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画鉴定专家
大家好,元代戏曲中 为何负心书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呢「自古书生最薄情」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南戏和元杂剧都是元代戏曲中的组成部分。其中南戏中有许多描写负心汉的书生的作品,但是在元杂剧中这种类型的题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一些。从元杂剧和南戏中对负心书生的表达和描写,能看出当时元代的人民群众对书生的态度和印象,也就是说为什么会有负心书生这一固定人物形象的原因。
一、负心书生形象的由来历史上的元代戏剧分为元杂剧和南戏,其中南戏大约有二百多种,现在流传至今的南戏也仅仅有十九种。这些戏文都是出自当时元代的作者手中,从现在流传下来的种类和目录来看,当时反映家庭伦理剧情的南戏比较多一些。
比如婚变,指夫妻之间的婚姻变化或者是只有口头婚约的约定变化。这个题材种类的戏曲有很多。从这里可以看出,杂剧是借由戏曲的的表现手法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感情,表达当时作者的人生感悟和社会历史意义。这其中描写书生负心的作品占很大比重。
书生负心汉是早期南戏的主要表现题材。明代的戏曲作家也将自己创作的戏曲名字改成负心书生的类的名字。在史书中记载或者流传到现在的戏剧里,书生大部分都是出身贫苦落魄,但是在自己的努力和在妻子的帮助之下考上了状元或是进士榜眼。
在升官发财加官进爵以后,就抛弃了最开始和他在一起的糟糠之妻。这种剧情在很多戏曲中都出现过类似的桥段。都是谴责那些飞黄腾达以后舍弃掉妻子的负心书生形象。揭露也抨击了那些忘恩负义的人士。在剧情的最后,作者经常用言辞犀利的手段和超然的力量,让这些负心的书生得到严厉的惩罚。
比如被雷劈死,被鬼魂索命,用这些夸张的手法来让负心人得到应有的惩罚。虽然夸张一些,但是在观众的观感中可以得到很好的排解和舒适。表达出人们的爱恨愿望。
二、负心书生形象在不同时期的区别负心书生的故事情节在元杂事中却比较少出现,在流传至今的元杂剧的资料中,才有三部这一类型的剧本。《临江驿潇湘秋夜雨》就是一部现在流传至今,仅有的一部以男人负心为题材的作品。剧中提到了男主角中状元后,背信了自己原来的妻子,反而娶了官员的女儿。
在原配妻子找到男主角的时候,男主角还冤枉她犯罪,并且把她发配到边疆,并在途中想谋害她。最终没有得手,并且在因缘际会中得到平凡。从剧情中可以看出,原本状元是对自己的妻子有感情的,但是为了自己的仕途考虑,还是决定放弃糟糠之妻,迎娶官员的女儿为妻。
他们无法抗拒仕途和锦绣前程的诱惑,就背叛了与自己海誓山盟的的妻子,由此引发出了许多男子有钱有势以后就会换妻子的现象。可见在有些人的交往中,理智是大于感情的。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感情中。所以会在元代的戏曲戏文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负心书生的形象。
相比于元杂戏中的负心书生形象,南戏中的书生形象更加的有特点。他们在道德和情感精神上表现出了一种真情真意的品质,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比如书生和风尘女子的爱情故事,他们平等的看待自己和风尘女子的平等身份,并且投入了自己真挚的情感,忠贞不渝。
他们与风尘女子交往并不是玩玩而已,而是以成婚为前提的交往。并且在依靠自己的努力飞黄腾达以后,并没有像南戏中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妻子爱人抛弃,而是仍然对她们念念不忘。也就是说他们的升官发财并没有成为他们放弃爱人的理由,而是为了与恋人能够团圆的手段,他们很多人是为了与昔日爱人的重逢和团员才努力高中状元的。
所以不难看出,南戏和元杂戏中书生负心的剧情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南戏中的负心书生最后会得到大家的理解和包容,甚至全面的翻案。这种不同也表现出了封建社会对于知识分子的认识和评价,巧妙的表达出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固有特点。
三、从负心书生形象折射出的文化背景
负心书生其实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情况,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众多的原因。唐宋以来的科举制度,使得许多怀揣报复的学子因为科举而走上了官路,从而飞黄腾达,升官发财。而南戏中的剧情,也是借助这一历史文化特点来对那些负心书生的讽刺和抨击。
由于南戏起源于民间艺术形式,当时的一些南戏作者也是穷困潦倒的社会基层人士。他们通过南戏的剧情,来编排出一个自己理解的社会现状。他们长期和百姓民众生活在一起,体会到了基层民众生活的不易和心酸。
使他们与这些劳动人民有着心与心之间的联系,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命运。这样的思想和感情,必然会通过他们笔下的剧本反射出他们心中所想。所以南戏就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性和亲民性。在宋代的时候,这种负心书生类型的戏曲比较盛行,以至于这种题材频频出现在各种的文学当中,这种书生飞黄腾达后忘恩负义的举动是当时社会瞩目的焦点。
所以编辑成故事也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南戏也大多数是宋代戏曲的延续版本。所以在宋代的戏曲和元代的戏曲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同特征。所以可以说成,负心书生类型的题材在宋代广为流传,以至于在元代的时候南戏中的书生负心的桥段不断增多。
虽然这种书生负心的故事在南戏中大受欢迎,并且广为流传,但是在元杂戏中却变的特别稀少。这是因为到了元代,由于蒙古统治者比较轻视汉族文人的政策,在当时蒙古人是地位最高的种族,并且他们实行世袭官爵的制度,使寒窗苦读的学子也不能够通过科举的方式在朝为官,在元朝的小说中,女性的地位往往比别的朝代的女性地位高出一些,在南戏中的书生大部分是出身豪门,是老鸨看中的顾客群体,但是在元代的时候,书生则是受到歧视和压迫的种群。
所以元杂剧中的老鸨对于书生,大部分是因为书生没钱而瞧不起他,并努力的拆散他们的爱情。所以在元杂剧中,大部分对书生会产生同情和怜悯的情绪。这也比较符合元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也符合当时的戏曲作家的心态。
从元代戏曲的创作题材上能看出来,负心书生这一形象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能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反应。初期的南戏掌握了宋朝戏剧的特点,其中许多负心书生的故事也是当时的社会背景造成的。当时不论身份或者出身有什么不同,只要高中状元就可以做官了。
而那些出身贫寒的学子们,一旦崭露头脚,便是官员们乘龙快婿的首选。所以负心之事也不胜枚举。但是在元代的社会影响下,书生是一个比较弱势的群体,很难入朝为官。所以同样的剧情在元杂剧中就变的少之又少。总之无论是南戏中的负心书生形象还是元杂剧中的负心书生形象都是根据当时的时代历史背景作为底蕴的。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