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当代书法家批评「批评别人书法」

时间:2022-12-10 19:09:20 来源:孟云飞—书剑慰平生

大家好,当代书法家批评「批评别人书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杨卫列

在当代书坛,由于书法展览强有力地推动,书法创作呈现出蓬蓬勃勃的发展势头。书法创作队伍空前壮大,一大批书坛中坚和个性突出的名家在书坛纵横驰骋。而反观当代书法批评,从业人员少得可怜,名家更是屈指可数,有个性、有创见的批评寥若晨星,书法批评及其生存处境十分的尴尬。

尴尬之一:每一位书法家都认为批评很重要,不过,当批评的矛头真的指向自己时,他们却又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予以拒绝。个中原因大抵如下:

一是一些书法家缺乏直面批评的勇气。尽管每一位书法家都清楚,对待批评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过,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因为直面批评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而这种勇气的背后需要的是开阔的胸襟。毕竟,书法批评是将自己的缺点毫无保留地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尽管其目的是帮助自己更好更快地成长。

二是有些书法家认为批评会威胁到自己对名利的追逐。当今的很多书法家,一开始也许还有些高远的志向,譬如,比肩古人,甚至超越古人啊之类,但随着时间如水般流逝,随着自己视野的不断开阔,随着世俗观念的悄然渗入,随着市场经济的无情裹挟,渐渐地他们早就把先前的那一点志向抛到九霄云外了,转而变成一个坚定的实用主义者,名与利的狂热追逐者。这一点,从他们很少注重自己综合素养的提高上不难看出,从他们急切地要进入艺术市场的心理上不难看出,从他们整天忙于卖字、办班的行为上不难看出,从他们想谋取书协某个职位的不择手段上不难看出。而书法批评却把他们的缺点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因而在这些功利的书法家们眼里,这自然是对他们所追逐名利的赤裸裸威胁,为他们所深恶痛绝。

三是与一些书法批评家的专业水平有关。毋庸置疑的是,并非所有批评家在批评时都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肯綮的。因为书法批评不仅要求批评家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必要的书法实践经验,而且还要有宏阔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力、出色的审美判断力等等,而这些素质又岂是轻易都能具备的?正因为如此,当下的书法批评界,那种陈词滥调、艰深晦涩、生吞活剥、隔靴搔痒、不痛不痒、矫饰浮夸、空洞玄虚、雷语连篇之类的书法批评并不少见。如此批评,书法家自然有一万个理由予以拒绝。

四是与一些书法批评家对书法批评的理解偏差有关。批评有两种含义,一是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二是分析优点和缺点。而书法批评中的批评正是取后一种含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只有这样,才能于被批评者有益,才能更易得到被批评者的理解和接受。而我们的一些书法批评家却片面地以为批评只是一味的批评被批评者的缺点和错误,这种缺乏辩证分析的批评,自然难以让人愉快地接受。

尴尬之二:书法媒体本应欢迎书法批评,但事实是,眼下很多书法媒体却又常常本能地拒绝真正的书法批评。书法媒体为什么会这样呢?细细想来,无非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明哲保身”。俗语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们的某些书法媒体为了明哲保身,自然不想因为刊登真正的书法批评而给自身的生存带来意想不到的、不必要的麻烦。从当下的书法批评生态来看,书法媒体的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众所周知,书法批评要落到实处,就很难不涉及人与事。而涉及的人与事如果和古人有关,一般也不会有什么麻烦。因为古人已长眠于地下,你批评得有无道理,他们都不会与你争辩,更不会迁怒于媒体。但如果涉及的人与事和当代书法家,尤其是一些名家或手握权力的书家有关时,那结果还真是很难逆料的。大度的,自信的,你媒体尽管刊你的批评,我尽管搞我的创作。你媒体批评得对,我就照单吸收;你媒体批评得不对,我就全盘拒绝;你媒体批评得有对有错,我就批判地吸收。总之,书法批评家有批评书法家的权利,书法媒体有刊登书法批评的权利,而我也有接受或拒绝的权利。而那些心胸狭隘的、自以为老子天下的,可能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可能会组织一批人围攻书法批评家,并迁怒于书法媒体,施压于书法媒体的主管单位,甚至将笔墨官司打成现实中的官司,从而让批评家和书法媒体吃不了兜着走。比如,某书法报刊曾经就因为刊发某篇批评文章而遭受到停刊半年的惨痛教训,某书法专栏也曾因为刊登某篇批评文章而不得不在报上公开道歉,而且该专栏也不得不短暂停刊。于是,活生生的现实让很多书法媒体学乖了,他们都心照不宣地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尽量不刊或少刊书法批评。即便要刊,也是以古代书法批评为主,对当代书法批评的刊发慎之又慎,尤其是那些敢提敏感的话题、敢揭隐秘的内幕、敢发尖锐的言辞、敢于针对当代名家的批评。如此,书法媒体也确实是平安了,但充斥其间的哪还有什么真正的书法批评啊,有的除了表扬,还是表扬。

其二是为自身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书法媒体不愿刊登真正的书法批评文章,除了上文所述的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之外,还有就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如今,绝大多数书法媒体都已经实行了改制,需要自负盈亏。如此,一个很大的现实问题就摆在了这些媒体面前,如何为职工带来更好的福利呢,如何让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下去呢。办法也许不止一个,但想方设法的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无疑是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提高呢?对书法媒体来说,只能从媒体的自身特点出发,尽可能多刊登一些收费的、用于宣传当代书法家的软文。而大幅度削减书法批评之文的刊登,也就等于给那些用于宣传的软文腾出了更多的空间;这样,也就意味着可以给自身带来更多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如此,既规避了书法批评带来的风险,又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主要说的是传统书法媒体,那么书法自媒体又如何呢?相对于传统书法媒体而言,书法自媒体对书法批评的容纳度要大得多,批评的自由度也要大得多,批评的锋芒也要锐利得多,但书法自媒体同样也不是想批评谁就批评谁,想批评什么现象就批评什么现象的,它也不得不时时面临着删帖、暂时封号、永久封号,乃至封网等危险。因此,他们在刊发书法批评的同时,同样也不得不把自身的生存放在第一位。

尴尬之三:读者本应是书法批评的积极支持者,但事实是,很多读者却只是书法批评的嘲讽者,甚至是反对者。批评家批评古人,他会说,你为什么不敢批评今人,你在怕什么;批评家批评今人,他又会说,你有什么资格批评他,你比他写得好吗;批评家批评新人,他会说,新人应该多鼓励,多扶持;批评家批评名家,他又会说,无非借名家博出位、求声名而已;批评家批评书坛现象,他会说,有用吗,有用怎么到现在未见丝毫改观啊;批评家批评展览的不公,他又会说,天下哪有什么绝对的公平啊;批评家言辞激烈尖锐,他会说,酷评而已,谁不会啊;批评家将批评化为表扬,他又会说,这还是批评吗;等等。总而言之,你最好闭嘴,你开口便是你的错。

如果说书法家反对书法批评,书法媒体不愿意刊发书法批评,我们都还能理解。因为,毕竟他们都是书法批评的利益攸关方。但是,读者嘲讽,乃至是反对书法批评就颇有些让人费解了。因为,无论是从什么角度来说,读者都不是书法批评的直接相关者。你不支持书法批评,我们还能理解;你围观书法批评,我们也能理解;但是,你嘲讽,乃至反对书法批评,则无论如何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了。因为,没有人不明白,无论是书坛的健康发展,还是书法家的健康成长,抑或是读者自身审美能力的提升、判断力的增强,书法批评都不可或缺,书法批评家都不可或缺。因此,作为读者,我们对书法批评要抱有起码的敬畏,对书法批评家要抱有起码的尊重。哪怕有书法批评家因受思想深度不够、视野不宽、能力不足、修养不高、审美局限等因素的影响,写出了没有创见,甚至是没有识见的批评文章,这也决不是我们嘲笑,甚至反对批评的理由。批评家的书法批评有问题,你也可以反批评嘛!这样,不仅提高了自己,而且还帮助了我们的书法批评家。一举两得,岂不更好?


尴尬之四:人人都知道书法批评的重要性,但愿意从事书法批评的人却少之又少。书法批评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作品的批评,可以让书法家清醒地认识自己,辩证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确立自己的创作方向,有利于书法家的成长;对展览的批评,有助于评审机制、评审方法的科学化,促进展览的公平公正与公开,有利于展览权威性的确立;对书坛现象的批评,可以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确保书坛健康、阳光地向前发展;而对书法批评的批评,则可以纠偏书法批评,使书法批评不致于滑向媚俗、媚钱、媚官、媚权的泥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不过,尽管书法批评如此重要,但愿意从事书法批评的人还是少之又少。这一点,我们如果将从事书法批评的作者与从事书法创作的作者人数作一下比较的话,则更会有触目惊心之感。比如,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册的会员据说已将近2万人,其中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绝对不低于千人;而书法批评家呢,目前虽没有一个权威的数字,但从整个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在册的会员仅千余人(截至2017年底)我们大抵能够想象得出,而要说起著名书法批评家,即便我们搜索完整个的记忆库,也只能找出朱以撒、斯舜威、张瑞田、胡传海、杨吉平、姜寿田、梅墨生、马啸等有限的一些名字。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书法批评对综合素养的要求更高,让有志于此者望而却步。首先,书法批评家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作素养,否则针对作品的批评难免隔靴搔痒,说不到实处,无法让人信服。其次,书法批评家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尤其是审美素养,否则,很难对书法作品的优劣作出准确的评判。再次,书法批评家需要具备“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否则,难免被世俗的名利等裹挟而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最后书法批评家还需要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文字的表达能力,否则,再有创见的观点也难以传达给被批评者和读者。而以上这些素养绝非一日可以练就,它需要有志于此者付出艰辛的、不懈的努力。这样,在这个什么都功利至上的时代,在这个什么都讲究速成的时代,在这个人人都乐于避难就易的时代,人们不愿意从事书法批评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是书法批评家不受读者、被批评者和书法媒体的待见,让有志于此者畏葸不前。诚如上文分析的那样,读者对书法批评百般挑剔,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甚至站出来公开反对,这些都让书法批评家如同在寒冷的冬天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被批评者面对书法批评,不是不置可否,就是不屑一顾,甚至是组织相关人员围攻、谩骂,同样让书法批评家寒心,由此觉得遭人忌恨实在不值。而尤其让书法批评家无法接受的是,本应是批评家、被批评者和读者这三者之间桥梁和纽带的书法媒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意给书法批评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让批评家辛辛苦苦写就的文字无法面世。如此不如人意的书法批评生态,自然无法吸引更多的书坛人士成为书法批评的后继者了。

三是书法批评家的艰辛劳动与其劳动收入不成正比,也是让人不愿为之的重要原因。一个职业,只有当它的劳动与收入成正比时,才能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参与,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都需要生存和发展。而书法批评家这一职业,其劳动艰辛,其收入微薄,自然缺乏应有的吸引力。这大概也就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职业书法家,却很难看到职业批评家的原因所在吧。

尴尬之五:作为书法创作、书法现象等的评判者,书法批评家本应本着对作者高度负责、对读者高度负责以及对书法的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秉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来开展书法批评,用良心说话,力争“坏处说坏,好处说好”,但事实是,很多书法批评家却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早已把书法批评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抛到了爪哇岛去了。他们的所谓批评,或尖酸刻薄,讽刺挖苦;或诘屈聱牙,难以卒读;或复制粘贴,机械克隆;或无病呻吟,空洞无物;或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走入极端,博人眼球;或王顾左右,不知所云;或造谣诽谤,无事生非;或无耻吹捧,让人肉麻;或党同伐异,丧失底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而上述这类所谓的书法批评家在书法自媒体中尤为常见。因为,书法自媒体的门槛相对较低,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申请一个微博、创建自己的博客、拥有自己的公众号,甚至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然后,在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你就可以随意发布或转载形形色色的书法批评。不过,门槛低,固然可以使每个人都能很轻易成为书法批评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但由于其缺乏传统书法媒体一审、二审、三审、终审这样严格的审稿制度和一校、二校、三校、四校这样严格的校对制度,因而也就极容易造成泥沙俱下的局面。其二,书法自媒体刊发的书法批评要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中引人关注,进而扩大影响,就不能不想方设法地提高其点击率。而为了点击率的提高,书法自媒体常常不走寻常路。于是,让人惊悚的标题党出现了,抡棍子、扣帽子、谩骂、造谣诽谤、党同伐异之类的所谓“酷评”家也出现了。其三,书法自媒体的快节奏以及对热点时效性的强烈追逐,使得书法批评家在写作上势必难以深入挖掘,精耕细作。这样,那种具有厚重的学理色彩、饱含真挚的情感、富有强烈的逻辑性和思辩性、彰显批评个性与风骨,且有影响力的书法批评家自然也就寥若晨星了。

当然,我们这样说书法自媒体并不意味着传统书法媒体上的书法批评就没有问题了。相反,在市场经济时代,由于生存压力的剧增,一些传统书法媒体将本应是社会公器的媒体变成了自身增收的工具。他们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背离了书法媒体人应有的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忽视了书法媒体本应具有的针砭时弊的重要职能,因而,混迹于其中、干着名为批评,实为表扬营生的所谓书法批评家比比皆是,而真正的有感而发、一针见血的批评家却愈来愈少,甚至还不如书法自媒体。

综上所述,书法批评的尴尬是多方面的,造成其尴尬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的读者宽容支持,我们的书法家勇于直面批评,我们的书法媒体勇于担当,我们的书法批评家真诚、胆识兼俱,那么,我们的当代书法批评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孟云飞转自《中国篆刻(钢笔书法)》 2018年第12期)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