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脊梁(书画篇)·走向世界的共和国文化大使·张庆祥作品展
大家好,《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伟大的诗歌,其作者是「离骚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又是那个时期最伟大的诗人。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之家,受过良好的教育,同时博闻强识志向远大。他担任过楚国主管内政外交的重要大臣,力主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但他的正确主张遭到朝廷贵族们排挤和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在楚国被秦军攻破后,悲愤不已的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同时,屈原又是战国时期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画像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成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人格精神。
在中国,屈原早已成为人民心中的爱国主义标志,是千古流芳的不朽精神化身。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离骚》,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离骚》的写作背景:
作为楚国的重臣,屈原把当时的形势看得很清楚。面对已经十分强大且虎视眈眈的秦国,楚国必须与齐国等各国联合起来合纵抗秦,且制定正确的治国强兵政策,才会立于不败之地。但是,那位立场不坚定、没有主心骨的楚怀王,动辄改变主意,先破坏了齐楚联盟,又和秦国结盟,还用条件换张仪,听信谗言流放具有正确主张的屈原——整个把楚国的一盘好棋彻底下烂了,最终自己又不听屈原的劝告,傻乎乎跑去秦国被扣为人质,竟然死在了秦国......面对楚国的日渐衰败,并最终被秦国所灭的结局,自己却又无能为力,被流放中的屈原自是痛彻心扉。于是,他写下了这篇倾诉自己胸中全部想法和思念的长篇叙事诗作《离骚》。
被流放的屈原写下离骚
二.《离骚》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53行:屈原从自己的家世和出生写起,回顾了有生以来的努力和追求、奋斗以及所遭受的失败,满腔悲愤地表述了矢志不渝的精神和九死未悔的态度。
第二章38行:面对自己的失败,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借助“家姐”这个人物从反面来责备劝说自己,既深化了反思,又强化了情感。之后一气之下便“找舜帝评理去”。这种反思的结果,坚定了他的理想和信念。
第三章38行:他又积极地重新求索,然而上下求索后却还是没有结果。诗人写自己在遭遇诽谤之后做出的重新努力,但无论是叩“天门”还是“求美女”,都以失败告终。
第四章38行:他又陷入苦闷与徘徊之中。究竟何去何从?无奈中只好“取琼茅来卜卦”,用占算以决疑。灵氛卜卦的结果是,必须远游离开楚国才有出路。经过一番考虑后再请巫师降神求教。最终决定“远游自离去”,离开楚国出游。
第五章21行:通过审慎思虑后,诗人结束了自己的徘徊,选择“吉日”出发了。但充满憧憬的出游,还是因为“眷顾楚国”而中途放弃了。最终只能选择以死殉国,“追随彭咸归去!”
屈原投江
全诗通篇以第一人称叙事,情节分明,脉络清晰,无论是言志还是抒情,全都融入于叙事过程之中,结合情节发展的阶段而进行,从而达到了一种悲愤倾诉的强烈效果。
三.《离骚》的艺术特点:
1.《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又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写出了两个世界:现实的人类世界,以及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和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主人公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
2.《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完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长眉颔亦何伤。”这种极具特色的描写,使人们对 屈原的外在形象认识深刻,同时又极具崇敬之情。其次是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3.《离骚》的语言相当优美。诗中大量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比一般比喻高明得多。诗中还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表现政治和思想意识方面的抽象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和长于韵味,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4.全诗结构优美。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上下句,还有固定的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节奏感强烈。另外诗中还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果除去感叹词“兮”,几乎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离骚》线装书
四.《离骚》对后世的影响:
《离骚》这部伟大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极其巨大。无论在思想境界上,还是在艺术范围内都源远流长。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北宋冯时行在《遗夔门故书》中说:离骚兮作文章祖,始知孕秀钟英才。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
《离骚》不仅在中国备受推崇,在世界上也享有崇高声誉。《离骚》在日本奈良时代即传入日本。还较早地传入了朝鲜和越南。在欧洲,1852年德国费兹曼出版了德译本《〈离骚〉和〈九歌〉——公元前三世纪的两篇中国诗歌》。此后,这本书的法、英、意、俄、匈等译本相继产生。