教,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收效甚微,甚至无效;你做的教学工作,讲得天花乱坠,教学过程中缺少学生的积级参与,“互动”成为一厢情愿的“单动”,智慧的火花碰上冰冷的雪墙,绝对不会产生共鸣。 因此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感情的好坏,所以语文教师要读懂学生,关注接受情感的对象。
三 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使教师作品与学生心发生共振共鸣。
首先教师应充满激情,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进而产生师生情感和谐的交叠。那么如何做到师生情感和谐的交叠呢?第一教师应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从各个不同角度入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精心设计入情的导语,设置悬念牵引学生,以故事情节吸引学等等;
第二 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把作者给予在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思,从而选准动情点,借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作品与学生的心发生共振共鸣。如讲《最后一课》可以以韩麦尔先生“哽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使出全身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这些语言为动情点。总之,要借动情之点,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作品与学生的心发生共振共鸣;
第三 师生情感和谐的交叠还在于声情并茂的讲授。
教学的潜移默化主要是靠课堂语言来实现。教师要用激发学生情感的语言,把课文中无声含情的文字变成有声溢情的语言,是课文的语言如出我口,如出我心。讲课的语音、语调、语速要随文而变。高声快讲向“大珠小珠落玉盘”,低声慢吟如“窃窃私语诉衷肠”。总之,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语言无穷魅力,她可以寥寥数语勾画一幅幅生活图景,让你浮想联翩;也可以把穿越时空的人事物景凝聚在片言只语中,撩动的你情绪的波澜。其次教师要激发学生与教材的情感共鸣。 那么如何做到学生与教材的共鸣呢?第一,对于历史人物,特别是历史上的作家,教师要对他们的生平与思想作些简单的介绍。当学生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后,对于文章的阅读就更有针对性了,也就有了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第二,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结合,有利于学生产生共鸣,将自己在生活中情感与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情感进行沟通,这就极易产生共鸣。第三,要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要营造一个与作品相同或相近的氛围。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个桥梁和纽带让学生见其形,闻其声,临其境,引发阅读文本的兴趣;重视朗读也是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的一举措,让学生带着情感去朗读课文,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言为心声”,进而产生“移情”的力量。
总之,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共鸣,要靠我们吃透教材,准确把握学生情感,恰当运用学科语言,合理教法,更新观念,语文课堂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发出的,才能打到心里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