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琴棋书画的文化意蕴「古琴的文化内涵论文」

时间:2022-12-10 11:57:35 来源:雨若兮

大家好,琴棋书画的文化意蕴「古琴的文化内涵论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琴琴长约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头宽六寸,象征六合。琴尾四寸,象征四时。

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承弦的硬木,称为“岳山”。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空,较大的称为“龙池”,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二者以长方形为常见,也有圆形或一圆一方者。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

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是“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硬木“龙龈”,用以承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可以保护琴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四年一次的闰月。徽,是泛音的标志,也是音位的重要根据。琴徽多用贝壳制,也有用玉石或金制。

古琴的音箱,不象筝等乐器那样粘板而成,而是整块木头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较厚较粗糙,所以其声更有独特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声池”。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

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琴面多用桐木也可用松木、杉木,背板用梓木。周身刷漆,以黑色为主,也有红色和棕色者。琴身的漆经过百年左右,开始产生断纹。有了断纹的琴音质会更美。凡传世古琴无不经过生漆的修补。古琴有大、中、小多种,以中型为多。其形制和结构基本相同,有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蕉叶式等等,仲尼式最为常见。

古代琴用丝弦,最佳者呈半透明状,称为冰弦。现用钢丝芯缠尼龙弦,音量增大,余音加长,按弦移指的磨擦噪声减少。

从琴各部份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为纪念周朝周文王、周武王二位仁君。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古琴传统样式:伏羲式、神农氏、号钟式、虞舜式、伶官式、仲尼式、师襄式、月琴式、云和式、列子式、伯牙式、子期式、亚额式、连珠式、正合式、凤舌式、绿绮式、落霞式、蕉叶式、荣启期式、秦琴式、龙腰式、灵机式、宣和式、焦尾式。

古琴创新样式:大鹏式、倚道琴剑式、净瓶式、方响式等。

琴究竟起源于何时,始终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关于琴的创始者,总览历代文献与上古传说,约有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造琴几说:

伏羲——历代文献记载中最为多见。如《礼记》中载:“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琴操》也有 “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的说法。

神农——东汉傅毅《琴赋》有:“神农之初制,尽声变之奥妙。”《世本》也说:“神农作琴,又曰,琴长七尺二寸。”

黄帝——司马迁写《史记》即言,从黄帝始,定下了中华的物质文明大多由此发端的基调。传说中的黄帝不但定律,还曾创制名为《清角》的琴曲,可见琴的发端也与其有关。

尧——《帝王世纪》曰:“尧作《大章》,使无句作五弦琴,天下大和。于是景星耀于天,甘露晞于地,朱草生于郊,凤凰止于庭,嘉禾孳于亩。”宋代的朱长文著《琴史》,书中将帝尧列为全书之首:“帝尧宅天下,……当《大章》之作也,琴声固已和矣!”。

舜——《尚书》记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另外,《礼记》中有:“昔者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以赏诸侯”的描述。

著名学者罗振玉认为,商代的甲骨文中“乐”字是“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可谓商代已有琴之一说。尤其,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诗经》,载有自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305首古代乐歌。其中琴的记载反复出现于字里行间,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等,说明当时的琴乐已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孔子也曾将《诗经》305篇 “皆弦歌之”,表明《诗经》实为最早的琴歌总集。可见,琴在三四千年前就已广泛流传。

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自上古时期的礼乐制度中,它属于“士”阶级的乐器, “士”后来转化为文人士大夫,这一社会群体始终与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琴乐的文化空间因而存在于书斋、庭院以及各种“民间雅集”场合,也播及道观、寺院,以及宫廷、市井等。琴乐并非一种“纯粹”的音乐,它植根于社会现实生活,始终代表了中国文人怡情养性、寄情抒怀的生活追求,体现了对国泰民安和完善自我人格修养的理想追求,以及蕴含着人际往来、“君子之道”等中国人文精神。它所以它的文化空间是以某种一致的精神追求为纽带的人文群落来体现的。它可以存在于文人或士大夫的“书斋”,也可以存在于佛教、道教的修炼密室、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中(道士、僧侣在古代也是士的一种延伸);它还可以存在于市井民间的“雅集”中。

古琴音量小,音色独特,空弦的散音有钟罄之感,吟猱之时又能发出完全不同的音色,是一种操琴者本人和自己的心进行交流、和大自然进行交流的乐器。它是高雅的、是小范围的,适合知己间进行倾诉的乐器,富有典型的士人文化的内涵。

一部琴乐史,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音乐文化史。数以千计的琴曲,充分反映文人士大夫们的精神历程。古琴艺术虽然不属于某一个特定的地理地域或特定时代,但它是以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古代最为特殊的文人群体为表现形式的,总括了中国文化历史创造中最为精华的艺术遗产。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