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京剧大师马连良梅兰芳 二人相知相惜的故事简述「梅兰芳马连良」

时间:2022-12-09 09:49:17 来源:齐鲁壹点

大家好,京剧大师马连良梅兰芳 二人相知相惜的故事简述「梅兰芳马连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京剧史上,京剧泰斗马连良先生与梅兰芳先生的深厚情谊,可谓是梨园一段传世佳话。28日是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先生诞辰119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致敬一代大师,追忆二人相知相惜的故事……

一代大师,因戏结缘

马连良于1921年底结束了在富连成科班的第二次深造,正式步入社会大舞台,开始了他真正的搭班演出生涯,同时也开始结缘四大名旦中的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三位。1922年3月,他受上海亦舞台之邀,第一次赴沪商演,即与荀慧生搭档演出;12月中,赴天津张宅堂会,与程砚秋首次合演《宝莲灯》《汾河湾》;年底前,搭入尚小云玉华社,开始了他们二人之间的合作。

不过,马连良与四大名旦中合作次数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的人,非梅兰芳莫属。

梅兰芳(左)与马连良(右)

1927年6月,马连良首次独立挑班春福社,自此不断创演他整理改编的本戏,如《武乡侯》《夜审潘洪》《秦琼发配》《白蟒台》等,声誉日隆。在12月12日,赴天津潘馨航宅堂会,开始了与四大名旦榜首的梅兰芳首次合作,演出《游龙戏凤》。

1929年11月,马连良受上海荣记大舞台之邀,第八次赴沪商演,轰动申江。这也是他嗓音最好的所谓“民国十八年”时期,被沪上赞誉为“士别当刮目相看,梦里烟花传仙曲;名高则虚怀若谷,万人空巷聆弦歌。”演出热潮一直延宕到1930年元旦,然后被剧场方面提出挽留。

因为梅兰芳欲做访美演出,北京方面希望上海促成马、梅二人合作一期,以轰动的效应为梅先生壮行,也就从此开始了他们二人的首次商演。

此次在荣记大舞台演出时间不长,一共九场,二人并挂头牌,合演《四郎探母》《法门寺》等剧,并反串演出《大溪皇庄》,马连良饰蔡金花、梅兰芳饰尹亮。大舞台方面标出了有史以来商业演出的最高价,花楼、月楼高达四元,三楼最低价也要七角,比日常的演出票价翻了一倍还多。“黄牛党”们在戏院以外大卖“飞票”,票价翻番地上涨,仍然供不应求。

1月13至15日,二人又参加上海舞台全浙赈灾、东北慰劳募款义演三天,结束了他们的首次合演。虽然所得票房收入较高,对访美之行的支持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但是自此马梅二人的友谊开始深化,梅兰芳高兴地说:“三弟,等我回来,咱们接着唱。”

二度合作,轰动沪上

时间过去了近两年,到了1932年12月上旬,应上海天蟾舞台之邀,马连良与梅兰芳再次合作,商演二十天,二人合作演出《汾河湾》《法门寺》《甘露寺》等,再度轰动沪上。然后从年底到1933年1月中,马梅二人在上海、杭州、苏州三地连续义演十二场,为筹募豫皖鄂灾区临时义赈会等机构筹款,演出《打渔杀家》《御碑亭》《宝莲灯》等剧,急公好义,不遗余力。

马梅二人最轰动的合作演出是在1934年9月9日,当时上海荣记大舞台重新改建,邀请马连良、梅兰芳主持揭幕礼并合作演出《龙凤呈祥》。演出前大舞台在《申报》上极力宣传大造舆论,刊登启示:

大舞台如果不由梅先生来揭幕,实在是一件憾事,本主人希望梅先生牺牲少数时间,来拥护我们文化中心的上海,最新建筑的大舞台,关系非常之大,梅先生因为有以上几种理由(梅兰芳是国剧界的领袖和大舞台是国内剧场的模范),不得不从百忙中抽出一部分时间,替本台来行开幕礼,表演他的生平杰作。同时本台,又派专人到北平,敦聘马连良先生,跟梅兰芳先生合作。马先生是当代须生中的第一人,自成一家,冠绝群伦,向来独挡一面。这次经本台的诚恳要求,毅然与梅先生合作,乃是很难得的机会……

演出后台,马连良正递给梅兰芳一支烟

开幕当天,大舞台盛况空前,满坑满谷,座无虚席。自此马梅合作演出四十场,合演剧目有《龙凤呈祥》《一捧雪》《新三娘教子》《抗金兵》等。他们还演出了个人独有剧目,如梅派的《西施》《霸王别姬》《生死恨》和马派的《借东风》《八大锤》《要离刺庆忌》等,这些剧目的演出,在那个非常时期里,起到了唤起民众昂扬奋发的作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戏里戏外,惺惺相惜

马、梅之间除了合作演出外,彼此之间交好甚厚、过从甚密,他们的友谊已成家喻户晓的梨园佳话。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马连良寄居香港。因对来自新中国的信息知之甚少,遂与梅兰芳多有书信往来,以便决定回归后的相关路径。蒙梅兰芳与政府高层联系,特别是周恩来、彭真等领导的关爱,马连良回归新中国之事方能成行。

1951年7月25日,马连良自香港摩顿台居所致信梅兰芳,并将要求保密的回归行程相告,可见两人关系非同小可。信函如下:

畹华仁兄惠鉴:

前闻吾兄在汉上演盛况空前,曷胜欣慰,并闻贵体曾感不适,想返申后定必康复为颂。前者陈肃亮先生来港带来口信,诸承关念,并盼早日返归,足证爱护之深,无任感谢。弟旅港眴将三载,屡思作归,辄以俗务羁身,加以顽躯时感病痛,迁延至今。最近由汉口人民剧院约往,现已决定赴汉,约秋节前后演出。弟回来以后,一切尚仗吾兄鼎力照顾,随时赐教,是所盼祷。把晤非遥,余言面叙。即颂

夏安

嫂夫人祈代问好

姬传先生亦代致候为荷

弟马连良拜启

七月廿五日

在1953年10月,马连良和梅兰芳一起参加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历时近半年。在朝鲜期间,演出和生活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基本上就没睡过一次正经的房子,因为最好的房子也没有屋顶。一天,马梅老哥儿俩和志愿军战士们一起听贺龙元帅作报告,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他们两人的皮大衣里浸满了雨水,等脱下来的时候都拿不动,但他们没有一个叫苦的。演出更是一场接一场,根本没时间排戏,二人合作演出了《打渔杀家》《宝莲灯》《汾河湾》等生旦“对儿戏”,给志愿军战士们以极大的鼓舞。他们给家乡父老写信时,非常质朴地说:“我能看了梅兰芳和马连良的戏,这辈子值了!”

梅兰芳(左)与马连良(右)在朝鲜开城同台演出《打渔杀家》

半生挚友,两家情谊

马梅两家在京城的住宅相距不远,走动比较频繁。梅先生一想起吃清真菜,就立马想到马家的大厨杨德寿。当年还没有发明切羊肉片的机器,杨德寿的切羊肉片的技术堪称一流。梅兰芳在家想吃涮羊肉了,都要特别邀请马连良参加,主要是请杨德寿前去主理。

马连良

杨会推一辆车到梅家,里面装满了工具、木炭、火锅、羊肉、调料等等,在院中施展他那带有表演式的刀功,身旁必定会被一大帮人围住观看,这时梅先生家的大师傅就帮他打下手,成了二师傅了。杨德寿每天的工作十分辛苦,特别是遇到马连良晚上有戏的时候,他一般都等马先生吃完夜宵后才回家,那时大概就要快夜里两点了。因为他早上要晚起一会儿,再去采买,回来就近中午了。马家中午吃饭的人不多,所以就都比较简单。后来他和梅家的大师傅熟了,他们俩人的情况差不多。梅家总是中午吃炸酱面,比较简单快捷,之后马家中饭也改“梅派”了。

梅兰芳

1966年12月14日,马连良突发心脏病,入住阜外医院。夫人陈慧琏在病房整整守了三天三夜,心里不停地为丈夫祈祷,希望他能闯过这一难关,千万别出什么意外,可周围的环境不得不让她心里七上八下。这间病房她很熟悉,1961年她与丈夫一起来这儿看望过病中的梅兰芳,他就是从这儿走的,陈慧琏不希望同样的悲剧在丈夫身上重演。可残酷的现实摆在了她的眼前,马连良于12月16日撒手人寰,马梅老哥儿俩竟然从同一病房离去。

“文革”期间,马家被扫地出门之后,从西单的四合院搬到了和平里的“黑帮楼”。梅夫人福芝芳知道马连良夫人陈慧琏身体多病,于是仗义相救,把她接到西旧帘子胡同的“梅宅”居住。在客厅东头用屏风隔出了比床大些的地方,算是陈慧琏的卧室,从此一住就是六年之久。梅宅上下对陈如亲人一般,让马家人终生难忘。

一天,陈慧琏拿着马连良生前珍爱的贾洪林《桑园寄子》剧照,对梅兰芳生前的秘书许姬传先生说:“温如生前搜集的艺术资料都被一扫而光了,只剩下这张照片,望许先生代为保管。”许姬传当即表示:“我虽然半个身子在牛棚里,也不保险,可愿为老朋友保管到最后一分钟。”

1972年,福芝芳对陈慧琏说:“咱们得让三爷入土为安。”大家商议之后,决定用梅家在香山脚下万华山麓的两间房子,与香山大队置换了万华山上的一块地,作为马连良的墓地。马连良的骨灰终于在他去世六年之后,入土为安了。

如今,在北京香山的万华山上,苍松翠柏掩映着梅兰芳和马连良的墓地,在他们二人的墓地之间,有“京胡泰斗”徐兰沅和老生名家王少楼的墓地;在马连良墓地的旁边是与他合作多年的同事周和桐、任志秋及高足言少朋的墓地,万华山麓已经成了一座著名的“梨园公墓”。

时常有行山锻炼的人士在梅马墓地歇脚,有戏迷不无感憾地说:“这山上的几位要是唱一出,那绝对是‘超一流’的水准,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啊!”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